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版權大限後,音樂平臺版權該共用還是獨家?

  • 發佈時間:2015-11-04 17:28:24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因為國家版權局《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轉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限定的緩衝期到期,各大數字音樂平臺日前對自身平臺版權不明歌曲進行了清理。不過,雖然同樣是積極擁護正版音樂版權,不同音樂平臺在應對版權清理前的佈局和舉措還是不盡相同,騰訊係、海洋係和網易雲音樂都選擇了抱團共用版權,阿裏係則不帶任何人“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體現了雙方對音樂版權獨家化和去獨家化的不同態度,也彰顯開放與閉門單幹兩種不同的心態,當然也是兩種不同發展思路的博弈。

  強強聯合的QQ、酷狗,關起門來單幹的阿裏

  經過多次版權更疊,騰訊、海洋、阿裏國內三大主流網際網路音樂平臺今年的版權格局已經基本確定。其中,騰訊係的QQ音樂獨家代理了華納音樂、新力音樂、傑威爾音樂、福茂音樂等200多家版權方的內容,擁有1500萬首歌曲版權;以酷狗音樂代表的海洋係和太合麥田、海蝶、豐華、種子音樂等海內外600家版權方達成合作,現有歌曲版權達到2000萬首;阿裏則擁有滾石、華研、寰亞、BMG等公司的版權,版權歌曲數量目前無官方統計,但應該超過250萬首。

  從版權公司陣容上對比,三大陣營可謂各有特色、難分高下;從數據上看,海洋係的酷狗和騰訊係的QQ音樂曲目數量遙遙領先。在國家版權局“劍網行動”的激化下,曲庫實力雄厚的QQ音樂和酷狗音樂反而選擇了相互抱團轉授權,數量上相對弱勢的阿裏係卻選擇獨善其身,甚至發出“雙APP時代”的論調。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前兩者雖然清理了部分非版權歌曲,但由於佔曲庫比例較小,整體影響較小。而據不少媒體報道,阿裏音樂“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受到衝擊較大,曲庫幾有被清空的趨勢”,可謂是傷筋動骨。

  那麼QQ音樂、酷狗音樂為什麼會選擇抱團,阿裏卻寧願傷元氣也要選擇關起門來單幹?其實,這源於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

  騰訊、海洋的大佈局和阿裏的小算盤

  早在此前和網易雲音樂達成合作的時候,騰訊相關負責人就表示,雖然和其他平臺合作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用戶流失,但仍希望和其他平臺共同將市場做規範,形成新的生態,將整個市場做得更精細化。言外之意,版權共用對平臺的影響微乎其微,産品體驗做得好,根本不用懼怕用戶流失。這種天之驕女式的灑脫和快意,無疑源於騰訊強大的社交産品體系如QQ、空間、微信的支撐,也預示了QQ音樂未來將走的社交為王、體驗為主的道路——內容並非QQ音樂最關心的最終旨歸,而只是聚合流量的一種手段。

  擁有7億用戶、但沒有強大社交産品支撐的酷狗音樂敢於選擇抱團這條路,既有用戶體驗的考慮,但更多的,也是行業生態的考量。在酷狗音樂有關負責人看來,行業新趨勢應該是用戶、音樂人、音樂網路公司多方共贏的局面,作為連接音樂人和市場的網際網路音樂平臺有義務倡導“去獨家化,相互授權”的共贏機制,共同建立健康的網路音樂生態圈。相互授權的模式,不僅可以避免用戶下載多個APP的困擾,提升用戶體驗,也方便每個音樂人的作品擁有更多為人所知的機會,這對平臺也是一種良好的促進,進而形成一種良性生態迴圈。

  相比較而言,阿裏音樂的態度則顯得有些自我和任性。抱定關門單幹理念的同時,新晉CEO宋柯甚至發出“雙APP時代”的評論,認為“兩個陣營你各選一個,基本上就能完成你的聽歌需求了。雖然有點麻煩,但下兩個APP也沒多大事兒。只是為了未來能讓大家更好地享受到音樂服務。”這段話不僅矛盾,聽起來怎麼都感覺有種當初360逼QQ用戶二選一的味道。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你會接受阿裏的這個算盤嗎?作為一個蝦米資深用戶,筆者還是挺不能接受的,近期確實有對很多歌都聽不了的蝦米棄療的打算了。在就這個問題採訪網友時,不少網友第一反應也是,“如果功能有很多不同七八個都不成問題,別説兩個。關鍵我就聽個歌,幹嘛要下這麼多?”有的網友則直言:“有時間糾結站隊問題,不如把産品做得更獨特一點,別抄來抄去。”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音樂版權是否該獨家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音樂版權是否該獨家化?從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的角度來説,因為有各自利益的考量,都各説各理。但若從消費者角度和行業角度看呢?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APP使用習慣和PC時代不同,PC時代有“瀏覽器+搜索引擎”的組合就可以包打天下,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個APP幾乎就等同於一個生態圈,退出一個音樂APP再轉去另一個APP的時間、習慣和社交成本都太高。用戶渴望的,往往是“一站到底”、包打天下,讓用戶做“選擇題”的做法,既矯情又不明智。

  有自己的發展思路無可厚非,但開放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音樂行業已經步入正版化發展階段的情況下,致力於打破平臺與平臺的藩籬,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版權合作,給用戶更多選擇權,才是大勢所趨。産品體驗的優化和創新,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用戶的需求本源,如果一項創新要建立在用戶忍耐各種不便的基礎上,本身就是對提升産品用戶體驗初衷的背離,也是對移動網際網路開放精神的背離,即使承諾再美,無疑也會令人生疑。

  編輯:小微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