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網路直播火爆 警惕助長不良風氣

  • 發佈時間:2016-06-07 09:04:02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劼  責任編輯:張潔欣

  毫無疑問,網路直播已經成為2016年最火的網際網路風口之一。

  聊天、化粧、吃飯、發呆、睡覺……只要你願意,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可以拿來直播,而且分分鐘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網紅”。

  最近,某品牌手機為了證明自己待機時間超長,搞了一次“超無聊直播”,螢幕裏的主播什麼都不需要做,只是對著鏡頭髮呆。在19天的直播期間內,圍觀總人次突破3954萬。

  越來越看似匪夷所思的直播現象接連出現:美女公務員嫌工資不夠花當主播成小富婆、土豪網友一次打賞百萬元、直播睡覺近2萬人觀看等等……

  網路直播並非國內獨有産物,也並非今年才出現,然而在這一兩年間突然爆發佔據各種話題頭條、吸引資本進駐,這背後隱藏著的某些不良社會心理,值得各界關注和警惕。

  ◆現象

  “泛90後”成直播主要觀眾

  網路直播有多少人在看?

  有數據顯示,我國網路直播平臺的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超過3000個。

  雖然全民直播正成為現實。但真正活躍的粉絲仍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們,照耀著網路直播這個新興産業。

  壹見傳媒新媒體數據研究中心對“中國第一直播網紅”papi醬的1000多萬粉絲統計,年齡在17-25歲;某網站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網路直播的受眾人群分為兩大類:以95後為主的在校大學生和高中生以及18—30歲左右的三四線城市男青年。1985到1995年出生的“泛90後”被稱為“滑鼠一代”,霸佔著網路觀眾的主要席位。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一分析説,網路直播大概分三類,一種為獵奇直播,比如女孩直播豐胸,很多人來圍觀;還有一種直播者屬於反人格障礙,比如直播自殺等等;還有一種直播屬於打擦邊球,一個美女無論是玩網遊、吃飯、唱歌跳舞,亦或睡覺,都穿著性感。

  廣東危機干預委員會委員、廣州心海榕社工中心心理諮詢專家于東輝談到,在直播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美女遊戲主播佔主導,那個時候,直播還只是小眾群體的娛樂方式。現在網路直播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受眾範圍逐漸拓寬,不過內容仍以年輕人所追求的個性、自我為中心思想。

  最新搜索到的新聞是這樣的:一位網名為“吃貨鳳姐”的大媽在視頻軟體上放出吃各種東西的視頻,包括吃燈泡、生吃金魚、生吃麵包蟲等;男子因事故全身97%燒傷毀容,直播專講恐怖故事。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吸足大眾眼球。

  ◆分析

  什麼心理造就直播現象、“網紅”經濟

  每一個現象背後都有諸多而非單一的心理因素。從直播觀眾的年輕群體到千奇百怪的直播內容,于東輝分析認為,網路直播之所以爆紅,甚至形成一種直播現象、網紅經濟,與觀眾的以下諸多心理不無關係。

  心理1:滿足偷窺欲

  于東輝説,偷窺的慾望存在於我們相當多人的內心,有人會將此聯想到偷窺癖,那其實只是少數人才有的病態程度,更多人是一種通過偷瞄,暗吞唾沫,沒有實際行動的性心理與行為方式。尤其是平日難得一見的美女,日常生活是怎樣一個狀態,直播讓人有機會一窺究竟。

  在網路直播中看美女吃飯、睡覺、唱歌、跳舞,于東輝説,就好像我們大學時代,個別男生拿望遠鏡遙看女生宿舍一樣。相隔千里能看到美女主播的一舉一動,伸個懶腰、打個瞌睡都盡收眼底,還能及時看到她因網友彈幕發言而狂笑不止,以及思考如何回復我問話時的神情。她在明處,網友在暗處。這種窺探給某些男性網友帶來極大病態心理滿足感。

  心理專家表示,實際上,曾創造收視奇跡的國內外真人秀節目也是迎合了人們窺探隱私的心理慾望。這類名人“真人秀”節目一直遭受來自各方的批評。批評人士認為,名人“真實秀”節目給人們提供的最大快感就是窺視名人隱私,這無疑會助長人們窺視他人隱私的社會風氣。網路直播亦如此,于東輝説。

  心理2:把直播對象理想化

  網路直播節目中,最能變現的當屬美女“網紅”,為博紅顏一笑,土豪網友一擲千金的情節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霸道總裁愛上美女”,這是一些人最喜聞樂見的事。現實生活中得送跑車,平日很難一見,可在虛擬世界不同,每次都能遇到出手闊綽者,立馬吸引萬人圍觀,“在一起,在一起”的群眾彈幕滿屏飛。一位網友描述,曾見過最激烈的是直播間求婚,土豪不斷刷新高額禮物,圍觀群眾則跟著刷彈幕起鬨,那位女主播感動得一直在哭。這更多只是一場秀,重要的是當時氛圍,土豪向網友傳遞出一個資訊,那個女主播當時屬於他了。

  于東輝説,大眾在虛擬世界裏感受猶如電視劇一般理想狀態,直播內容被理想化,主播形象也被理想化。整形、化粧加之美圖,主播個個美若天仙,螢幕之下網友能有多少機會遇到,現實情感得不到滿足,直播就給了一些人一個機會。

  心理3:尋找自我認同感

  “年輕一代比他們的父輩心理承受力更差,更容易焦慮,更脆弱。”于東輝説,他們越強調自我與個性,命運的不安全感和生存焦慮感就越重。

  就如英國社會學大師安東尼·吉登斯所言,個人在其中無法繼續依靠家庭、傳統等認同的習慣來源,他們每天必須從生活方式的無窮變化中界定自己。網路直播讓年輕觀眾們尋找到了自我認同。

  “85後網紅”大叔蔡躍棟為在網路上站穩腳跟,曾經仔細研讀過大眾心理學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他認為社交網路上群眾是非理性的,要當一個意見領袖,不能模棱兩可,必須絕對極端、偏執。目前他已有超過1500萬“粉絲”。比蔡躍棟更火的papi醬、一張吐槽嘴、一臉不屑,吸引了千萬“粉絲”和千萬資本注入,她製作的《馬上要過春節,你準備好了嗎?》每句吐槽的親戚盤問都是壓在返鄉青年心頭的石塊。直抒胸臆,直達人心,papi醬的吐槽引起了大量同齡人的共鳴,也讓他們在視頻中感覺到自己不是孤獨的。但這種走極端的方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從另一方面強化心理負擔。

  心理4:尋找共生狀態

  發呆、睡覺、吃燈泡等等,這些不走尋常路的直播內容居然也有人看,居然圍觀群眾不少。于東輝説,匪夷所思的行為下是他們在尋找共生狀態。

  所謂共生狀態,心理學上是指,人剛生下來還是嬰兒時,沒有意識到自己與母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還沒分開的感覺給人以安全感,讓人獲得了愉悅、滿足的體驗。長大了,成年後,人的一生都想追求回那種狀態,遇到挫折、困難時,感覺傷心、絕望時,人就特別想回到媽媽的肚子裏,找回曾經的愉悅和安全感。

  于東輝説,釣魚是很多中老年人的愛好,這看似與直播無關,但釣魚中人一坐好幾小時享受發呆、放鬆的狀態,與觀看直播的行為可謂異曲同工。

  適當放鬆本無問題,不過於東輝也提醒,凡是過猶不及,直播中不斷出現的一擲百萬打賞、主播月入上百萬等現象,少勞也能多得的價值觀隨之逐漸擴散,影響越來越多青少年,讓人失去了努力的動力,“我們需要警惕,當人人都抱著幹得好還不如長得漂亮、幹得好還不如有個有錢爹的觀念時,此時,必然助推社會不良心理的影響。”(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