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理想的網際網路金融還未到來

  • 發佈時間:2015-08-10 07:31: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鐘春平  責任編輯:湯婧

  對網際網路與金融的結合,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將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網際網路金融終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無法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因而,有必要對網際網路金融進行深入剖析。

  網際網路滿足了理想中無摩擦世界的條件:資訊技術和網際網路使得資訊海量增加,並且傳播跨越時空限制,資訊趨向完備,摩擦減少,交易變得更為便捷,完備的資訊與無摩擦的條件最終使得市場達到最優配置的狀態,市場也將最有效率。資訊技術的發展客觀上為這種理想狀態鋪墊了基礎。只是,理想只是理想,現實與理想之間有多大的差距?

  第一,數字貨幣能否取代貨幣。

  貨幣是金融的根基,貨幣的重要職能包括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等。在貨幣發展史上,貨幣的形式從早期的實物,到貴重金融,再到紙幣,理論上,也確有可能過渡到電子形式。

  貨幣使得交易變得更加容易達成,但是貨幣帶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各國貨幣交換與變動等障礙,並且貨幣總是隨著發行量的增加而貶值。顯然,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無疑就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跨越國界、沒有中央銀行。在交易層面,可以即時、沒有任何障礙地完成全球範圍內的交易,這意味著貨幣的交易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顯現。在儲值方面,數字貨幣的量有嚴格限制,因而輕易不會發生貶值。但問題在於,這種交易通常只在網際網路層面,更多的是遊戲玩家,離一般的經濟生活距離太遠。沒有中央銀行,意味著缺乏必要的干預和監管,無政府狀態將成為常態,這使得數字貨幣難成主導。現實地看,比特幣更多成為駭客對駭客的遊戲。

  第三方支付使得支付變得更加可行和便捷,這在中國得到了更為普遍的應用。在網際網路時代,商品和勞務的交易出現了時空分離的情形,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情形偏離較大。同時,交易過程中,匿名的需求及安全等需要越來越強。第三方支付較好地滿足了這種交易需求。但實質是,在貨幣之外,再加一個支付連結,本質上是增加了一個環節,而這種環節增加更多地是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社會信用不高所致。第三方支付本質上並沒有貨幣的支付功能。

  第二,普通人能否在網際網路金融中獲益。

  網際網路時代,交易變得更加便捷,參與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一般的投資者能夠獲取更多的資訊,因而理想中,市場的效率會更高,一般投資者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但現實是,根據美國近十幾年來的研究表明,隨著交易變得更加便捷和低成本,一般投資者交易更頻繁,而收益率反而下降。同時,交易過於頻繁,市場交易量飆升,換手率增加。而最後隨著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很大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中國的股市波動也可以看到歷史會重演。

  第三,中小企業融資難能否得到緩解。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無解,網際網路金融曾被寄予厚望,以P2P、眾籌等新形式的網際網路金融認為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理想的狀態是,這些新的金融形式直接建立資金需求雙方的交易平臺,無需金融仲介。不僅資金借貸變得更為簡單,資金的成本也有可能下降。

  但現實是,這些平臺公司更多的從事集資業務,但自身並沒有充足的風險管控能力。這就使得耐不住寂寞的同時又沒有足夠的風控能力,最後“跑路”層出不窮。即使是大的平臺,向中小企業所收的貸款利率也是將近20%的水準,與往常的民間借貸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第四,金融機構是被顛覆還是觸網融合。

  客觀上,金融機構已經受到網際網路的衝擊,銀行網點、證券公司的交易大廳等已經有沒落的趨勢,用途逐漸減少。理想的交易方式是,通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完成交易,減少時間和空間成本。

  本質上,資訊技術具有顛覆性的可能。從歷史上看,山西票號是經典的案例:票號一度憑藉其加密技術,充當了銀行仲介的職能,獲取了豐厚利潤。但由於排斥資訊技術,最終為擁有更加可靠的電報等技術的銀行所“創造性破壞”。所幸的是,金融機構實質上早已大規模地採用資訊技術,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因而從現實看,金融機構將會更多地把網際網路金融加以吸收,網際網路會逐漸融入到金融機構的日常之中。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在理想遠遠沒有到來之際,減少浮躁,提高耐心程度成為理性選擇。從監管層面,一方面,需要鼓勵創新,寬容理想的追求,一方面,現實地看,減少發生系統性風險、避免“借助網際網路的馬甲實施不良企圖”成為政策的出發點,這也就是監管部門出臺網際網路規定的重要意圖。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 鐘春平)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