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何止VR,新聞業迎來五大新技術變革

  • 發佈時間:2016-05-06 14:23:48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潔欣

  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30週年。作為人類迄今為止遭遇最嚴重的核爆炸事故,切爾諾貝利被人們與"核爆炸""核泄漏""核污染"等恐懼聯繫在一起,現在隔離區依然不適合人類居住,核輻射危害要全面消除,還要幾千年。30週年之際大量媒體走進烏克蘭,重訪切爾諾貝利,採訪倖存者,呈現三十年前的那場災難,提醒人類善待自己。網易、鳳凰、澎湃等媒體去到現場,網易的報道比較特別:採用VR報道切爾諾貝利30週年,同時還引入了H5技術。這種看上去高大上的報道並不是噱頭,在我看來它們將會成為新聞報道的標配。

    VR+新聞帶來更好的現場感

  新聞是什麼?百度百科定義是這樣的:新聞,是指通過報紙、電臺、廣播、電視臺、網際網路等媒體途徑所傳播資訊的一種稱謂。如何真實、生動、全面地傳遞資訊,是新聞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從最初的口口相傳,到文字報道,再到20世紀興起的圖片、聲音和視頻,內容形態越來越豐富。

  最近一年,隨著VR技術的興起,人們發現VR在新聞報道上大有可為。

  2015年10月,紐約時報推出NYTVR成為首個試水VR報道的世界級權威媒體。之後大量的媒體跟進,BBC、ABCNews、美聯社、《體育畫報》紛紛推出VR內容,本月AOL(美國線上)還收購了一家全景視頻公司Ryot,將會支援《赫芬頓郵報》的VR報道,開網媒VR報道的先河。國內則有人民日報等媒體跟進VR報道。網媒中,網易報道切爾諾貝利嘗到了VR的頭啖湯。

  網易通過VR視頻全景式再現事故場景,還原30年前的悲劇,讓人們親臨現場的同時,感受30年前前蘇聯人遭遇不幸時的震撼和恐懼。這體現了VR報道的優勢:一是穿越空間,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二是穿越時間,借助於數字技術模擬30年前的場景。這兩點均是傳統內容形態無法實現的,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身臨其境,是VR的本質。

  並不是所有新聞均適合VR

  與文字、圖片和視頻這三種內容形式廣泛的適用性不同,並不是所有新聞報道均適合VR,事實上,大多數場景並無必要採取VR報道--製作和閱讀成本更高,VR報道無法體現優勢。比如一般的城市新聞、時政動態、社會新聞,還有類似于經濟政策動向等等,幾乎都不適合VR。對於這些新聞,人們只關心"發生了什麼事兒",快速高效獲取資訊就夠了,VR反而增加了消費負擔。還有一些深度報道,例如財經報道、人物報道,同樣不適合VR。

  網易新聞團隊的看法是,視覺奇觀類的新聞題材更適合做VR新聞,還有就是人為隔絕導致無法親臨現場的時候,VR將帶來更大的震撼。筆者認為,關注"現場感",追求"視覺效果"的新聞,更需要VR報道。網易切爾諾貝利的VR報道,就迎合了"現場感"這一點,因為沒有多少人能親臨現場,而圖片和視頻的呈現形式還不夠逼真。紐約時報首個VR新聞選擇了新聞故事:《TheDisplaced(流離失所)》,報道了戰爭對兒童影響,這類題材,需要現場感,但沒有多少人能去到中東戰場,VR將帶來巨大的震撼。

  體育報道、突發事故這類追求現場感的報道,將會率先VR化,今年裏約奧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將會出現大量的VR報道,未來突發事件VR報道將會大量應用。除了現場感,類似于"時裝秀""旅遊地理""泳裝模特"這類追求視覺效果的新聞同樣會VR化,在《體育畫報》推出泳裝模特VR專刊之後,《國家地理》這類雜誌很快會推出VR專刊。

  VR+新聞不只是全景視頻

  眼下已面世的VR新聞停留在比較初級的水準,大多數VR內容均不需要專業的VR消費設備,用手機App就能看,與PC時代的全景視頻沒有本質區別--Google街景技術就是一種全景。全景視頻製作技術相對成熟,但這距離真正的VR體驗還有較遠的差距,就算是通過GoogleCardboard這類VR盒子觀看的內容,體驗都還比較初級,真正的VR體驗需要類似于HTCVive這類專業設備才能提供,其普及還需假以時日。

  VR新聞在全景視頻基礎上,將會提供更多互動元素。例如模擬爆炸事故發生過程,再比如立體化地呈現新聞現場,用戶還可模擬參與到現場採訪中。總之,在全景空間之外,將會有時間維度的還原,有多元立體化的資訊,還有互動的效果。這需要在視頻基礎上增加更多元素,需要專業團隊精心製作,僅僅依靠全景相機並不足夠。

  新聞將加速VR産業發展:

  "一是內容製作端,類似于諾基亞OZO的VR相機或專業製作軟體會越來越多,相應的專業崗位會出現,專業內容製作公司會興起,網易新聞本次合作方720yun、AOL買的Ryot就是這樣的公司;

  "二是內容消費端,VR設備上能消費的內容變多了,將會促進一些消費者購買VR設備;

  "三是媒體經營模式,媒體可售賣"內容+設備"的VR套餐,或者推出付費的VR內容。

  新聞業進入技術驅動時代

  電視、網際網路、網路視頻、社交網路……許許多多的技術不斷改變著新聞業。不難發現,只要能改變資訊生産、傳播和消費任何一個環節的技術,均會對新聞業造成巨大影響。VR徹底改變了資訊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正在改變新聞業。除了VR之外,眼下還有一些技術即將改變新聞業:

  1、網路直播。

  直播已改變電視新聞,近年來隨著網路直播的興起,去中心化的流媒體傳播,讓更多新聞現場有了被直播的可能性--傳統電視臺版面有限,直播只屬於少數重大事件。未來,人人都可拿起手機直播身邊的新鮮事兒,直播一場發佈會,直播朋友的婚禮,地球上發生的事情將會在第一時間被傳播到關注的人。並且可以預料,VR與直播在未來將會結合起來,網易等新聞客戶端已在直播上嘗試。

  2、H5技術。

  H5主要改變的是新聞消費方式。傳統媒體時代,受眾與內容並沒有什麼互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通過評論與新聞互動,這些互動相對於H5技術而言都太淺了。近年來有不少新聞報道均嘗試提供H5互動式內容,網易在切爾諾貝利報道中引入了名為《核輻射的回聲》的H5融合報道,讀者可通過對話、點選方式選擇自己關注的內容,就像跟人微信聊天一樣去了解相關資訊,讓新聞變得更有趣,實現了所謂"新聞遊戲化",在這之前網易還製作了《夜遊中南海》的H5報道。越來越多的新聞會通過互動內容呈現,H5是重要載體。

  3、大數據。

  一方面,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數據,基於這些數據本身可發現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要麼本身就是新聞,要麼可輔助新聞變得更加生動翔實有趣,例如春運期間,基於地圖大數據的百度遷徙被新聞聯播引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數據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新聞報道中,成為媒體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另一方面,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借助於大數據新聞媒體可更好地理解讀者,進而進行精準的長尾內容推薦和推送,讓每個用戶的個性化新聞消費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均是這個思路,網易、騰訊、搜狐等同樣開始相容這一理念。

  4、機器人。

  2014年,美聯社開始嘗試用機器人寫稿,有人便宣稱機器人未來會取代記者,這顯得有些扯淡,因為短期內根本不可能,除非是某些照本宣科的新聞。不過,這並不是説機器人在新聞業沒有作用,恰恰相反,在現場報道場合機器人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譬如爆炸現場、火災現場,如果有機器人可以去錄影,記者就不用冒生命危險了,"空中機器人"無人機已經在發揮這樣的作用,未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出現在危險場所拍攝,為新聞業帶來現場畫面--而這一切,同樣可與VR和直播技術結合起來。

  總的來説,新聞業正在與技術越來越多的結合。在過去新聞業給人的印像是一個文科生主導的行業,與技術關係似乎並不大。現在看來,越來越多的理科生會參與其中,技術正在成為新聞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新聞業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