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谷歌推Spaces被看衰,也許是天生缺乏社交特質

  • 發佈時間:2016-05-17 15:11:37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潔欣

  近日,谷歌推出了社交群聊工具Spaces(空間),但是外界和大多數媒體並不看好這一産品,媒體評論稱,這一工具的定位功能不夠明晰,故而增加了其失敗的可能性。

  在網際網路搜索引擎的時代,谷歌是當之無愧的巨頭。然而隨著社交時代的到來,谷歌似乎被邊緣化了。其實多年來,谷歌一直沒有停止在社交領域的努力,然而每次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之前的Google+項目失敗,如今的Spaces也不太成功。

  那麼,在搜索引擎時代叱吒風雲的谷歌為何玩不轉社交?實際上,谷歌可能在骨子裏就存在著與社交時代“犯衝”的基因。

  一、谷歌深耕社交領域,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2011年,谷歌創始人之一LawrenceEdwardPage成為了谷歌CEO。在社交領域,谷歌開始發力,先後推出了Orkut、GoogleWave、GoogleBuzz等社交應用。儘管Orkut曾經在一部分國家推行,但這幾款産品均以失敗告終。

  之後,谷歌又開發了社交網路Google+。Google+是一個SNS社交網站,可以和不同興趣的好友分享有趣的內容。谷歌非常重視Google+,並以谷歌的其他産品作為輔助進行推廣。

  然而,這一産品仍然沒能夠做起來。2014年4月,負責Google+的高級副總裁VicGundotra突然離職,之後就傳出了各種不利於Google+的言論。儘管當時谷歌表示“將會繼續努力為Google+用戶提供優秀的體驗”,但是外界都已清楚“Google正在拋棄Google+”。

  在Google+上線伊始,Page曾多次高調宣稱谷歌的社交野心,將Google+視為挑戰Facebook的利器。如今,Google+早已失敗,並被人們稱為“社交鬼城”。

  實際上,在硬核用戶看來,Google+以圈子為核心的範圍可控的內容分享模式比Facebook要好。然而圈子存在的邏輯混亂問題困擾著用戶,拉低了使用率,Google+的多功能反而成為了拖遝。在谷歌深耕Google+的幾年中,WhatsApp、WeChat、Snapchat、Instagram等“輕盈”的社交應用層出不窮,各種“腦洞”開到天際的細分社交新品更是後來居上,谷歌和它的社交産品們則處於邊緣化的尷尬狀態。

  不過,谷歌並不甘心放棄社交領域。最近,谷歌又推出了社交群聊工具Spaces。這個應用可以讓網友在聊天室中談論熱門話題,規劃旅行、分享視頻等。

  但是,媒體並不看好這款工具。外媒認為,Spaces的功能設計會讓它走向失敗。

  從表面上看,這款産品聚集了N個創新功能,但是這反而會讓網民迷惑,搞不清Spaces的使用價值。在許多網路論壇上,已經有不少用戶表示出對Spaces的迷惑。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指出,谷歌在社交網路領域掙扎多年仍未放棄嘗試,然而推出的産品卻總是令人迷惑不解。

  多次努力無果之後,谷歌似乎也有些疲憊。在2014年LawrenceEdwardPage離職之後,谷歌內部對於社交網路産品也不再那麼熱衷。加之Google+項目失敗,社交産品的戰略地位降級,取消了與谷歌其他産品的關聯。

  例如谷歌將Google+中的照片及聊天功能分拆出來,以此為基礎為各個平臺的手機用戶開發出獨立的軟體。此外,從去年起,谷歌不再強求用戶在登錄時使用Google+賬號,而是可以使用外部社交網路的賬號。

  目前,移動社交産品的趨勢是專業化和細分化,每一個産品都有自身側重的功能和定位。谷歌則缺乏這一點,這也是谷歌在社交領域失敗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谷歌在社交領域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本身缺乏社交“特質”。

  二、谷歌缺乏社交“特質”,不應在社交領域耗費精力

  谷歌最初以搜索業務崛起,也是各種工程師的匯集地。應用與工具組成了純粹的工程師文化的企業,做産品的思路也都是可被量化且無感性成分的工具思路。

  在做社交産品時,谷歌依然是這樣的思路,因而谷歌的社交産品向來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用戶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數據,並能夠體驗到多種功能。

  然而,社交産品最應該具備的特質是感性而非理性。社交行為無法被量化,它更加貼近的是人類的心理需求,社交的本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非工具,工具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應該成為主體。谷歌的社交産品恰恰缺乏對人類感性的理解,所以谷歌的社交産品雖然看似很厲害,但是未能營造出一種交互的環境,因而無法打動用戶,最終導致了谷歌在社交領域的失敗。

  將谷歌的社交産品與Facebook作個對比。在Facebook發明Newsfeed之時,許多用戶開始是拒絕的,他們認為這款應用會暴露個人隱私。但是Facebook依然堅持,因為沒有充分的暴露,就沒有頻繁的互動。如今,Newsfeed早已成為SNS的重要應用,這充分説明瞭互動才是社交的本質。

  反觀Google+,則是以工具思路,強迫用戶加入特定的圈子。谷歌在社交方面一如既往地重視資訊及其流動,圈子的設置初衷也是對資訊的規範,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擺好。谷歌只關心資訊如何被分發,而未能注意到社交中的情感部分。

  所以谷歌的産品通常很酷,但永遠缺乏感性。因為它剝離了細膩的情感,使之變成了泛著金屬光澤的精確定義。雖然華美,但卻讓人不想靠近。

  失去了人情味的社交産品註定會走向失敗,而一個社交産品的成功,則需要具備一些條件。

  社交的本質是交流與互動,想要讓用戶之間充分地進行互動,就必須找到一個能夠吸引人的話題。這個話題的類型,也就是社交網站的特質。比如豆瓣的特質是文藝,人人的特質是學生。準確地定位這種特質或者説是血統,是非常必要的。

  有了血統,還需要一個崛起的時機。在web2.0普及之後,大眾有著高漲的分享慾望。在初期,網民們還未能確定自己的最終歸宿,那時是社交網站發展的最佳時機。

  之後,移動時代來臨。大量的應用出現,功能也開始細化,網民們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應用,一切塵埃落定。

  對於谷歌來説,未能很好地把握這幾個時機。谷歌的社交應用中聚集的多是技術宅、程式猿這類人群,本就不善交際,加之谷歌缺乏社交的血統,因此在社交領域的失敗似乎是早就可以預見的。

  當然,以嚴謹的態度做産品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人類,並非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精確可控的理性,偶爾享受一下脫軌的感性才是社交的真正樂趣所在。但是對於谷歌來説,理性與嚴謹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因此谷歌不太適合在社交領域有進一步動作。

  在移動端普及的今天,網頁引擎搜索業務的沒落不可避免。因此,谷歌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尋找新的業務空間,而不是在社交領域繼續耗費精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