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暗戰AR:這蛋糕比VR大3倍 需等5年才“出爐”
- 發佈時間:2016-04-26 08:17:04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潔欣
4月24日晚,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拉開帷幕。博覽會上展示的百餘項工業4.0的實際應用中,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總統奧巴馬體驗了一把VR(虛擬現實)眼鏡。隨著VR消費級産品的不斷問世,2016年可以説是“VR元年”,但這個“元年”並不包括AR(增強現實)。相反,VR、AR雖並蒂花開,但AR更像活在VR的光環之下,技術壁壘加上産業隔閡,AR還停留在概念視頻的階段。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説VR是下一個時代的PC,那麼AR就是下一個時代的mobile。記者調查發現,VR的火,是表面的虛火,AR才是巨頭爭搶的重點領域,資本之間更是暗流涌動。
隨著 Oculus rift、SONY PSVR、HTC VIVE三大消費級産品陸續推向市場,2016年被稱作“VR元年”。當逛商場遇到VR體驗區,199元包郵就能買回VR眼鏡時,有多少人還記得曾在市場上曇花一現的AR眼鏡?
那麼,技術開發更早的AR是否真被冷落了?非也!有投資銀行預測,AR未來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是VR的4倍,且近日谷歌、微軟、蘋果等巨頭都紛紛宣佈,AR將是公司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但這巨大市場背後,卻是“還需5~10年的技術醞釀”和無消費者買單的殘酷現實。“AR承載的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暢想,估值很高,技術門檻也很高。”多位從業者在採訪中告訴記者,B端市場是眾多AR從業者瞄準的方向,“目前,AR在企業端需求較大,消費級爆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巨頭暗中爭搶AR市場
2016年,VR/AR絕對是熱詞之一,與之相關的創投活動遍地開花。3月底,記者在西部地區參加了一場規模盛大的VR/AR論壇,8位嘉賓演講中,只有一位的演講主題涉及AR。看起來“VR/AR”這個搭配更像是個偏義復詞,AR活在了VR的光環之下。
正當外界以為AR被淡忘時,嗅覺靈敏的資本卻在AR領域暗中較勁。谷歌、微軟、蘋果、Facebook等IT與網際網路科技巨頭近日紛紛表示,AR是公司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以谷歌為例,即使VR紙盒子(Cardboard)今年1月銷量已破500萬台,在AR産品上受過挫的谷歌,仍絲毫不減對後者的熱情。近日其高管私下甚至喊出“讓Facebook做VR去吧,AR才是終極目標”的口號。
就在4月中旬Facebook F8大會上,扎克伯格也不甘示弱地表示,AR眼鏡同樣也是Facebook未來10年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科技巨頭默默耕耘的是一塊比VR更大的市場。去年,投行DigiCapital預測,到2020年全球AR與VR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其中VR300億美元,AR則是VR的4倍,將達到1200億美元。
從技術上講,AR技術的起步時間遠遠早于VR。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律師熊代琨和王峰檢索全球專利佈局發現,AR技術的專利申請早在1995年就已出現,到2009年AR技術的專利申請量都一直處於比較平穩的發展狀態,但到了2010年全球AR專利申請量突飛猛進,有589件。相較而言,VR專利申請呈井噴式增長卻發生在5年之後的2015年。
“AR技術領域排名前列的申請人,均是通信行業的巨頭公司。”上述兩位律師告訴記者,“微軟高居榜首,三星、新力、高通緊隨其後,大型通信如諾基亞、西門子、南韓電子通信研究院也是榜上有名。”
●AR仍需5至10年技術積累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A股市場相關概念股中,與AR有關的投資佈局更側重底層技術,且所投項目適用範圍大多不限于AR。其中,GQY視訊(300067,SZ)就投資了美國三大AR眼鏡商之一的Meta,佔股比例為3.617%。
AR這塊蛋糕如此誘人,但為何國內資本又非常謹慎?深圳一家做AR/VR鏡片的廠商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硬體和技術上來説,一個VR眼鏡的技術含量是傻瓜相機級,而做AR硬體就是單眼相機的難度,“VR的門檻是8.6元,一個紙盒加兩個鏡片;做AR,沒有足夠本事是做不下來的。”
全球資訊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研究同樣顯示,VR處於大規模應用前夕,進入了市場化、商業化應用的上升期。相比之下,AR仍需5~10年的技術醞釀,才能成為主流。
不同於VR的純虛擬環境,AR是基於現實增強的,理想狀態是看到現實的東西,彈出相應的資訊。“無論是個性化還是標準化的資訊,都需要海量級的雲端數據存儲才能實現。”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産品經理李學良告訴記者,海量的數據支援是第一個門檻。
據了解,在全國AR技術主要申請人排名中,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但李學良透露,目前公司能實現的AR行業解決方案僅限于單獨的數據庫支援。
處理上述海量數據,把需要疊加在現實中的數據實時渲染出來,需要非常高的運算能力。李學良介紹,目前的運算還是基於PC端、雲端運算後再傳送到終端,一些簡單的運算任務開始在手機端實現。
數據傳送也是一大門檻。“想要達到理想的AR效果,對網路要求也很高。”李學良説,“必須有5G甚至6G的傳輸網路,才能實現實時交互。”
所以,即使AR技術研發起步早,但要想走入消費市場,其技術還需要邁過好幾道門檻,而且是全球性難題。
●要爆發先找到合適應用場景
技術仍待沉澱、消費級市場難覓蹤影的AR,在企業端結束了“隱身”模式。
“AR可以有效呈現産品、物品和場地資訊,可以在市場行銷、産品推廣和介紹上滿足更多企業的需求。”國內知名VR平臺87870首席執行官Andrew D. Kim對記者表示。
李學良亦深切體會到“現在企業端還是有些爆發”,已經有企業意識到了AR的潛力。李學良所在公司的AR設備還在研發階段,但AR的相關應用內容及數據支援,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已能在廣告、傳媒行業有所商用。
通過接觸零星的AR企業端使用案例,國內AR行業資深觀察者、AR in China CEO張明軍發現,AR在B端市場雖然有應用,但也沒有VR在消費市場那樣火爆。除了本身的技術掣肘外,産業鏈也沒有打通。
據張明軍了解,雖然有的AR團隊具備技術實力,有的在探索商業模式,但“包括海外比較知名的AR企業,都缺乏把技術與市場需求對接的能力”。一句話,AR從業者沒能找到合適的場景和客戶,並根據市場需求打磨産品和技術。
反觀産業鏈的下游,各行各業也不清楚AR能帶來怎樣的作用和效果。張明軍發現,有需求的市場不知道AR的研發進展,也不知道去哪兒找到合適的AR方案供應商,“AR並沒有充分體現和實現自身應有的價值,圍繞産業的生態、人才自然伸不開手腳。”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AR技術突破瓶頸、産業鏈逐漸打通後,AR無論在B端還是C端的爆發,都需要找到最適合的應用場景和消費市場。
Andrew D. Kim表示,VR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為VR在消費市場找到了定位和目標。如果AR技術沒有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應用環境,也只能是暫時的噱頭。
【應用案例】
AR教育産品技術含量低 山寨同質化亂象叢生
AR會從哪些消費場景爆發?從市面上的産品來看,教育領域或許是個突破口。從多類自稱是“AR教育産品”的介紹來看,主要呈現方式是手機或電腦預裝軟體後,通過攝像頭掃描教育道具,手機或電腦上就會出現立體的圖案、三維的視頻或模型,從而與學生互動。
自稱接觸AR已經16年的趙良華亦將AR技術應用在兒童教育領域。據其介紹,隨著硬體的提升、智慧手機的普及,用手機/平板電腦“APP+攝像頭+道具”就能實現AR在教育中的應用,這符合當前硬體、技術的應用場景。
不過據記者了解,當“鯨魚從籃球館躍出”這樣的AR或全息概念視頻出現後,業內開始認為,以上的“AR教育産品”是打擦邊球的偽概念,即便算是AR技術,“其技術含量也不高,處於初級狀態。可以説,真正意義上的AR教育還沒有到來。”
“APP+攝像頭+道具”類型
VR/AR概念爆發後,已有上市公司開始佈局。慈星傳媒此前簽署了一份重大採購意向書,其中一個産品為兒童AR智慧産品“阿U幻鏡”。據慈星傳媒介紹,該産品有一系列內容學習包,通過AR技術打通虛實交互,其原理是“通過電腦圖像識別技術與實體玩具結合”。
採用類似原理的還有趙良華的産品,他現在是大連新銳天地傳媒有限公司CEO。他坦言,目前市面上的AR教育産品幾乎都是“APP+攝像頭+道具”類型。新銳天地也嘗試過接入AR智慧眼鏡,但並沒有攻下消費者。眼下手機(平板電腦)依然是AR教育産品的主力設備。
然而,多位AR界、教育界人士對上述AR教育産品的呈現方式並不十分認同。從事網際網路教育的范偉程分析稱,“這不是AR,是炒作概念。現在APP加卡片,只能算智慧識別。”
對此,研究AR/VR技術多年的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産品經理李學良認為,這算是個AR技術,但技術含量並不高。目前來説,教育領域相當於細分領域的一個玩具産品,比較初級。
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AR設備就從伺服器過渡到電腦再到現在的移動設備,趙良華認為,手機、攝像頭來識別道具的方式已是目前硬體、技術下可行的呈現方式,“我們現在就是在等AR硬體、技術的發展,完善出更好的場景。”
內容沉澱與技術同等重要
雖然有觀點認為AR教育産品大部分的呈現技術比較初級,但在AR in China CEO張明軍看來,這些“非嚴格意義上的AR從業者”,以當下的AR技術為藍本,進行內容製作、積累和推廣,對於AR産業發展而言,他們真正的價值在於儲備優質的內容。
參照智慧手機硬體、軟體市場的發展趨勢,智慧終端變現的次序是,硬體産品、內容産品和數據産品。VR現在就陷入“硬體火、軟體冷”的怪圈,內容的極度匱乏成為行業揮之不去的痛。對此,業內呼籲在AR産業真正爆發前,內容、軟體的沉澱與技術同等重要。
此前,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也表示,最後的贏家一定是把內容和技術結合起來,讓人看了覺得是必須要看的,才會願意付錢,企業才能做大。這個領域“內容、創作為王,創意很重要”。
説到創意,AR教育領域的內容生産者們直搖頭,行業屢禁不止的抄襲亂象推升創意成本,市場魚龍混雜。趙良華就多次公開痛斥行業內的同質化、山寨産品,“抄襲我們産品,並沒有超越,換個名字再打價格戰、挖代理、搶市場,最後受傷的是整個行業。”他希望,在AR教育內容生産上,出現真正的競爭對手,帶著好的想法,一起碰出好的創意。
張明軍則提醒,隨著技術和商業的發展,從業者僅考慮目前終端上能夠承載的産品和服務是不夠的,“新的硬體和軟體帶來的玩法,會和現在有很大區別和不同,不自我調整,下個階段將失去‘産業核心玩家’的地位,內容、軟體和硬體需要不斷磨合。”
【業內觀點】
AR in China CEO張明軍:從“感知”到“認知”AR想像空間極大
最近關於AR/VR的交流會、創投會很多,AR in China CEO張明軍快忙不過來了,這在2010年是無法想像的。當時,張明軍剛開始接觸AR——PC、螢幕,再加攝像頭進行交互——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2012年。2011年以後,智慧手機爆發,開始有了許多移動端AR應用的出現,再到智慧穿戴設備的興起,在眼鏡上實現AR功能成為業內的暢想。
近年來,AR的發展速度加快,雖然消費市場不如VR火爆、技術還有壁壘以及産業有待打通,但專注AR已6年的張明軍堅信,“VR或許是下個時代的PC,AR就是下個時代的mobile。”
為此,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張明軍,常年浸淫于AR界的他,帶來了行業內新鮮的發展風向。他認為,當AR實現與現實高效連結、交互後,再加上人工智慧(AI),AR能做的事“想像空間極大”。
AR和大數據高度關聯
NBD:在投行的研究報告中,AR的市場估值明顯大於VR,您怎麼看?
張明軍:從技術層面講,AR和VR是包含和被包含關係,屬於電腦圖形圖像研究範疇。AR的應用,現階段公眾看到的相對簡單,隨著軟體層面的提升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會把AR從現階段的“感知”帶入下一個階段的“認知”。因此,AR能做的事情想像空間極大。
AR的本質在於適應現實、保留現實。正因為適應現實,AR真正可以面向千變萬化的真實世界,與各行業場景緊密聯繫;正因為保留現實,才能夠做到選擇性資訊化增強,降低技術應用的時間成本和製作成本。實現高效的認知和交互,這是AR估值高於VR的原因。
NBD:與VR相比,佈局AR的企業更多是有數據、計算能力的公司,這種類型公司是否更容易獲得先發優勢?
張明軍:目前主流核心技術,比如交互、光學、OS、SDK等方向,並非掌握在大數據背景的公司和團隊手中。因為,目前綜合的AR産品,更多是IT和網際網路巨頭才敢試錯,這些巨頭本身的發展脈絡要求其必然是大數據公司。
AR和大數據的關係,簡言之,一是入口,二是出口。未來AR既是大數據的取得方式,也是大數據體現和實現價值的重要平臺。AR和大數據一定是高度關聯的,這對所有公司都很重要。
移動端依然是過渡階段
NBD:AR會有怎樣的崛起路徑?相對C端市場,是否更容易從B端市場找到爆發點?
張明軍:是的。目前,C端也不是沒有應用場景,只不過我認為,C端的模式對於AR技術本身的依賴並不是最最核心的。B端市場和垂直領域的資源、技術、渠道等積累應是下一輪AR公司洗牌最大的“護身符”。
AR in China也一直在觀察、評估和思考,2B模式的AR公司在未來短期業務中需要積累什麼?我認為有幾條“護城河”:一是增強客戶粘性的法寶,例如品牌形象以及在對傳統業務流程的提升、替代過程中,沉澱大數據等不易取得的資源;二是形成産品標準或開發生態,例如通過切入更多應用場景,形成標準化産品或開發工具;三是技術壁壘,例如率先通過業務錘鍊出成熟、主流的技術方案,並通過完善的IP戰略鞏固技術。
NBD:AR的發展經歷了從PC端到移動端的演變,移動端是否是未來的理想呈現方式?
張明軍:移動端的業務量遠遠大於PC端的AR時代,移動端依然是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給不少創業企業帶來思路和項目。目前,智慧眼鏡是AR最理想的呈現方式。
從AR in China所接觸的AR軟體廠商來看,其規劃藍圖都在考慮和深度學習與人工智慧的結合,這也是我提到的“感知”到“認知”的過程,就像嬰兒的成長過程,長大了可以幹很多事情,從事更多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