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網路語言暴力比低俗更值得警惕

  • 發佈時間:2015-06-04 10:41:00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朱四倍  責任編輯:湯婧

  要禁止那些網路語言暴力,因為這是低級的語言快感,有可能讓人們喪失起碼的道德感和正義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暴力的惡性迴圈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佈《網路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按照原發微網志提及量排行,“尼瑪”位居網路低俗詞語排行榜第一位,“屌絲”“逗比”“你妹”“草泥馬”“我靠”等榜上有名(6月3日中國新聞網)。

  低俗語言的網路傳播度之大,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連一些輸入法都可自動“聯想”出來。這也從側面表明,網路低俗語言的傳播並不僅僅是網民的事情,一些網路把關者和網站建設者也在自覺不自覺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既要正視低俗語言産生和蔓延的原因,又要理性處置、引導,不能因噎廢食,談低俗語言而色變,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蠻橫和霸道心態同樣是要不得的。

  語言低俗的背後是我國網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偏向於感性,容易輕信表面資訊,想當然地對事情下對錯的判斷,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容易被群體情緒所影響,導致網路文化的遊戲性和娛樂性特徵,與其伴隨的語言不僅誇張,而且情緒化和低俗化隨意可見。

  進一步説,網路語言低俗是當下時代文化趣味粗俗和淺薄的直接反映。不只網民,連一些作家的興奮點都集中于表達生理快感,文化趣味低級,還不以為然,與藝術趣味相距甚遠。這或許是創作的需要,但能不對讀者産生影響嗎?在低趣味的文化環境中,網友難免樂於效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審美價值的偏離和社會價值觀的異化,讓粗鄙成為時尚,庸俗成為流行,語言、文化的格調品位下滑跌落。網路語言的粗鄙化、庸俗化與暴力化正是時下文化品位在網路社會的折射。

  網路低俗語言不只表現為語言的低俗和低級,更在於其積聚了相當的暴力行為。在一定意義上,網路語言暴力比語言低俗更值得關注。網路語言暴力的危害主要體現為污言穢語和謾罵攻擊、人肉搜索和道德審判,當然,也可以説是禮儀原則和倫理原則缺位。社會學家弗洛姆説,個人為了逃避某些責任獲得完全的安全,便會隱身匿名加入某一組織或者群體,這樣更容易表現出放縱的姿態。如果這種隱匿和放縱是打著正義的旗號,那麼個人或群體會因為這種虛擬的正義感無限放大和鼓勵自己的行為,導致群體開始跟隨他的行為,進而演發成群體暴力。這用來解釋網路暴力語言比較合適,因為在廣場式的狂歡中,真實身份被隱匿,語言暴力再強烈也可能不被發現,施暴者沒有後顧之憂,相反,大顯神威,為所欲為。

  語言的變化反映著社會風貌與審美的變遷,這是常識。語言的更新發展是不可改變的,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肯定會加入到傳統語言的河流裏來。對於網路語言的創制、運用與變異流行,不能徹底格式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語言可能越來越被公眾和社會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認識到“×絲”“×格”之類網路語言可能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是公眾某種情緒的體現,另一方面要理性對待網路語言,不能無端限制網路語言的發展。堵與疏結合,方是上策。

  筆者以為,對於髒話、粗話等網路語言要正視,但要站在語言發展規律的立場上理性審視,因為髒話一直與我們的相伴隨,不是想消滅就能消滅的,既適用於現實社會也適用於網路社會。但是,要禁止那些網路語言暴力,因為這是低級的語言快感,有可能讓人們喪失起碼的道德感和正義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暴力的惡性迴圈,對個體和社會造成傷害。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