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微軟遭遇中年危機 蓋茨曾戲稱離破産只有18個月

  • 發佈時間:2014-09-28 10:11:2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隨著張亞勤在今年中秋低調去職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繼而加盟聲稱欲在雲計算領域挑戰微軟的百度,這一空缺職位的繼任者,開始走到變革的前臺。

  相對於張亞勤、沈向洋和張宏江等幾位前任,此番履新的洪小文之前的曝光度並不算多,然而他在業界的學術地位和威望與前任比毫不遜色。

  如果説,張亞勤曾被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視為“微軟的寶貝”,那麼,洪小文也有著“比爾˙蓋茨最倚重的臺籍研發主管”之稱。在此之前,洪小文服務微軟已有20年之久。

  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如今亦已到了四十不惑之年。

  遺憾的是,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昔日的“桌面霸主”微軟卻沒有抓住時代。昔日巨頭以為自己代表了産業方向,卻忽視了顛覆性創新的萌芽。

  “微軟離破産永遠只有18個月。”這句話曾是比爾˙蓋茨用於激勵員工不斷進取的經典名言。不過,在移動網際網路浪潮的沖刷之下,微軟已然被顛覆,留給微軟的機會並不多,戲言分分鐘演變為現實。

  時值微軟在華經歷政府“禁購”、反壟斷調查以及大規模裁員等風波,日前,新接棒的微軟CEO納德拉于任上首度訪華,這一舉動亦被指為赴華緊急滅火,釋放友好信號。對洪小文等人的任命,則體現了處於轉型關鍵期的微軟,對中國市場的決心和承諾。“學術派”高管洪小文在變革的臨界點上,是推動微軟實現自我顛覆,還是終將憾別此職,吸引著外界的關注。

  “學術派”洪小文

  曾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現任金山軟體CEO的張宏江表態稱,張亞勤離開微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近三年來,雖已有去意的張亞勤,在前任微軟CEO鮑爾默的挽留下,幫助微軟完成了Microsoft Azure、Office 365、Xbox等一系列産品及服務在中國的落地,對於微軟來説,堪稱功德圓滿。

  那洪小文的接棒,又代表著什麼,或者能否改變什麼?

  對於新一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全球研發中心負責人索瑪˙塞加這樣評價:“洪小文博士將帶領中國成熟的研發軍團在‘移動為首,雲為先’的時代突破和創新,匯聚科研成果,並致力於將其更快轉化為生産力。”

  相較于張亞勤、沈向洋和張宏江等幾位前任,洪小文較少有公開報道,顯得更為神秘。微軟內部一名員工向記者介紹道,洪小文為人很有紳士風度,談到技術總能令其興奮,平時喜歡與愛好技術的工程師和年輕人打交道,身上的“科學家本質”和“學術派作風”非常鮮明。

  洪小文已在微軟工作了20年。而早在加入微軟之前,洪小文就已經聞名業界。

  師承圖靈獎獲得者、大名鼎鼎的羅傑˙瑞迪教授的洪小文,在就讀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期間,就獨家用悖離主流的方向研究語音技術,不料成果竟轟動了國際學術界。此後,他們將其語音識別系統命名為“斯芬克斯”(謎與智慧的象徵)。時至今日,蘋果、微軟及其他公司與機構的語音技術研究仍以之為基礎。

  1992年,畢業後的洪小文加入了蘋果公司,“官至”APP-ISS 部門技術總監。1995年,洪小文正式加入微軟。2004年,洪小文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次年,聯合創建了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現為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

  憑藉在基礎研究和産品開發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超的管理能力,2007年,在沈向陽履職總部後,洪小文接棒成為微軟研究院第四任院長。值得注意的是,本是語音技術專家的洪小文,逐漸在多個研發領域都有所涉獵,涵蓋了網際網路搜索、數據挖掘、語音技術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無線與網路、平臺器件以及媒體通信等諸多領域。

  過去幾年中,洪小文每年至少有三次機會與比爾˙蓋茨接觸,向其正式彙報工作。而在洪小文眼中,對於微軟研究院,蓋茨最關心的還是技術話題。“蓋茨骨子裏仍然是一個科技創新的人物。”這一點與洪小文不謀而合。

  按照洪小文的規劃,微軟研究院的功能,就是依靠不懈創新,賺後天的錢,為催生下一代的産品儲備技術力量。

  洪小文曾表示,在微軟,銷售部門賺的是今天的錢,而産品開發部門,包括微軟工程院就是賺明天的錢,而人數最少的研究院賺的是後天的錢。因為“銷售、開發、研究是微軟的一個迴圈産業鏈,這樣能保證微軟始終保持著活力。研究靠的不是人多,而是想法,微軟研究院的宗旨就是把夢想變成現實”。

  對於新技術的實現,洪小文表示,未來需要做更大的技術轉讓,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同時一個好的決策機制也非常重要,好的技術才有可能落到實處,變成産品應用到市場。

  在新的團隊陣列中,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王永東則從2009年起一直領導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帶領一千多名工程師,參與包括微軟必應搜索引擎、人工智慧、線上廣告、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服務等全球核心産品的研發,並開發了一批滿足中國及亞太地區用戶需求的本地化産品。

  張亞勤曾吐槽道,微軟的移動技術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實際上微軟是最早做平板電腦的企業之一,15年前也已經開發可穿戴手錶了。而十年前,在沒有安卓和IOS等競爭對手的時候,微軟的手機作業系統曾輝煌一時。“但很不幸,微軟失去了很多年,這也成為我最大的遺憾。” 張亞勤表示,過去幾年在移動網際網路錯失了諸多良機,但巨人還有追趕的機會,如今微軟下力氣投入研發,也是希望能夠利用技術贏得翻盤。

  納德拉來華滅火

  今年2月份正式出任微軟歷史上第三任CEO的薩提亞˙納德拉,剛剛于9月25、26日造訪中國。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納德拉以微軟CEO的名義第一次正式造訪其他國家,而中國成為第一站。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産業聯盟秘書李易向記者説,此前中央政府採購禁用Windows 8,以及進行反壟斷調查,事件至今仍未消弭。中國公民任職外企高管,陷入兩頭不落好的尷尬,這也成為促使微軟老臣張亞勤決定離開的原因之一。納德拉此行的目的實際上也是充當了滅火的角色。

  上任之後的納德拉便展現了不同的風格,帶領微軟提出了一場圍繞“移動為先,雲為先”的革命。納德拉認為,微軟的核心業務,是移動優先和雲計算優先。這意味著,鮑爾默原先倡導的“硬體+設備”已經被拋棄了。納德拉上臺之後,便開始主導了一系列積極的變化,比如眾多微軟的産品開設跨平臺化,特定設備的Windows授權開始免費等。

  不過,在李易看來,眼下的微軟則像是“一個過氣的老劍客拔劍之後茫然四顧,不知東西南北,沒有抓住要領”。

  “微軟在中國投入那麼多時間、精力以及資金,建立研究院、工程院、人才智庫,卻一直在浪費時間,既沒有在移動設備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也缺少將科研成果加速商業化,這足以成為微軟的致命傷。”李易説道。

  IT巨人轉彎難

  過去十多年中,微軟一直是IT行業中對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早在微軟研究院成立的前十年,就投入了超過80億美元的資金。靠著windows系統、office軟體等拳頭産品,微軟取得了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剛剛過去的微軟2014財年公告顯示,目前全球仍有大約90%的企業桌面運作Windows7或8。

  不過,讓微軟雄霸一時的PC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根據IDC提供的數據,2013年的智慧手機市場,谷歌Android市場佔有率為78.1%,蘋果iOS的市場佔有率為17.6%,排名第三的Windows Phone市場佔有率為3%。也就是説,在決定移動網際網路前途的生死大戰中,微軟的手機作業系統幾乎沒有存在感。

  洪小文曾表示,與其他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研究院不同,微軟對亞洲研究院從不要求得到短期回報。因為過分強調短期的商業利潤回報,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捆住研究員的手腳,妨礙創新。因此,別的公司週期為1一3年的研發項目,在微軟可能會用到10年。

  搜狗CEO王小川指出,網際網路時代的研發在於極速的市場應變,微軟研發體系層級結構過於複雜,決策效率低,再加上異地管理決策效率更加低下,難以支撐變革,微軟的技術難以與前端的産品互動,必然會沒落。相反,以蘋果、谷歌和小米為代表的以用戶為核心的産品開發模式正成為主流,用戶模式大於工程模式。

  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對於微軟引以為傲的語音技術,目前,百度、騰訊、搜狗、科大訊飛等企業都搶灘於此,不少企業既有政府、技術的背景,又不缺錢,産品市佔率又高,微軟髮力得太慢了。

  李易向記者説,外資企業中,搞研究的華裔、亞裔職業經理人,通常都是比較邊緣化的角色。微軟明顯沒有融入中國,實際上要害的決策仍然控制在總部。基於整個營收架構,中國的業務實質上無足輕重,微軟的高管實際上也並不認為中國的市場很大,不會讓中國高管決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情況也不會改觀。

  網際網路觀察家洪波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過去在中國市場,微軟中國的主要任務是一家銷售公司。前任CEO鮑爾默就如同一個超級推銷員,執掌著微軟大船的指揮權,這艘船有一個很成熟的盈利模式,就是賣産品。

  然而,不管固守的商業模式如何備受抨擊,也無論谷歌與蘋果怎樣搶去移動市場份額,微軟業績照樣每個季度都很土豪。截至今年6月30日的2014第四財季顯示,微軟總營收為233.8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98.96億美元相比增長18%;凈利潤為46.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9.65億美元相比下滑7%。盈利下滑是受到了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旗下設備和服務業務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指望微軟放棄既有的豐厚利潤去開墾另一個荒地,把重心移到新業務上,是不可能的。不會求變,讓微軟註定成為上一個時代的産物。”洪波談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