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匠人精神過度發揮加速了日本製造業衰敗
- 發佈時間:2016-05-12 08:17:3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書海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匠人精神”是一個很火的詞。官員、學者及媒體頻繁提及這個詞,與“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有關。似乎,大家一致認為,中國製造業要向高端轉型,就必須依靠“匠人精神”。不過,日本製造業的的衰敗則帶給我們一個教訓——對“匠人精神”的發揮,也要適可而止。
十幾二十年前,在全球的家電市場上,日本品牌幾乎獨領風 騷,日本製造的“匠人精神”,也常常為國內的企業研究者津津樂道;但最近兩三年,那些老牌的日本貨,似乎很難再高調起來了。危機中的夏普還在裁員與賣樓自救,連年虧損的松下想盈利還很難,新力已在持續低迷中漸行漸遠,佳能的危機四伏似乎也沒有根本緩解,日立、東芝也在以往曾經強勢的消費電子産品領域一路潰敗,昔日明星NEC已徹底退出智慧手機領域……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現任京都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教師的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一書中,回顧了日本IT製造業幾十年的榮辱史,總結了日本製造業的四大教訓,其中有兩條劍指“匠人精神”:過度依賴匠人精神與手工藝者的技藝,而忽視了産品的標準化與通用化,嚴重缺乏低成本量産能力;過於苛求於性能與指標的極致,而忽視了市場實際需求水準,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在研發上不能及時調整産品。
筆者之前在國內的製造業中工作過,因業務關係,對日企的匠人精神深有體會。2009-2013年期間,筆者曾在一家生産工業刷的民企裏面從事銷售工作,主要客戶即是外資企業——推動外企生産設備的國産化,幫助其降低成本。其中,日係客戶(機械製造類),最受我們的歡迎。為什麼呢?因為,面對日企的時候,我們的價格優勢最明顯。在我們進去之前,日係客戶用的工業刷,幾乎都是從日本買來的,品質是比我們在國內造的好一些,壽命,大概是我們的1.5倍;然而,其價格,幾乎就是“中國製造”的10倍!這樣算下來,其性價比,遠遠低於“中國製造”。日本人雖然也愛國,但在商言商,他們很快就向性價比很高的“中國製造”折腰。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裏,在國內的主要日係目標客戶,差不多都被我們的團隊一一攻克了。
我多次在客戶那裏見到他們原來從日本買來的工業刷,産品當然比我們在國內做的精緻。何止是精緻,那簡直就是藝術品!國內企業做的産品,在很多時候,只注重功能,卻不怎麼在意其審美價值及由此帶給用戶的情感體驗,但日本企業卻很注重在這方面下功夫。他們那個産品,做得太漂亮,以至於客戶都“捨不得用”。然而,做得漂亮,是有代價的。這些精緻的小産品,大都是在人數很少的“小作坊”裏做出來的,自動化程度不高,很難批量化生産,這便導致生産成本居高不下。
但問題是,工業刷,只是一個工業設備,又不是個消費品,外觀並不重要,你花那麼大力氣,把它做那麼漂亮幹嘛?並非所有的産品都有必要當做藝術品來打造,匠人把精緻當做一種追求,當然是好事情,但前提是,客戶得願意為你的這種心結買單才行啊。
我曾經在台資的OEM工廠(電子類)裏工作過一年,深刻體會到生産上追求完美主義會帶來效率的降低,以及造成多大的浪費。比如,一款液晶顯示屏,僅僅換一個不同顏色的外殼,就會被視為“新産品”,然後,所有的測試流程都要從頭再來一遍,哪怕是與換外殼毫無瓜葛的電子元器件,也得重新接受檢測。每一個環節,可都是成本啊。
另一方面,那段時間,我先後服務過美國客戶和日本客戶。日本客戶,對産品的細節,要比美國客戶挑剔得多,甚至是苛刻到無聊的程度。我們做的很多樣品,在美國客戶那裏能夠輕而易舉地通過,但到了日本客戶那裏,就會被挑出一大堆毛病。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追求極致完美所産生的成本,最終都由日本客戶自己承擔了。
沒錯,發揮“匠人精神”,是可以使産品更完美;然而,在“邊際成本上升”及“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下,産品品質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後,再進一步發揮“匠人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償失。湯之上隆書中的“過於苛求於性能與指標的極致,而忽視了市場實際需求水準,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要義正在於此。這種不惜成本打造出來的“藝術品”,更接近於奢侈品,似乎僅適合賣給那些不談性價比的土豪,但在整個大市場中,不追求性價比的客戶所佔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製造業在向高端轉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轉型升級後的高品質産品,價格可能會很高。儘管人們的消費能力會提升,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購買價格較高的産品,很有可能到後期就出現高品質、高價格産品供過於求。如果企業過度追求創新而不顧市場實際情況,不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想實現一步到位的高端技術發展,最終的産品很可能有價無市。
因此,中國製造業向高端轉型,既要發揮“匠人精神”,又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