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全民做手機 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 發佈時間:2015-05-13 11:1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原本以為經過2014年的洗牌,國産手機的格局會初現雛形,然而在2015年卻再次邁入了一個全民手機的時代。樂視的超級手機在幾經波折之後終於走上了舞臺,董明珠任性地推出了三年不換的格力手機,周鴻祎在折戟之後以“奇酷”為號再造手機夢,就連在ROM市場起起落落的騰訊,這次也推出了所謂的TOS+生態。先來的玩家僵而不死,後到的玩家躍躍欲試,在一片熱火朝天的“造機運動”背後,智慧手機的出路卻日益模糊。

  顛覆之道,從粉絲經濟到股權眾籌

  在新一批的入局者之中,周鴻祎可謂是身先士卒的代表,先是聯合酷派囤積攪局的實力,而後又在新品牌的命名上廣布玄機,在面對小米這個新巨無霸時,周鴻祎又捧出股權眾籌的概念,試圖以此抗衡小米的粉絲經濟。

  2011年,小米創造了粉絲經濟,成功拉近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依靠粉絲來拉動手機銷量的增長,改變了傳統企業與用戶之間相對單一和冷漠的買賣關係。雖然在中國,粉絲的黏性還難以和蘋果相比,但小米通過MIUI和新媒體行銷,大大提升了粉絲的參與感。而採用這一策略的不只是功成名就的小米,榮耀、魅族、一加等跟隨者也逐漸走到了一線陣營或者是實力雄厚的後備軍。與此同時,雷軍所創造的小米模式成為各行各業爭相模倣的對象,那麼想要顛覆小米,周鴻祎需要在模式上技高一籌。

  2009年股權眾籌在國外興起,2011年股權眾籌走進中國,如今周鴻祎首次把它挪用到了手機行業,通過把一部分股權與用戶分享,通過入資或者購買産品的形式分得股份,進而在形式上成為品牌的所有者之一,當然還有相應的利潤回報。與粉絲經濟相比,在股權眾籌的模式下,實現了企業與用戶的利益捆綁,給用戶帶來的不只是參與感,更有參與者的成分。不過,股權眾籌在國內鮮有成功的案例,周鴻祎把餅畫的很大,但願這不是場充饑的行銷而已。

  不管是粉絲經濟還是股權眾籌,説白了都是在培養粉絲,從而讓這一群體成為自家産品、服務乃至文化的消費者。從騰訊到樂視,從360到格力,做手機的背後都是在消耗粉絲,方法和手段有些許不同罷了。要知道,蘋果的粉絲更多的是在文化認同而非利益一致,何況國産廠商喜歡把用戶當粉絲。殊不知,把顛覆的賭注押在粘性不強的粉絲身上,是否是一條明路?

  生態之名,網際網路模式的第二次崛起

  在2012年的時候,大多數手機廠商宣傳的核心還是産品,而且沿用了傳統産品的行銷方式。小米的異軍突起,得益於所謂的網際網路思維,而當網際網路模式爛大街的時候,各家紛紛打出了生態的旗幟。

  目前的生態大概有四種模式。首先是以小米為代表的品牌,包括魅族、華為、聯想等,以手機為核心優勢和操控中心,逐漸向可穿戴設備、客廳設備等擴展。其次是以格力為代表的企業,包括TCL、海信等,借助於在家電行業的優勢,早有謀局智慧家居的野心,而手機卻成了最大的短板,於是乎便爭相在手機領域發力。再次是以360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包括騰訊和阿裏,依靠自己在網際網路服務和資源上的優勢,往往選擇在系統層發力,於是就有了YunOS和TOS,360似乎走得更遠,直接拉上酷派親自做産品。最後就是樂視模式,PPTV、優酷等也在積極效倣,抓住了用戶看視頻的剛需,以內容為媒介,逐步在電視和手機方面動作頻頻。

  以生態之名的目的在於“硬體免費服務盈利”,小米開始的性價比戰略把對手打得措手不及,樂視更是在價格上再創新低。據説,單純的賣一部手機,服務增值收入只有10-20元,但把生態加入進來情況卻大有不同。小米們希望粉絲購買更多的手機邊緣産品,格力們希望借助手機和用戶有個更好的溝通平臺,騰訊們希望硬體可以幫助他們推送更多的服務,而樂視們也在培養用戶為視頻付費的習慣。如果這些能夠實現,增值收入要增加好幾個量級。

  坦然來講,在這個生態遍地的時代,很少有廠商能夠借助生態盈利,主要的還是在賣産品。特別是缺少産品的騰訊和阿裏,更是處於一個燒錢的階段,至少阿裏對搭載YunOS的手機補貼力度驚人。當少數人把目光瞄向生態的時候,儼然是在走一步未來的棋,可當越來越多的玩家涌入,生態便不再是一條康莊大道。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智慧手機的玩家越來越多,但欣欣向榮的另一面卻是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無處不在的繁榮泡沫。不管是廠商、用戶還是整個行業,這都恐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對廠商來講,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銷量,二是品牌。銷量幾乎成了競爭成敗的唯一衡量標準,哪怕是三星和蘋果也是如此。玩家的增多,無疑會把銷量稀釋,那麼手機廠商們便不得不為了完成銷量目標,在行銷、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如此一來,價格便成了行銷的最大亮點,為了降低售價,要麼在成本上下功夫,要麼在售後和服務上動腦筋。從目前來看,造成的問題大概有兩個,首先是品牌形象問題,網際網路品牌的手機投訴率明顯偏高。另一個便是品牌溢價能力,除了OPPO、VIVO和金立,鮮有國産手機廠商能夠把價位定在3000元以上,何況OPPO們這個價位的銷量也不容樂觀。可以説,在高端市場,國産手機的惡鬥為蘋果和三星等留下了一片凈土。

  對用戶來説,雖然享受了低價帶來的快感,卻也不得不為服務和體驗付出代價。多數廠商採用了網上搶購的形式,購物體驗並無可圈可點之處。當然最嚴重的還是售後問題,一旦産品出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面臨著返廠重修的問題,一則等待週期較長,二則無疑增加了産品的價格。白熱化的競爭導致了很多手機品牌的曇花一現,紅極一時的庚Phone已經無影無蹤,羅永浩的錘子手機也在為第二代産品犯難。而不少人已經習慣了把通信錄等個人資訊上傳到廠商的雲端伺服器,如果這些手機公司不存在了,資訊的安全性誰來保障呢?

  對此,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講,樂視發佈了無邊框手機之後,努比亞的無邊框手機接踵而至,OPPO的無邊框新機也聲勢洶洶。我們不知道誰才是這些新技術的開創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無邊框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跟風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三星、LG深耕于曲面螢幕,蘋果、谷歌在可穿戴行業遙遙領先的時候,國內廠商依然在原地踏步。國內手機廠商都在為自己的現在緊急備戰,殊不知慢慢地丟失了國産手機的未來。

  “晃晃的白天是黑夜的前奏”,國産手機市場再次涌入諸多的玩家,總會有人崛起,也總會有人覆沒,但無論誰輸誰贏,都沒有真正的受益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