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網路支付新規引多方熱議 銀行人士稱存5大隱患

  • 發佈時間:2015-08-10 07:29:2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沙斐  責任編輯:湯婧

  7月31日,央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佈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多方熱議不斷。

  近日,針對《徵求意見稿》,部分銀行業人士接受了記者採訪,而這也是銀行人士就此首次發聲。

  某大行人士表示,伴隨著傳統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我國網路支付業務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極大地促進了各類支付機構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網路支付産品的普及與創新。但與此同時,網路支付業務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風險,如支付賬戶管理要求不清,處於金融監管真空地帶等五大方面問題。

  前述大行人士對記者表示,特別是近兩年,各類風險案件呈高發態勢,對於客戶資金安全、電子支付市場穩定乃至金融安全造成了一定影響,《徵求意見稿》的出臺,對於一系列風險隱患可及時進行有效控制,為未來網路支付業務的有序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客戶安全性知識亟待加強

  前述大行人士稱,由於監管約束機制不完善,網路支付業務存在較大風險隱患,且易導致整體金融市場環境産生不穩定的情況,因此,如何進一步規範網路支付業務,穩定整體金融受理市場環境,已是勢在必行。

  首先,支付賬戶管理要求不清,處於金融監管真空地帶。從金融範疇來看,賬戶應是本人開設在銀行體系內,歸屬本人且可以根據本人意願有效支配資金的戶頭,是金融體系的核心基礎。但支付賬戶的出現,打破了整體金融體系構架。

  具體來説,一方面,支付賬戶游離于金融賬戶管理範疇外,客戶可以隨意在任一支付機構網站,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申請,且無需通過面對面核審即可開立,缺乏實名制驗證等要求,不利於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相關要求,存在較大隱患;另一方面,支付賬戶中的資金監管存在灰色地帶,即客戶從銀行賬戶轉入支付賬戶的資金,只有在支付機構體系內顯示是屬於客戶本人的資金,從銀行體系內無法體現客戶對於資金的所有權,資金存在風險。

  同時,前述大行人士還告訴記者,支付賬戶功能存在跨界問題,易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現行支付機構業務範圍已突破了貨幣資金轉移單一功能,逐步覆蓋至資金賬戶開立、資金借貸存儲、轉賬取現、公共事業類繳納、理財投資擔保等方面,基本等同於銀行賬戶的一般功能,但卻游離于金融賬戶監管體系之外,且支付機構對於前述類金融服務尚缺乏完整業務監管體系與風險承擔機制,極端情況下,可能會造成連鎖反應,如風險出現蔓延,將迅速傳導開去,對支付體系、信貸體系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前述大行人士稱,此外,支付賬戶存儲海量客戶資訊,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網路支付業務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各類新型風險案件與作案手法也層出不窮,其核心的問題就在於客戶資訊安全性管理缺失。支付機構的支付賬戶掌握了大量客戶真實身份資訊諸如證件號碼等,同時還掌握了客戶大量支付資訊諸如銀行卡號等,一旦發生系統問題,將導致客戶資訊大量泄漏。同時,其他風險隱患還包括,監控體系尚不完備,易催生違規交易;過度追求客戶體驗,風險與效益平衡較難把控。

  前述大行人士認為,網路支付業務的發展是基於市場大眾對其便利性的需求,從推出伊始,普遍關注的焦點大多圍繞于“客戶體驗”,而業務背後隱藏的風險較難發現。隨著業務普及,各類問題特別是客戶權益問題逐步展現,其背後所展現的正是客戶對於網路支付業務風險性的認識盲區,客戶對於網路支付安全性知識亟需加強。

  資金、資訊安全性得到提升

  記者注意到,《徵求意見稿》第三條首先明確了支付賬戶的定義:一是允許開立支付賬戶的支付機構必須獲得網際網路支付業務許可證;二是根據客戶的真實意願為其開立;三是支付賬戶僅用於記錄預付交易資金、發起支付指令、反映支付交易明細資訊,一定程度上對於支付賬戶開立提升了門檻,規範了支付賬戶使用範圍。

  其次,《徵求意見稿》第五條對於支付賬戶的開立明確了實名制管理要求,即“支付機構應通過三個(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進行交叉驗證”,並落實了支付機構核實客戶身份的職責,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虛假賬戶等的開立申請。

  三是,《徵求意見稿》第十條對於支付賬戶餘額的屬性進行了明確定義:“其實質為客戶向支付機構購買的、所有權歸屬於客戶並由支付機構保管的預付價值,不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

  某股份行人士認為,《徵求意見稿》對於大多數消費者的支付體驗不會有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於消費者的資金、資訊的安全性有了較大的提升,同時消費者的知情權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