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蘋果避稅遭歐盟十億歐元重罰 星巴克亦被調查

  • 發佈時間:2014-10-11 10:2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9月底,歐盟委員會高調宣佈,蘋果公司30餘年來,與愛爾蘭政府簽署獨家優惠協議,大肆避稅,將開出數十億歐元罰單。至於星巴克與荷蘭、菲亞特與盧森堡的避稅協議,歐盟正在緊鑼密鼓展開調查。

  一石激起千層浪。跨國公司瘋狂避稅的新聞,再度登上西方主流媒體版面,民意洶洶。美歐政府紛紛表示,將祭出“翻天印”,重拳打擊跨國公司避稅。

  跨國公司避稅的前世今生

  早在1850年,英文中首次出現避稅一詞(tax avoidence)。介於遵守稅法和逃稅之間的灰色地帶,避稅成了CEO、會計師、律師、銀行家、稅務專家的最愛。

  説起跨國公司避稅,早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其歷史之久,規模之大,遠超想像。

  1909年,美國聯邦政府第一次開徵公司稅。1913年,最高稅率為1%,,此後公司稅攀至52%(二戰期間,加上超額利潤稅,公司最高稅率為8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避稅逃稅,也就愈發不可收拾。

  新政期間,羅斯福總統嚴詞批判大公司逃漏稅行為。1933年,66歲的小摩根,在參院聽證會上,大談人格是信譽的基礎,以及摩根的信條就是以“第一流的方式從事第一流的業務”。

  “聖經告訴我們,寧要好名聲,不要大錢財,但摩根的成員似乎兩樣都擁有了。”律師佩科拉拍案而起,拋出重磅炸彈,小摩根1931年到1933年沒有繳納所得稅,20個合夥人也有樣學樣。前財政部長助理加盟後,摩根財團“聰明”地避稅,用炒股虧損3100萬美元來沖銷收入。第二天,所有的報紙都用“逃稅者”來形容聲名掃地的小摩根。

  大蕭條中,瑞典火柴大王克魯格破産自殺,旗下企業遭到清算。破産信託管理人紐約歐文信託公司,不願在美國變現其中四家小企業,後者總計持有面值一億美元的公司債資産,當時市價一美元面值只能賣到5美分。假以時日,公司債準會上漲;不過屆時出售,必須繳納可觀的資本利得稅。

  華爾街高人獻策,找到康耶斯律所,幫忙在百慕大群島設立新公司,由後者以5美分兌付1美元的低價吃進。數年後,公司債以45美分的價格出售,獲利四千萬美元,一美分的資本利得稅也不用交給山姆大叔。

  1937年,財政部長摩根索提交報告,首度指出斯隆家族、梅隆家族、杜邦家族,通過巴哈馬、巴拿馬、紐芬蘭等租稅天堂避稅。報告促使美國立法禁止納稅人使用“外國個人控股公司”隱匿所得。可惜二戰爆發,相關措施無疾而終。

  蘋果避稅 獨領風騷

  跨國公司避稅,手段無奇不有,大體不脫以下三種:一是盡可能繳低於某國法律合理解釋下所要求的稅額;二是所得實際上是在高稅率的甲國賺取的,他們希望在低稅率的乙國報稅;三是設法延後繳稅。

  會計師常説:“只要是避稅,就不是逃稅,一切都合法。”就法言法,合法的避稅和構成犯罪的逃稅,性質截然不同。實際上,二者界限模糊,難以區分。

  全球不存在統一的稅法,跨國公司渾水摸魚,極力鑽各國稅法差異漏洞,“租稅套利”屢禁不絕。

  蘋果一年凈利潤456億美元,創下全美最高紀錄。蘋果使出渾身解數避稅,海外賬戶存款超千億美元,好不羨煞旁人。

  每一秒鐘,無數消費者在iTunes上點擊“購買”按鈕。交易一完成,蘋果內部財務引擎開始運作,瞬息之間將收入集中到雷諾的辦事處。

  “沒有在內華達州雷諾市設計iPhone或提供客戶服務,也沒有在附近地區生産MacBooks或是iPad。但蘋果在雷諾市設了一個小小的辦事處,安排了一小部分員工。辦事處規模不大,卻從事著與蘋果核心企業戰略密切相關的工作,它幫助蘋果避開了加州和另外20個州上千萬美元的稅。”《紐約時報》點出其中奧妙。

  選擇雷諾,而非總部所在的加州,純粹出於稅務考慮。加州企業稅率為8.84%,而內華達州稅率為0,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

  鮮為人知的是,“雙愛爾蘭加荷蘭三明治”才是蘋果的最佳發明,讓喬布斯賺得盆滿缽滿,笑逐顏開。數百家跨國公司爭相跟進,甚至直接抄襲蘋果的手法。

  20世紀80年代,蘋果率先推出“雙愛爾蘭加荷蘭三明治”的稅務戰略,龐大利潤經由低稅率的愛爾蘭和荷蘭子公司,轉移到加勒比海避稅天堂。細細看來,愛爾蘭子公司的部分股權,早已轉到英屬維爾京群島的鮑德溫無限控股公司手中。這家無限公司,沒有註冊辦公地點或電話,唯一的董事正是蘋果CFO奧本海默。

  愛爾蘭科克市的蘋果工廠,本地僱員四千人。提供如此之多的就業機會,喬布斯親自出馬,愛爾蘭政府提供匪夷所思的特殊企業稅率(2%)。此外,蘋果還成立兩家神秘的愛爾蘭子公司,分別為“蘋果運營國際”(AOI),和“蘋果經銷國際”(ADI(43.91, -2.43, -5.24%))。

  《衛報》曾報道“一個愛爾蘭女子如何在一年中幫助蘋果創造220億美元”。美國參議院調查人員發現,科爾尼女士是AOI唯一的董事,也是ADI的副總裁。鉅額利潤流向的AOI,沒有實體存在也沒有僱員。調查人員開玩笑:AOI是當之無愧的“iCompanies”,虛擬無形。

  2009年到2012年,ADI 74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幾乎沒繳納任何稅。2011年,該公司220億美元的利潤,只納稅1000萬美元的稅款,相當於0.05%的稅率。最牛還屬AOI,2009年到2012年的利潤價值300億美元,但不管是在愛爾蘭還是美國,該公司過去五年都沒有提交過所得稅納稅申報表。

  根據愛爾蘭稅法,只有在本地管理與控制的企業才被視為愛爾蘭企業;而美國稅法規定,只有在美國組建的公司才會被視為美國企業。蘋果巧妙地鑽了兩國司法體系的“漏洞”。

  AOI雙手一攤,唯一的愛爾蘭居民董事科爾尼,萬無可能被認定為管理或控制公司,因為重要決定全部來自加州總部。AOI無需向愛爾蘭繳稅。因為公司在愛爾蘭註冊,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也休想打它的主意。

  美國參議院常設委員會主席萊文憤憤不平,“這正是稅收漏洞的定義。從技術上來看,蘋果符合所有法律規定,但他們違反了法律精神。”參議員麥凱恩説:“蘋果宣稱自己是美國最大的納稅人,但是從規模和尺度上看,它也是美國最大的避稅人之一。”蘋果吹噓每年在美繳稅50億美元,其實大多是僱員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加州開發的專利技術等智慧財産權,蘋果通過“乾坤大挪移”,轉到愛爾蘭子公司。即使按照愛爾蘭12.5%的稅率,也遠遠低於美國35%的公司所得稅。按照歐盟規定,愛爾蘭蘋果的部分利潤還能夠以免稅形式流向荷蘭。

  美國歐盟齊亮劍

  數字經濟時代來臨,國際稅收秩序面臨空前挑戰,所有跨國經濟交易都可以進行避稅籌劃,稅基侵蝕,利潤轉移,後果不堪設想。

  經濟學家沙利文稱:“當美國最賺錢的公司上繳的稅款減少之後,普通百姓的納稅負擔就會更重了。”外界難以想像,2011年美國個人所得稅向國庫貢獻1.1萬億美元,而聯邦層級的公司所得稅加起來也就1810億美元,美國大企業海外賬戶上還有兩萬億美元不肯匯回國內。

  高科技行業繳納稅金,多乎哉,不多也!標準普爾500指數中,71%的科技公司繳稅稅率比其他公司低三分之一。跨國公司避稅,讓美國每年損失1500億美元。再不出招反制,更待何時?

  美國日前出臺反稅收倒置所有措施,嚴打本國公司將總部遷至海外避稅的行為。奧巴馬發表聲明,未來數周至數月內,將著手制定更加公平的稅法。歐盟表示,對蘋果、菲亞特、星巴克的調查,僅僅是第一步,未來將進一步擴大調查範圍。

  今年7月,經合組織通過了國際稅務資訊自動交換的完整版國際標準,預計2017年生效。8月,中國正式成為《多邊稅收徵管互助公約》第56個簽約方,至此G20成員國全部簽署公約。剛剛閉幕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微網志]行長會議審議通過“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項目2014年成果——應對數字經濟挑戰、防止稅收協定濫用、無形資産的轉讓定價和防止有害稅收競爭等七項。

  打擊跨國公司避稅,全球掀起新一輪高潮。各國有志一同,稅務改革快馬加鞭,國際合作方興未艾,跨國公司避稅零容忍,各國在行動!俞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