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賣煙花爭先“觸網” 趕時髦還是真轉型?
- 發佈時間:2015-04-03 08:28:00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王磊
“網際網路+”正在成為新一輪資本市場的風口。面對這個風口,很多上市公司都不淡定了,紛紛涌入“網際網路+”市場。
但是,在這場“觸網”大潮中,有的公司是真轉型,也有的公司是趕時髦,圖個熱鬧,順便炒作股價,希望能在“風口”飛起來。但轉型失敗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湘鄂情改名為中科雲網,並向網際網路轉型,目前就面臨巨虧又有鉅額債務的困境。
市場人士認為,向陌生的行業轉型,既沒有運營經驗,又沒有專業的團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風險。
是趕時髦還是真轉型?
隨著“網際網路+”概念的風起,資本市場轉型“網際網路+”的上市公司數不勝數,希望借此“起飛”。
近日,最為熱鬧的當屬熊貓煙花,因為轉型過於“用力”還改了公司名字,還遭到上交所的兩次問詢,引起市場一片軒然大波。
3月30日晚間,熊貓煙花公告稱,擬由熊貓資本投資1億元設立熊貓網路支付。設立熊貓網路支付能充分發揮公司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各板塊之間的整合和協同效應,促使公司主業逐步向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過渡,加速企業全面轉型升級,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熊貓煙花股票停牌期間已經發佈了多項網際網路金融轉型及佈局計劃。包括擬對主營業務進行調整,將陸續對煙花業務相關資産以租售、關停和剝離等方式進行處置。此外,公司投資1億元設立熊貓金融資訊,投資1億元設立熊貓眾籌,投資2億元設立熊貓小貸、投資5000萬元設立熊貓科技投資有限公司。
不得不説,熊貓煙花7天成立4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轉型力度可謂激進。
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市公司是趕時髦還是真轉型?而公司主營業務與“網際網路+”毫不相關又有多少公司能轉型成功?
以由湘鄂情轉型並改名的中科雲網為例,根據其近期發佈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公司預計2014年度虧損5.3億元至5.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5.64億元。
4月1日晚間,中科雲網公告稱,2012年公司債券付息日及回售資金到賬日為2015年4月7日,截至4月1日公司通過大股東財務資助、處置資産、回收應收賬款等方式已收到償債資金1.6億元,尚有2.4億元未籌集到,資金缺口依然很大。
而面對公司業績巨虧,債務壓身,中科雲網的高管也開始“逃離”。
中科雲網董事會于2015年4月1日收到公司副總裁王鋼的辭職報告,王剛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副總裁職務。
所謂“網際網路+”有風險,轉型需謹慎。
有市場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向完全陌生的行業轉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風險。既沒有運營經驗,又沒有專業的團隊,能夠成功的並不多。“網際網路+”概念是近段時間資本追逐的熱點,想借此炒作的公司也不少。
“觸網”後股價飛起來?
不得不説,“網際網路+”已經侵入各個行業,賣衣服的、賣藥的、賣飼料的等等,都在紛紛涌入“網際網路+”。
根據百圓褲業公告,為推進公司在跨境電商領域的發展戰略,公司以自有資金出資1200萬元,通過受讓股權及增資方式,投資廣州百倫貿易有限公司(簡稱“廣州百倫”)。投資完成後,公司將持有廣州百倫15.3866%股權。
此外,大北農擬通過定增募集不超過22億元,用於打造農業網際網路與金融生態圈。
家電行業上市公司也不甘落後。3月26日,CHiQ二代智慧電視的發佈,打響了2015年四川長虹加速智慧化和網路化在産品力提升方面的第一槍,公司表示圍繞“網際網路+”,接下來還將對CHiQ冰箱和空調進行迭代升級。
除了四川長虹,海爾電器、美的集團等公司也開始“涉網”。
而醫藥行業向“網際網路+”概念轉型的更是數不勝數。截至2014年底,A股涉足醫藥電商乃至佈局網際網路醫療的上市公司已超過40家。其中既有傳統醫藥企業,也有網際網路公司,甚至房地産商都轉型做醫藥電商。僅今年一季度,就新增上海醫藥、樂普醫療、湯臣倍健、麗珠集團等一批“觸網”者。
樂普醫療作為心腦血管領域的醫療器械傳統企業,在3月20日發佈了移動醫療戰略,先期上線兩款醫療APP,一款聚焦於心臟支架術後服務,一款聚焦於心衰管理,併發布了心衰管理移動醫療産品。
連能源這頭大象都希望借“網際網路+”概念起飛,最為典型的就是中石化。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近期就公開表示,今年將全面啟動基於網際網路的車聯網、O2O、網際網路金融等6大創新業務,4月將調試運作。公司將實現三個轉變,未來發展方式是“研發+製造+服務”。非油業務是金礦,去年實現營業額171億元增長28%。今年前2月增60%,遠超公司預期。
同時,積成電子近來頻頻發力能源互聯業務。公司投資1億元設立積成能源公司,重點投資智慧能源産業、智慧微電網及新能源、工業節能和節能服務等領域。
而諸多上市公司紛紛轉型或涉足“網際網路+”概念後,股價也跟著飛起來。
其中,熊貓煙花、北緯通信已經連續兩天漲停;從3月20日到3月26日,朗瑪資訊更是連續走出5個漲停。
上述市場人士認為,面對“網際網路+”概念,有的公司是真轉型,有的公司則有可能是湊熱鬧趕時髦,投資者應仔細辨別,不要盲目追隨和炒作相關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