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下一幕:我們未來是否還有工作?
- 發佈時間:2016-06-28 08:10:2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書海
誕生於60年前的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象牙塔裏坐了半個多世紀的冷板凳之後,開始走入大眾的視野。尤其最近一兩年,這個高深的科技正在變成一個普通百姓的熱門話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展速度及其在産業和生活中滲透的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想像。半個多世紀來積蓄的能量開始大迸發,人工智慧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為人類創造驚喜。
但是,驚喜背後會有驚嚇嗎?越來越聰明還能不斷“自我學習”的機器人和人類會是怎樣的關係?科技的初衷一直是“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讓世界更美好),這一次會實現嗎?
>>網際網路的第三幕
過去,我們總是把人工智慧歸類于好萊塢大片的情節,似乎和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實際上,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開始每天使用人工智慧了,比如百度搜索、蘋果Siri、各種形式的24小時客服……
“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網際網路第三幕即將到來,這是一個比移動網際網路更加值得想像的大時代。”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2016百度聯盟峰會上表示。他認為,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一幕是PC網際網路,從1994年到2012年走了18年的路,實現了基本普及;第二幕是移動網際網路,從2012年至今僅用4年就已經處於基本普及的狀態。接下來的第三幕不是大數據、不是雲計算,而是人工智慧。
實際上,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在多個領域顯現出來它的威力。“國家靠‘網際網路+’保增長,網際網路靠什麼?”李彥宏表示,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與傳統産業的融合,最終可能徹底改變行業已有的模式和規律,讓網際網路和傳統産業的結合方式實現從“提升效率”向“重構産業”的質變。
未來已來,但福禍未定。
科幻電影裏我們看過很多焦慮和擔憂,雖然最終正義總是戰勝了邪惡,但現實也能如此麼?科技大咖們也是兩種觀點針鋒相對。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説:發展人工智慧就好比是在召喚魔鬼,未來人類將會成為人工智慧的寵物;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提醒:人工智慧會強大到令人擔憂的地步;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不是個好消息;英國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預言人工智慧將代替人類統治地球,人工智慧將成終結人類首要威脅,雖然霍金的輪椅也是一個頂級的人工智慧設備……
而以Alphabet(Google母公司)董事長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為代表,且人數更多的一派則認為,上述人士的“AI威脅論”是多慮了。“我是屬於比較樂觀的那一類,我認為人工智慧會做的是解放人類,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它毀滅不了人類。”李彥宏説。
李彥宏認為道理其實很簡單,“能夠毀滅人類的東西早就出現了,比如原子彈。現在人類擁有的核武器足可以毀滅人類很多次,但是這並沒有發生,因為我們還擁有最終的控制權,有很好的機制管理它。對於人工智慧,人類也有能力去控制它,制定出相應的規則。”他説。
>>我們未來是否還有工作?
即使毀滅人類是想太多,但有些事確實需要現在就開始好好琢磨了。李彥宏表示,人工智慧再往下發展,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取代簡單、重復性的勞動,比如司機、餐廳點餐的服務員。而實際上,百度的無人車已經計劃三年商用、五年量産;而“度秘”(百度推出的機器人助理)也已經入駐上海肯德基餐廳為顧客點餐。李彥宏甚至表示,未來連演員都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只要演員授權同意去演這部電影,他不用實際去演,人工智慧可以把他所有的動作和語言合成出來。”他説。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影響與挑戰主要在兩大方面:勞動力市場與財富再分配。”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與倫理學教授傑瑞·卡普蘭(Jerry Kaplan)到訪清華大學時表示,他所著的《人工智慧時代》由湛盧文化出版後在國內十分暢銷。
卡普蘭教授預測,人工智慧將加速技術型失業,我們需要的低技能工人會越來越少,因為機器人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會給社會就業帶來新的壓力和問題,人類會因此有更多精力做更多技能性更高的工作,新的工種也會出現。“被解放的勞動力有可能從事更複雜,甚至是個人更感興趣的工作。”他説。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也同意卡普蘭的觀點,他表示,未來10年內,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大量人口失業,重復性工作被快速取代。比如10年後,人工智慧將取代世界上90%的以下職業:客服、助理、會計、銷售、保安、司機、交易員、保姆、翻譯、記者……但同時,這也會帶來的巨大商機。
李開復表示,人工智慧不是“模倣人類”,而通常是“遠超人類”。“幾年後,你能和這樣的電腦競爭嗎?它們每天自我對弈100萬盤棋並從中學習,每天從100萬輛車實際行駛中吸取經驗,一秒鐘內對比全世界所有機場攝像頭中的面孔和通緝犯的人臉……”
實際上,改變已經開始。之前有媒體報道,富士康昆山工廠已經利用機器人技術,將員工由11萬人降至5萬人。雖然富士康表示這不是“裁員”,應該叫“減員”,因為裁員是被動行為,減員是主動行為。富士康“減員”的主要原因是“機器人替代計劃”推行的結果。去年3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曾透露,鴻海準備在三年內讓七成生産線實現自動化,用機器人取代工人以提高生産效率。
在今年1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EF)上,發佈了一份名為《職業未來》的報告稱:未來5年,全球勞動力市場出現顛覆性變革,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將導致全球15個主要國家的就業崗位減少710萬個,即使有新增的200萬個就業機會的抵消,全球15個主要經濟體的就業崗位還是要凈減510萬個。而這15個主要經濟體的勞動力數量佔到了全球整體勞動力數量的約65%,這意味著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在未來5年將導致全球上千萬人失業,其中醫療保健、能源、金融等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未來學家Ray Kurzweil説:“距離下一個面目全非的世界到來可能只需要十幾年。”壞消息是誰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好消息是答案不需要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