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頭條號”究竟是行業趨勢 還是自救措施?

  • 發佈時間:2015-09-29 15:46:36  來源:京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9月8日,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透露,目前“頭條號”每天為今日頭條客戶端貢獻3.2萬篇內容和73%的閱讀量,並在未來確保至少1000名頭條號創作者單月至少獲得1萬元保底收入。

  可以看出,繼搜狐自媒體平臺後,自媒體人的“第二春”終於來了,“頭條號”産出的內容不僅佔據了今日頭條絕大部分的流量,還能為自媒體人提供豐厚的回報,不過看似雙贏的利益鏈究竟是媒體行業的未來趨勢,還是今日頭條的自救措施呢?

  內容大洗牌

  現在的今日頭條的確是如日中天,各項指標都在劍指行業第一陣營,不過畢竟出道沒幾年,媒體的底蘊與任何一家門戶相比都欠點火候。今日頭條通過技術演算法實現了媒體內容的快速導流和精準推薦,這種做法雖然讓用戶體驗上升了,但今日頭條的內容總是缺點“幹貨”,聰明的張一鳴則希望能通過“頭條號”來彌補,從73%的閱讀量能看出,“頭條號”的自産內容通過技術演算法推薦後大受用戶歡迎,這和以前的“竊取內容”技術推送有著本質的區別,可以説張一鳴走出的“改革”成功的第一步。

  不過“革命”的道路總是艱難的,網際網路行業充斥著各種“借鑒”,“頭條號”的本質其實和微信公眾號相差無幾,“泛資訊內容”這麼一塊大蛋糕張一鳴自然是眼饞,與搜狐自媒體訂閱平臺一樣,缺乏社交因素和用戶粘性的媒體平臺是否能達到或者超過微信公共號的成績,在這裡只能打一個問號。

  今日頭條副總裁、內容運營負責人趙添曾對這個問號做出解釋:“微信公眾平臺是搭載在微信這一人和人交流平臺上的一個副産品,但頭條號是用戶消費內容的上游,是頭條産品中最關鍵、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顯然,在內容IP為王的媒體行業,張一鳴的做法也許還不算晚,但僅僅依靠“頭條號”的自媒體是遠遠不夠的。

  “頭條號”的不穩定因素

  “頭條號”最大的優勢就是那些每天能産生3.2萬篇文章的自媒體們,加上今日頭條的獎勵機制,自媒體們的激情在短時間內被引燃了,這些內容可以認為是今日頭條唯一具備“版權”的內容,但仔細琢磨後你會發現,自媒體産出的大部分內容在其他平臺上也都會發佈,畢竟獎勵機制每家都有,既然如此這些自媒體的內容並不是今日頭條獨享的,“版權”優勢也就無從説起,不過在搬運內容的基礎上,自媒體的原創內容絕對是今日頭條“改革之路”的重要基石。

  據張一鳴透露,自從去年年初推出頭條號以來,有超過35000個內容的創作者入駐。其中,政府加各類機構超過9000家,簽約的傳統媒體有超過1000家,其餘的25000都是自媒體,數量以每月20%~30%的環比速度上升。從光鮮的數據可以看出,除政府機構、傳統媒體等較為穩定的內容輸出外,其他均是自媒體人,而以個人為單位的自媒體往往是最不穩定的,這將給整個平臺的內容品質帶來了很多未知數。不過,今日頭條的廣告系統應該可以規避一些風險,讓自媒體人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來彌補自身內容産出及平臺初建時期遇到的問題。

  另一方面,既然是以自媒體為中心的內容平臺就無法避免行銷內容的激增,百度百家就是個最好的案例,在早期和虎嗅、鈦媒體等並駕齊驅,而現在的機制鬆散讓其成為了品牌軟文的發稿地,平臺價值逐漸走低。而“頭條號”在創立初期肯定需要以拉動大量的自媒體入駐,加上不錯的用戶活躍度,“頭條號”極有可能和百度百家一樣成為品牌行銷的傳播聚集地。所以説人多內容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張一鳴的目的是深化平臺的媒體價值,對平臺的內容大換血,未來張一鳴在“頭條號”上的利益權衡還會更加糾結。

  媒體行業的IP定義

  剛才提到了版權問題,其實在媒體行業,“版權”的定義不僅是原創,而是獨家。我本人原創的文章不僅會發在頭條號,還會在其他平臺發佈,以保證閱讀覆蓋的最大化,而從今日頭條目前的所處的環境來看,原創內容已經是非常大的突破,但若想突破“搬運內容”的傳統定位,獨家資源的獲取和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原創內容構成的核心和基礎素材。

  媒體行業發展至今,早已一片“血海”,更談不上什麼內容的差異化,用戶安裝任何一款新聞客戶端都可知天下大事,媒體也都可以從公共事件中提取新聞點,但新聞客戶端畢竟是移動平臺的流量入口,競爭的花樣潛移默化,從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新聞媒體的發展來看,競爭的模式已從“原創”發展到“獨家+原創”,而在這個趨勢下,張一鳴只是剛剛起步。

  早期對獨家的競爭可以從《參考消息》入駐搜狐新聞客戶端説起,當時據官方消息稱,這份傳統紙媒在客戶端中的訂閱量已達1200多萬,並獲得了百萬級別的盈利,但隨著其他媒體對獨家內容的開拓和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紙媒的誘惑力幾乎是攔腰一斬,搜狐再也沒有這樣的行銷案例,只見張朝陽天天帶著一堆明星在公園跑步。

  相比與《參考消息》,NBA對中國3000萬核心用戶的誘惑力是不言而喻的,騰訊不惜花5億美金從新浪手中搶奪獨播權,而NBA的IP不僅是對於騰訊網路媒體事業群,包括NBA遊戲開發等輻射産業都將獲益,這對於企鵝帝國來説,NBA的版權購買是極其划算的。

  除NBA這種全球性的體育內容外,偏冷門的紀錄片內容開始大舉進軍網媒行業。據尼爾森的數據報告《紀錄片收視廣告市場》稱:“與其他許多種節目收視有明顯起伏不同的是,紀錄片整體非常穩定,愛看的人始終關注度很高,一直停留在這裡看。而對紀錄片頻道感興趣的用戶基本上都是高職、高知、高收入的精英人群,紀錄片也是繼電視劇、新聞和娛樂之後,吸金力第四強的節目類型。

  而從網媒的利益點來看,紀錄片將是媒體平臺“用戶粘性”和“商業價值”的重要提升點,看似簡單但卻考驗著網媒平臺對獨家內容的編輯再加工能力,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資金去購買國外昂貴的紀錄片資源。今年4月20日,NGC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上百小時的紀錄片在騰訊網媒平台獨家上線,騰訊網路媒體事業群總裁、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表示:“我們首要任務是引進高品質內容,未來希望一同打造世界級的內容。”同時,視頻網站也想從紀錄片內容中分一杯羹,愛奇藝作為後來者,與騰訊媒體平臺已經展開了數月的獨家內容拉鋸戰。

  總結:今日頭條的演算法推薦的確值得每一家媒體平臺學習,也是媒體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媒體行業最根本的核心依舊是內容,而以“獨家資源+原創內容”為模式的競爭戰將在這兩年打響。而今日頭條的演算法也存在著被超越的風險,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都在加速追趕,尤其是擁有大量資源的騰訊,天天快報夜襲在不遠的未來會和今日頭條有一場惡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