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加入抗震減災同盟:讓資訊跑贏地震波
- 發佈時間:2015-12-01 08:01:16 來源:中國網科技 責任編輯:王磊
如何通過最新網際網路技術降低地震災害損失,甚至進行有效的地震預警,是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履行公共服務職能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如今,這一難題有望被解決。
11月30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移動資訊平臺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地震臺網將致力於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資訊的産出時間,今日頭條則將努力縮短將該資訊推送至受地震影響區域用戶手機上的時間。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多震害的國家。數據顯示,1949年至今,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佔所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4%,因此如何抵禦地震災害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與上下運動的縱波相比,水準運動的橫波才是造成損壞和傷亡的“元兇”。地震預警就是充分利用縱波與橫波速度間的時間差,向周邊民眾及時發出提醒。
早在今年3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就和今日頭條完成了技術對接。地震臺站一旦監測到地震縱波,就會立刻通過光纜將數據傳送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通過實時處理和自動分析生成速報參數,再由今日頭條的精準推送引擎在第一時間推送給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民眾。
據介紹,從接到中國地震臺網的速報到用戶接收到今日頭條的資訊推送,今日頭條目前可以在60秒左右完成整個過程,未來今日頭條的目標是讓這個過程的時間縮短到接近0秒。
把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推送與地震預警相結合,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研究表明,地震發生時,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人員傷亡則可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達到60秒,人員傷亡則可減少95%。
今日頭條總編輯夏勇表示,地震資訊的推送如果在快速及時上做到極致,可以為處在地震影響區域的公眾贏得黃金的避險時間。“地震預警、防災減災,這就是在‘技術+權威透明的資訊’之後帶來的一種全新可能,這種模式可以複製到更多的領域裏。”夏勇説。
除了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透露,他們還將啟用“地震速報機器人”來生産地震速報新聞,極大豐富目前的地震速報內容。
除了包含基本的地震速報參數和震中地圖外,由機器人自動編寫的地震速報新聞稿中還包括離震中最近的縣級市、地級市和省會城市等資訊,甚至包括該區域的歷史地震資訊。
自2013年4月起,中國地震臺網就實現了自動地震速報,通過手機APP、微網志、微信、網站等對外同步發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新媒體負責人“震長”侯建民表示,“但地震資訊服務,僅靠地震臺網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我們也希望更多有社會責任心的網際網路平臺加入進來。”
今年年初,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今日頭條開通了其官方頭條號“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借助今日頭條的精準推送系統和超過3.3億的用戶覆蓋優勢,實現最新地震消息點對點的實時送達。
據了解,在過去一年裏,不止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資委等眾多國家機構均已在今日頭條上開通了各自機構的官方頭條號。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平臺已經成為繼微網志、微信之後,政務機構發佈公共資訊的又一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