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移動醫療切入慢性病細分市場 資訊準確性亟待提升

  • 發佈時間:2015-07-03 09:3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亞健康人群在增多,大家對慢性病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這也成為移動醫療領域的新風口。據《科技日報》報道,作為我國首個慢病領域的移動醫療隨診隨訪平臺,易隨診將為全國數千萬腫瘤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專業的隨診隨訪醫療服務。魚躍醫療子公司醫雲健康近日在北京舉行了大醫生APP的産品發佈會,開啟慢性病管理的新征程。移動醫療APP“掌控肝病”上線,主打慢性病管理……

  在我國醫療APP這片紅海中,若想佔有一席之地,朝著單領域平臺的方向發展,並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或許是不錯的路子。當然,提升用戶粘性的關鍵是保證資訊的準確性。

  慢性病人群是移動醫療的新藍海

  隨著我國“網際網路+”的提出,醫療行業融入網際網路的步伐在加快,特別是醫療APP近年發展迅猛。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約為22億多元,預計2017年達到125億元左右規模。

  目前,僅移動醫療APP就多達2000多款,網際網路巨頭BAT更是移動醫療行業的強勁參與者。百度開設了健康、醫生、dulife三個自主機板塊,分別對應醫院、醫生和硬體。騰訊領投豪斥1.5億元開始深度佈局移動醫療服務領域,投資了丁香園、掛號網、鄰家醫生等。阿裏方面,在其收購了中信21世紀後更名為阿裏健康,目前幾乎現階段網際網路醫療覆蓋可能涉及的全部階段,還投資了華康全景網等公司。儘管移動醫療APP種類繁多,但是,同質化現象明顯,多數成為了網上預約的工具和充當了類似“百度知道”、“搜搜問問”的醫學類解答平臺。

  另據醫療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知名、受患者追捧的醫生不超10萬人。全國每年門診掛號量78億人次,目前預約比例在5%左右,也就是約4億人次實現預約。那麼剩下的人群呢?

  在門診預約如此困難的大環境下,慢性病患者及時進行預約問診顯得格外困難。然而,慢性病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頭號殺手。根據衛生部的調查報告,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 2.6 億人,目前中國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疾病等)每年以 8.9%的速度遞增。

  因此,專項針對慢性病人群的移動醫療平臺的出現,剛好填補了門診掛號困難的空缺,讓患者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定期自查和遠端診療達到門診一樣的治療效果。這是一個新的剛需市場,更是在移動醫療這片紅海中發掘的一片新藍海。

  移動醫療滿足慢性病患者的長期診療

  據醫學人士介紹,慢性病醫療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患者的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發生原因和治療原理,可能的發展過程、預後和注意事項;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患者對自己病情的自我追蹤和自我管理,並將自我追蹤和管理的資訊及時與主治醫生溝通,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而移動醫療的方便性、內容豐富性正可以滿足這一點。

  另外,多數慢性病患者真正需要的只是定期診療,在緊迫性的要求上相對來説並沒有那麼高。也就是説,“非緊迫性”的慢性病需要的是長期的“服務”,這服務包括了如開藥、告知監測數據、醫生定期的建議等。

  對此,掌上藥店創始人王浚海就認為,未來移動醫療領域最大的歷史性機遇就是網上處方藥,移動電商們第一個要抓的是電子病例,第二個是電子處方。

  同時,“專家號”品牌總監方丹提出,未來市場中,競爭的關鍵也將轉移至服務方面。因為服務好的醫生、藥店都會成為線上的熱點,受到患者和電商們的追捧,而醫療本身就是服務,因此,服務將成為重要勝出因素。

  慢性病移動醫療與終端結合確保資訊準確

  慢性病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患者,對於移動醫療這一新的服務提供形式,要如何做才能保持用戶的長期參與度,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相關的APP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實用性,易於中老年人操作。特別在用戶體驗方面要異於其他的傳統醫療平臺,並能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真正幫助到患者。例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相關機構合作開發的針對糖尿病的APP上,患者就可以通過移動血糖儀記錄自身的血糖變化,並得到相應健康管理反饋,醫生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察看患者血糖情況,給予及時的處理意見。一整套包括患者自查、醫生診療的流程均可以在一個APP上實現的設計可以增加用戶粘性。

  其二,由於慢性病需要長時間觀察與調養,因此,內容的豐富性以及資訊的準確性是絕對不容忽視的,而這恰是當前該領域的嚴重軟肋。建議軟體開發時在內容上多下點功夫,打造更多實用性模組。資訊的準確性方面,筆者認為,更需要的是硬體的支援。例如,開發適合智慧手環或者手錶的移動醫療APP,慢性病患者長期佩戴,可全天候跟蹤相關數據。騰訊集團副總裁林璟驊曾坦言,騰訊在醫療領域所做的就是連接者的角色,例如QQ作為一個社交軟體,擁有很多開放的介面,連接可穿戴設備等一系列健康相關智慧設備,讓更多人用輕鬆的心態關注自身健康。

  其三,軟體製造者多數不是醫學專家,真正好的APP是需要跟醫院合作的,例如,將患者的監測數據生成病例上傳至醫院,除軟體自動給出建議外,醫院的醫生也可以提出個人的看法。

  如今,種類繁多的移動醫療APP對解決醫患矛盾、看病問診難的問題效果並不突出,根源就在於平臺的設計過於綜合,造成資訊量過於零散,並且準確性不高。而專業針對如慢性病的平臺出現,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成果。同時,配合當前市面上流行的各類移動終端使用,搭建大數據平臺,確保資訊的準確,這甚至可能成為今後移動醫療發展的新方向。借用中國醫藥協會人士説過的一句話總結:移動醫療在對公立醫院産生影響的同時,將推動醫療生態圈的變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