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國産智慧手機欲接管微軟失地 專利是最大短板

  • 發佈時間:2015-07-17 08:16: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近日,微軟方面對諾基亞手機部門裁員7800人,宣告微軟手機業務未老先衰。但這對於正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國內手機廠商來説,無疑是重大利好。儘管微軟在智慧手機領域份額並不高,但其提前退場在一定程度上將減輕國內手機廠商進軍海外市場的壓力。不過有業內專家指出,國産智慧手機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大而不強”,想要推進海外市場還有很多內功要做。

  微軟後撤 國産品牌前進

  前幾輪的重組、更名等系列舉措,終究未能讓諾基亞手機在微軟手中活出“第二世”。上週四,微軟再度宣佈對手機硬體業務進行重組,預計最多裁員7800人,同時對收購諾基亞設備及服務業務獲得的資産進行約76億美元的減值,並計入7.5億-8.5億美元的重組費用。這也就意味著收購諾基亞後,微軟至少虧損超過80億美元。

  據了解,在這一輪裁員中,原諾基亞大本營芬蘭成為重災區,當初隨諾基亞加入微軟的 2.5 萬人中,將有超過 2 萬人被微軟裁掉。有業內人士指出,微軟再次的大規模裁員不僅宣告了微軟手機的失敗,同時也傳遞出微軟將短期放棄大力發展智慧手機的念頭。

  相比微軟的資産減值、裁員、關閉工廠等後退策略不同,國內手機廠商則是不斷前進。就在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國內手機廠商再度頻繁發佈手機新品,華為、魅族在同一天裏各自發佈智慧手機新品,樂視正式發佈了其最高端手機系列樂Max。上周,中興旗下努比亞手機還將新産品的首發儀式放到了國外。此外,在印度打開市場的小米,正在積極謀劃巴西市場,而VIVO、OPPO等廠商,也在佈局東南亞市場。

  大而不強 欠缺核心競爭力

  國內手機廠商想要進一步發展,也到了必須走出國門的關鍵期。據了解,就在2015年一季度,中國智慧手機出貨量六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滑。而IDC數據也顯示,一季度,中國智慧手機在全球佔比從去年同期的29%下滑到25%。

  對於手機出貨量的下滑,通信行業資深專家劉啟誠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國內智慧手機用戶趨於飽和,中國智慧手機的普及率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洲,估計超過90%。

  從去年開始,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就已經呈現出下滑趨勢。工信部電信研究院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的智慧手機出貨量下滑8%,為3.89億,智慧手機佔整體手機出貨量的比例達到86%。

  具體到廠商,2014年華為售出7500萬台智慧手機,低於華為此前預計的8000萬台;中興2014全年營收81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3%,增速已開始下滑。

  但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説,想要走出國門卻並不輕鬆。在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前十中,除了蘋果、三星外,剩下的8家均為中國手機廠商,如果從手機出貨量方面來看,中國智慧手機毫無疑問是一家獨大的。但如果按照利潤來説,智慧手機的絕大多數利潤卻都被外資企業所掌控。

  劉啟誠認為,導致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中國智慧手機“大而不強”。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可以説就是一個組裝工廠,像手機作業系統、晶片、螢幕、攝像頭、快閃記憶體等核心技術方面,中國智慧手機可以説一個都不佔,全部都是採用國外廠商生産的産品。

  專利短板 亟待快速彌補

  “對於欲大舉進軍海外市場的國內手機廠商來説,更大的問題則在於手機專利。”劉啟誠表示。

  今年初,國家發改委以高通公司違反中國反壟斷法為依據,開出了60.88億元的天價罰單。原因正是高通憑藉自家行業支配地位,一面向手機企業收取不菲的專利授權費;另一面還要求免費使用這些手機企業的專利,並建立類似的聯盟,禁止使用自身産品的手機廠商之間進行專利攻擊。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行銷專家委員洪仕斌也表示,“中國智慧手機廠商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壯大,除了主要原因背靠中國市場,同時與高通的這種策略也不無關係”。

  然而到了海外市場,專利將會成為懸在中國手機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利用專利授權不僅能夠收取專利費,零成本增長自身收入,同時提高對手的手機成本,變相提升自身産品競爭力。此外,在某些時候通過掌控的專利還能夠直接限制對手産品銷售。

  不管是專利授權還是禁止對方産品銷售,在之前蘋果與三星的數輪專利戰中,雙方均使用了上述策略,此前小米在印度便也因為專利遭遇過銷售叫停,專利的利害關係可見一斑。劉啟誠指出,中國手機廠商,只有華為、中興,外加上收購摩托羅拉的聯想,會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其他的手機廠商所謂的專利,往往都是集中在外觀設計等領域,在技術層面則近乎毫無積累。

  “一旦走出國門,國産智慧手機肯定會遭遇外資品牌的專利敲打,這對國內智慧手機廠商是比較痛苦的。” 劉啟誠表示,面對專利的壓迫,國內廠商別無二法,就是要花費大量時間、資金投入,慢慢彌補自身專利短板,以立足於國際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 陳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