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霍金微網志火遍網路 外國“大V”緣何受熱捧

  • 發佈時間:2016-04-19 17:22:36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潔欣

  這幾天,與“友誼的小船”同樣火遍網路的還有霍金的“飛船”。

  4月12日,物理學家霍金開通了自己的微網志並先後發佈了兩條狀態,分別介紹自己如何與中國結緣以及未來的“奈米飛行器”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微網志發出後不久便迅速引爆網路,短短兩天,霍金就收穫了300多萬粉絲和50多萬條評論,其熱度恐怕連當紅明星也會自嘆不如。

  其實,在中國當過“網紅”的國外名人不只有霍金一位,卡梅倫、莫迪、陸克文等人也都通過中國的自媒體賬號與網友互動,並引發強烈關注。

  外國“大V”何以頻頻吸引國內公眾眼球?其知名度和話題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深層次原因恐怕還在於新媒體環境給網友帶來的不同體驗。

  過去,外國名人雖也常常見諸國內媒體,但無論傳統媒體把他們的形象描述得多麼鮮活,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和專業媒體的資訊加工都會給公眾帶來一定的“疏離感”。一方面,與國內名人常常通過多種渠道接觸公眾不同,國外名人長期以來只能通過大眾媒介出現在公眾面前,同時得不到國內受眾的反饋,這就導致國內受眾在對國外名人感興趣的同時也多了幾分陌生感,而國外對國內民眾的了解也多帶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外國名人與中國公眾間很少能有直接交流的機會,更多是在“隔空傳話”。可以説,是傳統資訊渠道的不通暢給雙方帶來的“饑餓感”導致了這些外國“網紅”的出現。

  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的出現恰恰滿足了這種“饑餓感”。世界關注中國,在方方面面需要中國,各界領袖更加希望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社會,中國網友也對更具現實感的名人原生資訊充滿興趣,因此,外國“大V”與國內網友在自媒體上的互動是一個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果。更深層次的影響恐怕還在於新的“公共領域”的建成。簡單而言,社會學理論中的“公共領域”是公眾討論公共議題的場所。長期以來,由於國內外語言、文化的差異和客觀媒介條件的限制,國內的網友議程與國際前沿議題存在脫軌。國外各界領袖雖常常佔據報刊版面、電視時段或是網站頭條,但一般受眾往往只見其“面”卻不聞其“聲”,國內國外兩個公共領域存在斷層。而大量外國名人進入中國開設自媒體,就等於將傳統的“公共領域”大大延伸了。可以想見,假若霍金不開通微網志,那他的“奈米飛行器”可能僅僅出現在某頁報紙的一角,而非像如今這樣,形成網路熱議的局面。

  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不僅應該關注霍金等國外“大V”給中國網民究竟帶來了什麼,更應該思考,中國的媒介受眾還需要什麼,缺少什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新媒體的運用,滿足受眾需求,並推動媒介生態的健康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