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任正非:一張照片引發的走紅
- 發佈時間:2016-05-06 08:45: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張潔欣
任正非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但近來他卻有了個新稱呼——“網紅”。和其他網紅不同的是,任正非沒有做什麼特別之事。於是乎,人們不禁要問:“任正非何以成網紅?”
一張照片引發的走紅
任正非成為網紅還要從一張照片説起。
4月中旬,有網友在上海虹橋機場拍攝到一張任正非深夜獨自排隊等計程車的照片,隨後將其發佈至社交媒體上。這張照片隨即在網上瘋傳,並刷爆朋友圈。照片之所以備受追捧原因很簡單:作為世界第一大通信設備企業的掌門人,72歲的任正非沒有理所當然地享受專車接送、助理拎包,而是排隊打車。
此後,又有微網志網友曝出任正非在公司食堂排隊打飯的照片。照片中,任正非和華為普通員工一樣,在食堂排隊打飯,整個用餐過程,沒有老總架子,倒像一位和大家相處多年的老朋友,衝著給他拍照的華為員工面露笑容。
事實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曾被網友拍到深夜趕飛機,在機場獨自拖著行李箱乘坐巡回巴士。
低調樸素、親和力強已然成為任正非的“個人標簽”。多位熟悉任正非的華為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任正非的樸素低調是其一貫作風,自己來回機場也是多年常態。
“任正非一手創辦的華為現在是世界級的公司,2015年公司銷售額近4000億,凈利潤369億,任正非身價少説也要60億,但這麼高的身價卻沒有奢靡,依然如此樸素。在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天天充斥著炫富等新聞,當任正非這樣的正能量出現時,自然引發熱議。”一位曾和任正非一起工作多年的前華為人士這樣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事實上,更多人關心的是任正非成為網紅後會對華為産生什麼影響?
從華為本身來説,任正非成為網紅對於提升企業品牌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華為在全球科技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少大型科技企業都將其視為成功典範,借鑒其管理經驗和經營策略。一些知名企業家,包括海爾創始人張瑞敏、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等,也都曾公開表達過對任正非的敬仰之情。但從華為過往的行事風格來看,卻有著和任正非一樣的低調神秘特質。過去華為只研發生産通信系統設備,客戶多是電信運營商和企業;但如今華為已躋身智慧手機世界前三強,客戶變成了成千上萬的普通消費者,這樣的變化急需讓外界對華為有更多了解。而此時,一個能被社會廣為接受的當家人,對華為而言,將是絕好的。
不惑之年從零打拼
任正非于1944年出生於貴州一個貧困山區的小村莊,父母都是鄉村中學教師。因為父母對教育的重視,使得任正非在那個年代得以堅持讀書,並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已併入重慶大學),自學完電子電腦、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技術,及三門外語。可以説學生時代的任正非是一位對技術癡狂又勤奮拼搏的學生。
大學畢業後,任正非參了軍,去瀋陽當了建築兵。1983年隨著國家整建制撤銷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復員轉業至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
時間來到1987年,這一年任正非遭遇家庭和事業的變故。此後,他住過棚屋、打過地鋪……但在這段最為窘迫的日子裏,任正非沒有被生活擊倒,而是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創業。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籌集資金,創立了華為公司。
任正非創業時,已經43歲。43歲的他,從零開始拼搏,談何容易。但這一切並沒有動搖任正非的創業決心,他仍保持著衝勁和銳氣,咬緊牙關,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帶領華為一路走來,至今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業。
在今天的創業者看來,任正非的創業經歷一定有比他人更值得為人樂道的故事。因為,那是一個沒有資本的時代,而任正非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白手起家的他居然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逆襲成功,實屬不易。倘若任正非能夠把當年的辛酸和盤托出,對於正在經歷中國創業大潮的人而言,或將是一本創業聖經。但可惜的是,一貫低調的任正非幾乎沒有提及過那段艱辛歲月。
人們只是從當年一起和任正非打拼的人那裏聽到了只言片語:創業之初,華為的辦公樓裏沒有空調,只有吊扇,員工們在高溫下揮汗如雨,不分晝夜地作業,設計製作電路板、話務臺、焊接電路板,編寫軟體,調試、修改、再調試。在場的人一起動手給設備裝箱訂上邊角鐵,一起搬運裝車發貨,所有的工作都不分學歷、無關職位。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幾乎每天都到現場檢查生産及開發進度,及時解決面臨的困難。
據回憶者講,雖然環境艱難,但公司員工都對未來充滿信心,懷著勇往直前的幹勁。“那種情景恐怕在華為歷史上,也很難再有第二次。”與任正非共同經歷過的同事們這樣評價道。
華為在企業級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思科前總裁錢伯斯退休後曾對媒體説,“任正非是一個好領導。他領導的華為很成功,組織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和成熟。我一直關注他的言論。我們對於為中國帶來數字化,以及數字化帶來的好處的理解是一致的。我們在這方面是競爭對手,而且會在此方面繼續競爭。華為正在經歷的很多轉型對其公司而言都是很好的。”
事實上,已經帶領華為成為全球通信設備巨頭的任正非並沒有停下腳步。就在幾年前,他將目標瞄準了智慧手機。短短幾年時間,華為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大玩家。近日,全球市場調研公司Trend Force發佈的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報告顯示,第一季度中國品牌的智慧手機出貨總量(含出口)達1.25億台,以42.9%的市場佔比首次超過三星和蘋果出貨量總和,其中華為以9.3%的市場份額坐穩全球第三的位置。
現在全球有超過20億人每天通過華為的通信設備訪問移動網際網路,即使在4G技術領先的歐洲,華為也有過半的市佔率。
特色管理之道
在外界看來,任正非作為企業家的管理之道值得稱道。畢竟,在度過了創業的艱苦時期後,華為一路走來,不僅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也擁有了令人欽佩的創新能力。任何一家公司都想要基業長青,也都試圖通過管理來實現這一目標。從華為過往的種種表現來看,任正非似乎找到了解決之道。
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在華為此前的一次常務董事會的民主生活會上,有人提議對任正非進行評價並投票:老闆(任正非)懂技術嗎?有7人投否定票;老闆懂市場嗎?又有7人投否定票;接著問,老闆懂管理嗎?只有1人投否定票——在大多數華為人眼中,任正非是管理企業的好手。
投“老闆懂管理否定票”的是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在他看來任正非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經理人,而是一位管理思想家。
用任正非自己的話説:“我20多年主要是務虛,務虛佔七成,務實佔三成。”他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學習、思考、交流、傳播。任正非説:“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他希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企業文化,實現華為的長久發展。
內部的激勵制度是所有公司治理需要面對的核心難題——華為也不例外。目前,華為實行“勞動者分配優先”的機制,在談及年終獎及股票等分配製度時,任正非曾明確表示:“不要簡單地按照條文來區分,而是實事求是地評價他的貢獻,真正讓那些幹得好的人得到利益。獎勵要給到奮鬥者。”
任正非還在內部會議上表示,將華為員工分級界定為三個層次,並依此分別給予不同的股票和獎金分配。第一類,為普通勞動者,這些人應該按法律相關的報酬條款,保護他們的利益,並根據公司經營情況,給他們稍微好一點的報酬。這是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懷;第二類是一般的奮鬥者,他們是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的小職員。對於這一部分人,應該有適合的崗位安排,只要他們輸出貢獻大於支付給他們的成本,他們就可以在公司存在。給予他的報酬甚至可以比社會稍微高一點;第三類,就是有成效的奮鬥者,他們要分享公司的剩餘價值,華為需要這些人。分享剩餘價值的方式,就是獎金與股票。這些人是華為事業的中堅,華為渴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個隊伍。
在過去的28年中,華為實施的是勞動者與股東的雙棲身份持股制度,華為員工的年收入總和(包括工資、獎金、福利)與股票分紅的比例平均接近3:1。不少企業家和研究企業管理的機構都認為,正是這樣的激勵機制,使得華為快速成長,並保持了旺盛的創新能力。
但華為內部和不少管理學者也坦言,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是有缺陷的,華為的制度今天也暴露出了缺陷。一些早年既是勞動者又是股東的華為人,開始退休了,到今天為止,華為累計大概有2000人退休,他們已變成純粹意義上的股東,不再通過勞動對企業創造價值。任正非表示,隨著公司越來越多雙棲人變成純粹的股東,可以想像,坐車的股東越來越多,他們不再為公司創造價值。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利潤放在第一,帶來的結果就是,坐在車上的人都不奮鬥,拉車的人的動力也會減弱。
其實,任正非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為合理的方式去激勵華為人保持前進的激情。就像他在解釋華為為什麼不上市時所説的,“豬養得太肥了,連哼哼聲都沒了。科技企業是靠人才推動的,公司過早上市,就會有一批人變成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他們的工作激情就會衰退,這對華為不是好事,對員工本人也不見得是好事,華為會因此而增長緩慢,以至於隊伍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