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震臺網處長侯建民發言
- 發佈時間:2014-09-19 18:26:04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湯婧
中國網財經9月19日訊 首屆中國—東盟網路空間論壇于9月18日下午在廣西南寧荔園山莊國際會議中心開幕。近200名來自中國及東盟10國的政府、企業和學術界代表以“發展與合作”為主題交流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的經驗和智慧。
會議期間,參會嘉賓圍繞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鴻溝縮小、網路經濟發展與國際合作、網路空間安全與網路治理、網路資訊技術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應用等四個議題展開交流。
據了解,本屆論壇是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辦的首屆網路空間論壇,旨在增進中國與東盟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會上,中國國家地震臺網處長侯建民在《網路資訊技術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應用》議題討論中發言。
以下是侯建民的講話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我來自於國家地震網中心,向網路空間論壇報告一下在網際網路大潮中的一些積極嘗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相比其他的嘉賓發言,我的發言比較具體一些我們談一下具體的自然災害——地震。大家知道地震就像颳風下雨一樣,它是這個星球上特有的自然現象。由於事發突然,又帶來能量,所以地震往往帶來災難。
地震發生以後,地震臺網要對震級大小進行快速測算,把結果進行上報。以便快速啟動應急救援行動,這個過程稱之為地震速報。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這對地震速報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地震大家都知道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的過程,在釋放能量過程當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動,原因是因為板塊和板塊之間互相擠壓碰撞造成的。剛才説到由於能量巨大,所以地震發生時,往往歸引起火災,有毒氣體的洩露,放射毒氣的擴散。地震造成的損失居各種自然災害之首。
地震在地理分佈上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形成活躍的地震帶,全球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這個環太平洋地震帶,也是最強烈的地震帶,全球80%地震都發生在這兒。
還有歐亞地震帶,聚集了15%的地震。據統計,地球上每年希望發生的地震超過了5百萬次。也就是説每分鐘就有10次地震發生。但絕大多數地震太小,或者是太遠,人類感覺不到,對人類造成損失的地震大概每年有幾十次。
我們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大地震,其中造成傷亡最大的一次是在1556的大地震,造成86多萬人的傷亡。這是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發生在中國。根據監測中國,中國每天發生的地震每天大概是1百到3百次,有感覺的地震大概每天幾次,造成的損失有幾十次。
現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了現代化的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全國有1千多個地震臺站,30都個區中心,一個國家中心,一個數據中心,兩個地震臺震,24小時密切觀測全國和全世界的地震活動。
有多種地震觀測手段,通過網際網路傳到國家中心。為了讓國際合作和交流,提高對全球的監測能力,我們中國在東盟國家建立了地震臺站,比如在寮國有兩個地震臺站,印尼有10個,這些監測數據通過網際網路來時時傳輸到國家中心。
基於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結合我們的數據特點,中國地震臺網為群體來提供服務,目前我們有地震速報的APP,地震速報微網志,還有雲平臺開發的網站。先説一下面地震的APP,中國地震臺網2010年就通過APP來進行服務,目前多個版本的更新,累積用戶超過了1百萬,對於一個行業,一個小眾的APP安裝量超過1百萬還是很不容易的。
這個手機應用地震速報可以為用戶推送速報參數,用戶從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震中的位置,震中周邊的現場,最近的現場是哪一個,最近的醫院和學校的分佈都可以知道。魯甸地震通過APP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目前手機速報每秒鐘向用戶推送的能力大概每秒達到了10萬。
接下來利用微網志平臺的特點,把地震速報和微網志結合在一起,通過微網志平臺自動地發送參數,便於民眾快速傳播。目前地震速報微網志提供了很多功能。第一個是自動發佈,也就是説地震發生,地震波到地震臺,地震臺記錄數字到地震臺網,參數確定以後,發佈到微網志平臺上,整個過程沒有人干預。這是我們微網志創新的點,自動發佈。
另一個點,同時還把地震資訊發佈給我們幾百萬的粉絲,通過私信發佈。現在我們收穫了幾百萬的粉絲,影響力在微網志平臺上非常大,也是政府帳號在業務平臺上的一個旗幟。有時候我們一條微網志的傳播範圍可能就會超過我們門戶網站一年的訪問量。
這個片子是發佈在雲南附近的地震,從地震發生到我們發佈到這個微網志平臺上用了不到1分鐘。也就是説老百姓時時地可以知道這個消息,相比以前這個過程很漫長。有了新媒體,移動網際網路,我們把這個過程縮短到很短很短的時間內。
再看第二張,這張片子就是去年雅安地震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微網志轉發超過了10萬次,累積閱讀量超過了10億次,我們體會到了新媒體傳播的力量。
第三張片子:這個就是比較有影響的一條微網志,地震臺網自動發佈到微網志平臺,用了1分5秒,這是全球首發的消息,發出第二分鐘內,沒有第二個機構跟我們符合。基於我們微網志提升的日益提升影響力,現在微網志已經成為社會水民眾和媒體獲取的第一來源。
接下來我們再講一下利用雲技術來做的一些服務,大家知道地震是一個小眾的行業,老百姓平時不關注,一旦地震發生以後,網站訪問量會突增,抗不住訪問,這是以技術平臺開發的雲網站來做。經過了幾次運營以後,運營良好,我們還有相關的産品,訪問量非常高。
接下來我説一下地震臺網在開放合作領域的工作。近年來地震臺網十分注重合作,一方面把權威的獨家參數和各大網際網路企業實施共用,通過他們來分物于更多的民眾。
另外我們也因此獲得了一些技術支援,提升地震速報資訊的服務能力。比如有一張片子和人民網的法人微網志合作。同步發佈到人民網的官方微網志上這是便於快速傳播。
再一個是跟支付寶的合作,支付寶大家覺得和地震沒有什麼關聯,但是通過創新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是這樣做的,支付報在中國使用非常廣泛,但支付寶帳號都有一個號碼,知道你的出生地,每個支付報用戶又購買貨物,有電話號碼。也知道你的居住地。如果你的出生地,或者是居住地發生了地震,你及時知道,這時候支付寶推送給你。
目前我們人民網,還有三星電子進行了合作,把數據進行共用。目前正在推進跟北京小米科技,百度地圖的業務合作,通過大數據雲平臺服務為社會機構和民眾提供更有價值、及時的資訊。另外多説一點,我們在去年受到了IASPEI的邀請,在瑞典舉行的年會。這是地震學最高的學術機構。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聆聽我的發言,感謝大會給我們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