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暫難市場化 大數據平臺交易欠活躍
- 發佈時間:2015-08-21 08:05: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書海
◎每經記者 杜冉樂
大數據時代,如果你是某家實力房企的行銷操盤手,想儘快知道某個片區的有效消費客群情況,通過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這個平臺購買數據。但如果數據出錯造成推盤失敗,這怎麼辦?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目前,大數據的價值由買賣雙方根據自己所認定的價值進行評估,決定數據的價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交易的困惑實際上就在於交易雙方資訊的不對稱性,更具體一點就是買方需求與賣方供給之間存在大數據交易資訊的“錯位”。
交易“定價”之惑
在北京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上,點開“數據交易”一欄,針對數據類型一項,共分為原始數據、加工後數據、其他和行業報告,95%以上的數據為行業報告,一共13個頁面,掛牌價僅為100元。
唯有“企業大數據精準分析服務”一項屬於原始數據,掛牌價30萬元,而“輿情監控分析”一項,數據類型不明確,掛牌價為50萬元,這些數據幾乎都出自九次方大數據終端。
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針對産品定價,專門劃分了數據的6個維度,包括數據實時性、數據樣本覆蓋面、數據完整性、數據品種、時間跨度與數據深度,推行實時交易。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表示,不同品種的大數據價格機制是不一樣的,實時價格主要取決於數據的樣本量和單一樣本的數據指標項價值,而後通過交易系統自動定價,價格實時浮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詳細查詢發現,北京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的數據交易掛牌期最早是去年12月,最新的是今年6月初,至今無一項數據成交。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雖已成立三個多月,其官網至今未挂出新的交易資訊。
為何這些平臺大數據交易不活躍?有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説,一些交易平臺上能看到的可交易數據,實際上是沒人購買的數據。在該人士看來,這些大數據交易平臺或許只是先把概念設計好,佔個坑,應算是先行先試,但數據量極為有限,不足以支撐市場化交易,定價機制也做不出來,尤其是數據邊界、數據源、數據用途和應用都不是很明確。“首先要確認數據交易的邊界,哪些數據是可交易的,然後根據需求來定價。數據對象的麻煩在於數據在不同‘場景’下價值是不一樣的,比如小麥、大豆的數據,用在農業規劃和期貨上是不一樣的。”該業內人士説。
交易存資訊不對稱風險
按照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的設計,大數據交易最終要在買賣雙方之間達成共識。如果買方急需的數據資訊並非賣方所提供的資訊,如何解決?發生糾紛之後,交易所將如何處理?發生這種情況的根源又是什麼?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説,這種情況下,交易風險又會反饋到交易所的大數據定價機制。
關鍵問題是,目前大數據交易所在定價機制上仍然難以做到市場化。那麼,到底如何看待上述可能會發生的潛在問題?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前述工作人員解釋説,如果數據買方對購買的數據資訊與其描述的內容不符,他們可以向交易所投訴,由交易所及時處理。此外,他們對數據提供商有相關的資格審查,比如企業資質夠不夠,審核相關數據資訊是不是涉及隱私等。
基於此,大數據交易所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設備等成本?上述業內人士説,“這個是非常難的事情,你要看貴陽或北京集聚了多少人才去搞這個事情。”
在該人士看來,現在有一個基礎技術有待突破,即數據標簽、數據浮水印,也就是説,從這個交易所裏出來的數據必須打上數據浮水印,這涉及到資訊安全技術,目前只有國家資訊中心有這個能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