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號:  

雙重身份屢遭質疑 手機跑分軟體還能樂呵多久

  • 發佈時間:2014-08-20 09:19:00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近日,向來擅長“炮轟”的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將矛頭對準了手機跑分軟體,放言“除了摩托羅拉和谷歌,幾乎所有世界級大廠的安卓手機都在跑分上作弊”。一時之間將手機跑分軟體推向了風口浪尖,手機跑分結果正遭遇誠信危機。

  經過連日來的調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大多跑分軟體處於“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身份,再加上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各個跑分軟體的結果懸殊。業界指出,隨著智慧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堆砌硬體參數的思維正漸被拋棄,跑分軟體的意義也在大大削弱。

  評測高分花招多多

  一直以來,“不服跑個分”成為業內人士互相叫板智慧手機的口頭禪。通常所説的手機跑分軟體,是指通過一款測試軟體,對手機的CPU、GPU(圖形處理器)、RAM(記憶體)、多任務處理性能等硬體參數進行測試,並以打分的形式評價其性能。一般來説,得分越高性能越好。

  就在前不久,針對評測機構Zealer對錘子手機T1的評測結果——T1在相機、螢幕、續航、發熱等各項參數中表現不盡如人意,在前十名手機中位居倒數行列,由是引發了羅永浩對跑分評測的質疑。

  事實上,儘管羅永浩此舉不排除炒作之嫌,但跑分軟體中的作弊行為早已為業界所詬病。作為智慧手機全球霸主的三星就因Galaxy S4跑分作弊受到了口誅筆伐。據知情人士透露,三星S4採用的是白名單方法作弊,即系統文件中存在一份白名單,裏麵包含安兔兔、Linpack等常用跑分應用軟體,在運作一般應用時,S4的GPU主頻為480MHz,而在跑分測試時則提高到了533MHz,由此撐起一份“華麗麗”的跑分成績。

  除了對跑分軟體設置白名單,也有部分廠商採用CPU動態變頻的方式來獲取較高的評分。手機中的CPU會根據不同的負載程度自動調節CPU的電壓和頻率。手機廠商往往會使産品一進入跑分軟體立即鎖死在高頻的做法,使手機在跑分中取得高分數。

  “對於跑分軟體,我只能表示呵呵。”一位不願具名的評測人士指出,同一款CPU,使用不同的跑分軟體,結果不盡相同,甚至天差地別。由於跑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機制和標準,機制的確立掌握在跑分軟體商手中,如果手機廠商為了營造出自家産品跑分高的噱頭,很有可能採取一些策略來抬高手機硬體的評測分數,跑分軟體測試結果的客觀性如何保證,一方面恐怕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另一方面也難以令人信服。

  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

  手機跑分軟體長期以來受到客觀公正性的質疑,主要在於部分主流軟體“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身份。在此前國內外手機廠商的新品發佈會上,安兔兔跑分軟體屢屢現身,甚至搶了不少風頭,一時之間,安兔兔跑分結果成為廠商在智慧手機市場比拼的重要籌碼之一。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目前跑分軟體市場主流的應用除了安兔兔,還有魯大師手機版、360優化大師、卓大師等,另有專門針對CPU測試的高通的vellamo和neocore、專門針對GPU測試的glbenchmark。

  需要指出的是,跑分軟體作為一款移動網際網路App,與其他App一樣,都面臨著盈利模式的問題。目前跑分軟體的營收點較為簡單,深度測評、廣告收入、增值服務等,生存壓力不小。考慮到生存問題,一些跑分軟體往往會從科技大佬或天使投資人處尋求資金支撐。

  然而,正是掙紮在生存與客觀評測糾結中,部分軟體作為裁判(第三方評測)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充當了運動員。如以安兔兔、Zealer為代表的評測廠商就獲得了某手機大佬的注資。

  TMT資深分析師曾韜指出,手機廠商之所以選擇投資跑分軟體,主要是為了掌控跑分規則的制定,左右評測規則和結果,並在跑分榜上推送自家手機的廣告。雖然不是説接受手機廠商注資的評測軟體測試結果就一定有失偏頗,只是對同行業及用戶的可信度已在降低。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硬體評測中,CPU性能測試是重要的內容。作為晶片巨頭的高通,旗下也擁有兩款CPU評測軟體——vellamo和neocore,在評測過程中也存在“優待”自家CPU之嫌。在這種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角色下,無論評測結果的客觀公正性被描述得多麼天花亂墜,也很難令業界全然信服,尤其是在競爭對手——聯發科、三星、英特爾等其他晶片廠商看來,為批評高通也找到了理由。

  硬體堆砌思維過時

  無論是聯想、LG等國內外大牌手機廠商的新品發佈會,還是一些非主流品牌的手機宣傳中,幾乎已很少再將“跑分高”、“性能強于某某明星機”當做新品推廣的點。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除了跑分軟體的可信度權威喪失,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硬體堆砌思維的過時。

  自2007年蘋果iPhone引爆觸控革命、安卓憑藉開源性攻城略地以來,手機廠商紛紛投身智慧手機行列,為了拔得頭籌,廠商掀起了一場瘋狂的硬體堆砌比拼:螢幕尺寸從3.5英寸到4英寸、5英寸,甚至六七英寸;CPU則上演了一齣核戰,從雙核到四核,甚至如今的八核;拍照像素也從500萬、800萬升級至1300萬,甚至2000萬以上;螢幕顯示越來越高清,甚至出現了2K屏;手機運作記憶體、存儲空間也不斷加碼。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淋漓盡致地使用著價格戰的策略,主流配置的手機價格一路走低,“高性價比”成為廠商為旗艦機型造勢的主打旗號,由此搭載主流硬體的智慧手機甚至降到了1000元以內,更不乏突破700元價格紅線。

  激烈廝殺的結果是,智慧手機的性價比平均水準大幅提升,原先被視為高配置的硬體參數也成為了市場的標配。與此同時,再去靠硬體參數比拼已實難博取消費者的眼球,主打硬體配置的智慧手機産品也很難對消費者形成足夠的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依賴硬體評測過活的手機跑分軟體的存在意義似乎也已大大削弱。這從各家廠商在行銷中對跑分軟體的風向轉變可見一斑。

  更為重要的是,跑分軟體的評分真的能代表用戶實際的體驗效果嗎?顯然,分數只能作一個數值參考。比如説,手機參數標注標稱的核數和主頻,往往是它能夠達到的峰值主頻和性能,並不代表實際體驗效果。

  據市場研究機構調查發現,目前消費者對智慧手機的口味越來越挑剔,尤其是對用戶作業系統的流暢度更為重視。安卓系統雖憑藉免費開源攫取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安卓系統詬病不斷,機型、應用軟體的適配性都需要廠商下一番功夫進行優化。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稱:“別拿手機跑分太當回事!樂呵一下得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