在綜合素質評價已經納入新的中考和高考改革方案之時,如何個性化、全過程地實現學生學習過程資訊被科學、準確收集,如何突破唯分數論主導學生評價的窠臼,真正實現過程化考核,一直以來是教育界思考和探索的難題。日前,一批將教育內涵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192項教育創新産品,在第二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上亮相。
博覽會上,技術團隊借助手機端、網路端、創新硬體等資訊化平臺,使得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都“有跡可循”。通過佩戴“手環”,學生可以隨時了解自己日常運動量;通過手機端掃描“徽章”,老師能夠隨時為學生的精彩表現點讚;在專門開發的課程平臺,還可實現“學生在遊戲中學,老師依數據而教”的教學新體驗……
亮相的教育創新産品已經不僅致力於解決問題,更致力於關注和引領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創客空間展區展示了3D列印筆、VR眼鏡、創意百變車等琳瑯滿目的創客教學工具,既有利於提升教學品質與效率,也能幫助學生掌握靈活運用知識、團隊協作及動手能力等。
在青橙創客教育CEO李寅看來,教育創新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用豐富的工具與體驗,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賦能”,提升學習者的創新自信力、造物技能與創新思維以及跨學科技能與素養。有學者認為,從之前對於效率的關注到今天對於核心素養的關注,證明了當前教育科技産品創新已經進入“2.0時代”。
教育界與企業界不斷涌現的教育創新成果,都存在各自的短板。目前企業界的教育項目往往在系統的解決方案和可複製、可推廣方面較為擅長,但是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成功的實踐案例相對欠缺。而來自於教育系統的成果雖然理念更優、實踐案例充分,但往往缺乏明確的標準規則和系統的解決方案。
如何補足短板,實現教育創新成果的最大化?
有學者認為,要改變教育科研評價機制,引導科研人員關注實踐。同時,大力推動教育界與企業界的對接合作:一方面,引導企業更好地投身教育市場,不斷提升教育産品的品質,以此促進政府轉變職能、推動政府購買專業服務,改善教育治理方式,形成良性迴圈。另一方面,推動企業和公益基金從扶貧型、消耗型的教育捐贈向促進教育內涵發展的可持續捐贈轉變,實現與教育界的跨平臺交流,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