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陳彤吳晨光談網際網路新聞:個性化定制離不開編輯

  • 發佈時間:2015-05-07 10:09:53  來源:鳳凰科技  作者:陳思穎  責任編輯:湯婧

  (因現場位置調換,從左到右依次是:彭蘭、吳晨光、陳彤、高鋼)

  鳳凰科技訊 5月6日消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十年對話今晚在中國人民大學進行,由小米公司內容投資與運營副總裁、新浪網前總編輯陳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教授高鋼,及一點資訊副總裁兼總編輯、搜狐前總編輯吳晨光參加,圍繞“超越門戶”、媒體存在價值、內容産品運營、個性化新聞服務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與陳彤、吳晨光一樣,如今是大學教授的高鋼也曾為網路媒體的總編輯———他領導創建了華聲報的電子版,在彭蘭的開場介紹中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代從業者的代表之一。去年從新浪離職加盟小米的陳彤,則被業界稱為PC新聞時代的代表人物。吳晨光于不久前任職一點資訊總編輯,是“在門戶轉型期間的代表”。

  對“超越門戶”的理解

  吳晨光

  作為《超越門戶》的主編,吳晨光認為,超越門戶有三層含義,第一是在過去十年中由PC到移動互聯的重大變化,第二是從1.0時代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實行“中央廚房生産,不同餐廳分發”的變革,第三是其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提到的,自己離開搜狐後加入的一點資訊,基於搜索引擎與引擎,以興趣引擎來實現個性化新聞服務的嘗試。

  陳彤對此表示,新聞業在過去十多年的變化非常巨大,十年前,獲取資訊來源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門戶和社區,數量不超過10個,而現在,有相當一部分資訊並不知道來源,新聞機構的概念淡化了。他指出,雖然自己並不認同“人人是記者”的説法,但人人都是資訊發佈者。此外,他認為隨時隨地獲取資訊也是一大變化。

  談及自己第一次看到“超越門戶”的説法,陳彤稱,在新聞傳播方面,門戶在2010年與2011年期間就被微網志超越了。他還直言,雖然現在微信的用戶很多,但從新聞傳播、獲取資訊的角度來看,微網志還是發揮主要作用的。

  社會化媒體興起後的“門戶”

  高鋼

  高鋼稱,“門戶”其實是被技術極大影響和推進的。他指出,1.0時代的重要特徵是以機構為主體的公共資訊傳播,讓每一個人都與世界範圍內的資訊建立起聯繫;而到了2.0時代,資訊傳播渠道是以移動網路為主, 聚合模式是以視頻資訊為主的多元形態融合,資訊傳播模式呈現多元需求的特點,公共傳播能力開始變強大。

  他還預期,隨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當整個物質世界與人類建立起聯繫時,傳播模式還將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化。

  在高鋼看來,談“超越門戶”應該先定義超越的是什麼形態的門戶。他表示,舊有的門戶時代似乎有點勢微,但門戶仍然會以其他形式存在,重新領會自己存在的意義和方式,比如是否能夠成為聚集公民傳播資訊的平臺,在分發渠道、服務等方面以各種形式演進。

  專業媒體存在的價值

  陳彤

  談及全民生産內容對專業媒體存在價值的影響,陳彤直言,專業媒體在當今的確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他舉例稱,在馬航客機失聯引發關注持續了一個月時,專業媒體基本沒有參與第一輪與第二輪的傳播。因此他指出,媒體只有做得更專業、更有深度、更綜合,才會有人關注。他更表示,自己已經多年不看門戶了。

  在吳晨光看來,作為專業媒體人應該具備兩方面的素質,一為新聞敏感度,二為某個領域裏的專業素質。同樣以馬航事件為例,吳晨光強調了專業媒體人通過直播、Html 5頁面等方式對碎片資訊進行整合,是需要具備專業素質與思想的。

  高鋼則坦言,職業新聞機構與職業新聞人永遠有存在的價值,因為行業不僅需要專業的思維觀、方法論、技術等,還需要社會責任意識,而這些都需要職業訓練,以指導提供公共資訊的品質標準。

  把內容作為産品去經營

  在分享門戶網站做內容産品的看法時,吳晨光指出,在當今時代,渠道和分發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機上預裝應用軟體,覆蓋量會很大。而關於核心影響因素,他認為是用戶的行為習慣,此外,傳播正能量和積極的價值觀也很重要。“以用戶為中心的産品+責任心的注入” ,是吳晨光認為新時代的媒體人應該去做的事。

  陳彤表示,新浪的編輯部叫做産品運營部,他也曾強調過産品應該大於內容、大於新聞得做法。他指出,産品的要求比較複雜,從初期設計,如話題、稿子、作者的準備,經過潤色加工完成生産後,包裝、推廣渠道會越來越重要,“即使現在這種傳播手段這麼豐富,有微網志、微信各種各樣的,但還是有好內容沒有廣為傳播,這是一開始的包裝或者渠道沒有選擇好。”

  新聞專業學生的就業選擇

  前段時間,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發表了《學新聞的第一份工作,別去新媒體!》一文,人大研究生霍仟在公眾號發文《為什麼學新聞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體》表示反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媒介轉型研究室主任魏武揮則提出了“學內容生産去傳統媒體、學內容行銷去新媒體”的觀點。

  對此,作為多年的門戶從業者,陳彤和吳晨光均表示,在傳統媒體工作可以獲得“更從容的時間”,可以紮實基本功。陳彤更是透露,自己從沒做過傳統媒體的原因之一是“工科畢業進不去報社”。

  吳晨光還強調,無論是什麼媒體形態,都需要傳統媒體的嚴謹思維和嚴謹報道,也需要新媒體在包裝和産品運營模式上的優勢。

  展望未來10年

  關於新媒體産品開發越來越多地強調個性化資訊的做法,吳晨光笑稱,單從新浪前總編輯與搜狐前總編輯在一點資訊“會師”來看,帶來的影響應該持續一段時間。他表示,個性化搜索定制是未來的趨勢,但重大新聞仍然需要編輯的策劃與推薦。

  陳彤稱,自己做個性化産品做了很多年,在一點資訊的挑戰對象今日頭條提出用演算法計算出用戶興趣的説法時,曾覺得“特別可笑”,“真正個性化的産品,最完美的應該是微網志、微信。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幾億用戶看到的都跟別人不一樣,因為這是他自己關注的東西。”他如此理解。

  但他也強調了對一點資訊優勢的看法,即集合了興趣搜索專家、一點資訊創始人鄭朝暉與編輯核心、搜狐前總編輯吳晨光。與高鋼的看法一致,陳彤也明確表示,未來“永遠不會有不需要編輯推薦的一天”。

  此外,陳彤還在問答環節中表示,預計幾年以後網際網路傳播的內容會更加“不堪入目”,而自己離開媒體正有部分原因在於此。他還預測,未來的媒體會越來越集中,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從業人員減少,但與媒體相關的崗位會越來越多,比如市場總監與産品經理的招聘,都有“媒體出身”的要求。

  最後,彭蘭總結道,其他三位嘉賓是不同年代、不同年齡段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借兩本書實現了“接力”:十年前,時任新浪總編輯的陳彤與同事出版了《新浪之道》一書,分享門戶新聞頻道的運營經驗,由高鋼為此書作序。十年後,吳晨光主編《超越門戶》一書,介紹搜狐在新媒體操作方面的實踐,又是由陳彤來作序。

  “他們把自己對於網際網路的認知過程、探索過程記錄下來。這樣的接力的終點不在眼前,是在很遠的地方,未來的歷史是由在座的各位創造的。希望把這樣認識、積累和積澱的過程接力下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