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牌照難求58金融徵信缺腿 電商係消費金融“命門”難解
- 發佈時間:2016-06-13 08:04:15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書海
P2P成為眾矢之的,線下理財公司非法集資頻現,眾籌平臺密集倒閉……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幾大業態遭遇“生死決”之時,消費金融卻獨樹一幟成為市場追逐的風口。58同城聯合長沙銀行等公司擬發起設立“長銀五八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萬達徵信為消費金融提供徵信支援;此外還有無數的電商、P2P、第三方支付公司蜂擁進入消費金融領域。但是牌照下發的不確定性、過度授信風險難控、大數據風控不可信等問題都讓企業進入消費金融領域多了不少門檻。
命門一 消費金融牌照難求
雖然擁有強大的消費場景,但是消費金融牌照是“電商係”加入消費金融領域的命門。在監管上,阿裏花唄、京東白條都不是持牌金融機構,而持牌的好處在於消費金融公司可以參與同業拆借,甚至通過資産證券化獲得經營資金,資金成本低於非持牌機構。一年前,蘇寧消費金融正式開業,成為“電商係”首家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雖然在消費金融領域佈局較早的京東、阿裏也在積極準備,不過目前並未有太多消息。值得注意的是,萬達金融不久前收購了上海海鼎資訊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原因也是將海鼎的便利店業務場景疊加到網路金融業務場景中;同時萬達徵信也在不斷發力。
需要指出的是,申請消費金融牌照的標準中存有兩大門檻:一是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得低於300億元;二是主發起人必須是金融機構,且所佔該公司股份不少於30%,從申請標準來看,消費金融牌照的門檻和含金量都比較高,而電商機構要想獲得消費金融牌照,必須與金融機構“聯姻”。但是銀行牌照一直是萬達的心中一痛。在收購銀行牌照的過程中,萬達金融曾有意收購大連銀行,但最終花落東方資産;日前又傳出萬達盯上了渤海銀行,但誰料想曾從建設銀行高薪挖來萬達金融副總的王貴亞,也在不久前卸任轉而創業。一些市場傳言稱,王貴亞離開的原因主要在於萬達金融理念的相左。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正規軍主要是經過銀監會下發牌照的15家消費金融公司,除了銀行係消費金融公司、外資係消費金融公司,目前阿里巴巴、京東這類公司進入消費金融領域主要是依靠小額貸款業務牌照,而P2P平臺進行消費金融業務的沒有牌照可言。
“如果電商企業做消費金融業務時沒有消費金融業務牌照,他們的營業範圍也會受到限制,一方面他們難以走出自己的內部生態之外,另一方面他們可做的業務只有小額貸款業務等,而且按照監管的要求,不可以對外投資、從事其他經營活動,這樣盈利模式也會面臨考驗。”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有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已超9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正因為這一巨大蛋糕,各類機構開始瘋狂佈局消費金融。
命門二 個人徵信孤島難打破
由於消費金融業務個人用戶居多,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難以接入央行徵信,風險控製成為一大難題。央行徵信作為全國最權威的徵信數據,很多公司不能連接就會導致一些人在有些平臺借錢逾期後,又跑到另外一個平臺去借錢,來往之間會給平臺造成資金損失。前述分析人士認為,大數據風控突破了傳統徵信的局限性,可以為缺乏信貸記錄的客戶提供畫像,打開了次級用戶的市場空間。儘管前景一片大好,卻急需補個人徵信短板。在傳統金融框架下,未被納入央行徵信體系的個人就無法從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獲得貸款。
目前不少公司都依靠自己的大數據積累設立徵信公司,或者建立信用評估系統,如芝麻信用、萬達徵信等等。同時,不少網際網路金融巨頭的佈局多是錢包對應零售金融,而信貸、理財和徵信三兄弟成為零售金融業務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過在58金融的系統佈局中,徵信成為“短腿”科目。“雖然58同城主打百姓服務網站,數據積累已經到達一定程度,但是如何挖掘大數據潛質,變為可以用在金融業務風控審核中的數據,還需要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58金融還沒有支付端口,一方面不好引流,另一方面金融服務方面的數據難以短時間形成集群。”一位銀行係消費金融公司相關人士直言。
目前有很多民間公司沒有能力連接央行的徵信系統,徵信數據需要多年的積累。“目前國內徵信特別是個人徵信數據不健全、有效數據少,雖然有一定的技術支援,但是相比國外還是不完善不健全。”不少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相關人士直言。融360聯合創始人葉大清表示,目前國內的徵信體系還不足以支撐銀行線上放款,央行雖在2015年初發了8張個人徵信牌照,但是一年半以後都沒有落地。傳統銀行劣勢是只有線下沒有線上,網際網路時代趨勢讓用戶把時間都花線上上,大數據方面其實大家説得多做得少。京東、騰訊、阿裏、銀行的數據都不全,微眾銀行更多是社交、行為、QQ瀏覽器、手機、基於網際網路的數據;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風控方面的數據。反過來看銀行,銀行知道放過的款借款人都是誰、收入如何、信用怎麼樣等,這些借貸數據很詳細,但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在銀行産生過借貸行為,那麼銀行就判斷不了。
命門三 過度授信高風險
難以接入央行徵信系統的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重復授信。一位做消費金融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CEO曾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其消費金融目標借款人包括信用卡額度被佔用的消費者,簡言之如果商業銀行批給客戶一張5萬元信用卡,在消費了5萬元以後難以繼續透支,此時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也可以提供授信,輕而易舉就造成了超額授信。
如何進行道德風險管控?如何了解借款人在其他消費金融平臺的貸款情況?一直以來,過度授信是消費金融領域最大的風險。“以大學生分期産品為例,同一借款人,可能同時在多家分期平臺上有額度,分期付款延緩了借款人即期還款的壓力,可能誘導其過度借款進行消費,由於缺乏固定收入,一旦出現還款困難,借款人可能會求助於利率更高的現金借款,雪球越滾越大。”某電商平臺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相關分析師直言。
其實,消費金融的客戶群與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客戶不完全相同,單筆貸款額度較低,在為這部分群體提供消費金融服務時,風控是這些新進入消費金融領域的市場主體必須要重視的方面。而目前市面上具有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雖然可以連接央行徵信系統,但是其餘機構並不能接入央行徵信系統。盈燦諮詢相關分析師表示,消費金融屬於信貸業務,對於機構風控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風控系統要有效降低整體違約率、防範道德風險及金融風險,這對於平臺在推進資産端網際網路化都是個挑戰。
挖財總裁顧晨煒認為,從宏觀上來看,中國經濟呼喚消費的加速,而消費的加速需要信貸的助力。這幾年中國消費貸款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0%以上,遠遠超過GDP的增長。由於金融就是一個風險遊戲,有時候可能會物極必反。而現在從整個行業來看,風險正在積聚,其中之一就是逆向選擇造成的信用風險,高利率彌補高違約率,逆向選擇風險更高的用戶,還有就是“寅吃卯糧”的流動性風險,如小貸公司現金流有一個“砍頭息”,放100塊錢給70塊錢,有30塊錢現金流可以做很多事情。過度依賴“砍頭息”,流動性管控缺乏科學方法,就會積重難返,導致平臺穩定性堪憂。北京商報記者 閆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