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微信商業化野心初現 近9成網友不接受朋友圈廣告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15:33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孫冰  責任編輯:書海

  文章導讀: 朋友圈廣告終於來了。業內人士預計,一年可為騰訊帶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終於還是來了。1月21日,第一條“朋友圈廣告”開始內測。

  “朋友圈”的初心與野心

  【封面故事】微信的商業秘密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孫冰|北京報道

  還記得打開微信1.0時候的描述嗎?“收發消息、拍照分享、聯繫朋友”。儘管今天打開微信看到的,還是那個碩大星球下的渺小人影,但你能想到微信已經走了那麼遠嗎?

  今天,微信的口號已經變成了:“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因為微信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通訊工具,它已漸漸成為一個“超級APP”,它像磁極一樣吸引了無數的人、物、産品和服務融入其中,交友、娛樂、購物、吃飯、出行、理財、看病……統統都可以微信見。在微信之上,很多傳統企業融入了網際網路,很多過去的不可能變為可能,很多現實生活被凝結于指尖,很多商業邏輯被徹底顛覆……

  雖然迅猛發展的微信已經擁有了令人咋舌的用戶數量和影響力,但是在商業化上卻顯得緩慢而踟躕。

  沒有人會質疑微信的“吸金”能力,但微信卻一直都在強調:目前並不急於賺錢,更多的是將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構建好,足見其背後的謹慎。即使在已經打通支付、看似商業閉環已經完成的情況下,微信似乎仍在猶豫:這最後一躍應該以怎樣的姿勢?如何賺錢和賺什麼錢要如何權衡?

  儘管用戶已經大量地從PC網際網路遷徙到移動網際網路,但是商業模式並不能簡單平移,畢竟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和生態法則。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款移動網際網路産品實現了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生態的、真正的、持續的成功商業化,微網志“叫好不叫座”的噩夢至今仍在繼續。微信能破繭成蝶嗎?這不僅僅是騰訊一家公司的探索,甚至是整個網際網路産業的探索。

  在微信的發展過程中,“熱心腸”的人們曾經為其設計過不少商業化的路徑:用戶增值服務付費、遊戲、廣告、電商……這些微信似乎都在做,但卻又都做得漫不經心。因為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和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心中,這些都不是終極目標。他們有更大的願景甚至是野心:希望微信能夠成為人的另一個ID,一個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的身份,甚至希望它能成為唯一。

  未來的微信會是一個怎樣的商業帝國?或者沒有人能預測,但對那些“可能”的想像,其實已經足夠精彩了。更為重要的是,微信的商業化故事不只是微信自己的故事,作為一個負責連接一切的平臺,要打造“森林”的微信背後還隱藏著無數參與者的精彩故事。

  所以,請大家暫時放下手中的微信,看看下面這個微信的故事吧,當然除非你是通過微信來閱讀的。

  朋友圈廣告終於來了

  業內人士預計,一年可為騰訊帶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終於還是來了。1月21日,第一條“朋友圈廣告”開始內測。

  這條由“微信團隊”發佈的廣告,由 6 張圖和一個連結組成,6 張圖片上的廣告語分別為“它無孔不入,你無處可藏,不是它可惡,而是它不懂你,我們試圖,做些改變”。而連結點開則顯示:“廣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1月25日,第一批朋友圈廣告開始上線,寶馬、智慧手機品牌vivo和可口可樂成為第一批嘗鮮者。

  很多人在朋友圈調侃,微信廣告把人分為三種:刷出寶(tu)馬(hao)的、刷出vi(nian)vo(qing)的、刷出可(diao)樂(si)的,因為微信的朋友圈廣告一定不是隨機的,而是大數據的精準投放,用戶刷出什麼樣的廣告,一定是與相關品牌有契合度的。

  vivo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投放機制暫時還不能透露,“但是我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vivo的品牌屬性與階層無關。對於vivo來説,音樂是我們的基因,在微信這個平臺,和音樂愛好者聊音樂,分享音樂的快樂,這是我們這次創意的緣起。”

  vivo的這位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微信朋友圈廣告更符合社交媒體傳播的要求,又要對用戶不形成騷擾,就如微信所言,讓廣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微信廣告與傳統廣告方式最大的區別。鋻於商業保密方面的原因,朋友圈廣告的費用、vivo的預算等不方便透露,但可以透露的是微信對朋友圈廣告非常謹慎,不僅對廣告主的選擇範圍要求很嚴格,對於創意要求更高,甚至可以用嚴苛來形容。”

  與朋友圈資訊一樣,朋友圈廣告也由文字和圖片組成,圖片可以發佈多張,好友可以點讚和評論,只是右上角注有“推廣”字樣,點擊可以顯示這是由贊助商提供的推廣資訊,同時也有“我不感興趣”的按鈕。在廣告下方的查看詳情連結中,可以跳轉到發佈者的廣告內容頁。

  從本質上講,朋友圈廣告是一種資訊流(Feed)廣告,顧名思義,它是一種穿插在資訊之中、依據社交群體屬性對用戶喜好和特點進行智慧推廣的廣告形式。2006年,Facebook首先推出了這種廣告類型,目前Facebook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是數據流廣告,而國內新浪微網志、今日頭條,也包括QQ、Qzone等平臺也都在使用這種廣告形式。

  “朋友圈有廣告了。”不少人悲嘆微信朋友圈告別“純凈時代”。新浪發起的一項“你怎麼看微信在朋友圈插入資訊流廣告”的調查顯示:超過88.8%的用戶表示“不能接受”。不過,也有人開始為騰訊計算收益。

  據傳聞,微信朋友圈廣告第一期只接受世界500強級別的大品牌,最低投放門檻為500萬元,也有業內人士據此推算,朋友圈廣告預計一年可為騰訊帶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但對這些傳聞,微信團隊給《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發來的回應稱:“微信朋友圈廣告仍處於內測階段,眾多外部已然出現的所謂投放規則、標準等均屬猜測。”

  “微信作為承載著巨大用戶規模的應用,其商業化一直是在循序漸進的過程,遊戲、電商等,均是進行商業化的方式。而行銷是商業化最直觀、最易複製的方式,此前微信已經在嘗試訂閱號等方式的行銷,現在的資訊流廣告形式,在Facebook、Twitter、包括微網志等都驗證了成功,而且這是當前對用戶體驗影響最小的廣告形式,因此在微信規模日益龐大的情況下,以行銷帶動的商業變現是可以操作的。”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龐億明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朋友圈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目前,微信擁有超過11億的註冊用戶,月活躍人數4.68億,資訊內容分享每天30億次……

  vivo提供的數據顯示,自1月25日20:45其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至1月27日上午9:00,vivo總曝光量接近1.55億;用戶點擊“vivo智慧手機”LOGO、讚、評論等行為超過720萬次;vivo官方微信增加粉絲22萬。

  微信團隊對朋友圈的描述是:“這會是一款全新的社交互動廣告模式,是第一款由用戶來決定是否存在的廣告。”儘管很多細節並沒有曝光,但是朋友圈廣告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打法,至少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精準投放肯定是可以實現的,比如只投放給iPhone用戶,只投放北京地區,只投放女性用戶,只投放4G等等,地域、作業系統、互聯方式、學歷、年齡等都可以作為定向條件。

  “在商業化的初始,尤其是行銷的商業化形式,都會對用戶體驗造成影響,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微信也正在摸索階段,通過不斷地嘗試,用演算法匹配用戶需求、愛好,這也是資訊流廣告重要的核心。”龐億明説,但是她認為朋友圈廣告的重點在於與用戶匹配度的精準化程度,這是對於用戶體驗的直接影響。“在轉化率方面,仍需要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實現對用戶的匹配。微信訂閱號、公眾號以及用戶主流關注內容,都是對於用戶興趣愛好挖掘依據。”她説。

  1月21日當天,騰訊股價上漲3.71%,收于128.7港元,之後的兩個交易日也連續上漲,1月23日收于132.7港元。

  悄然提速 野心初現

  朋友圈廣告、會員服務——既有優勢將逐步變成“現金牛”

  朋友圈廣告的推出,意味著微信的商業化不再遮遮掩掩。但是,在外人看來,微信的商業化本應該來得更早一些的。

  其實,微信已經有了一些盈利方式,比如表情和主題付費、遊戲、增值服務、廣告、電商等。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微信對於這些盈利方向都是十分謹慎的,既沒有大量上線遊戲,這幾乎可以毫無懸念帶來鉅額的收入,也沒有在公眾賬號中嵌入大量的廣告位,顯示相當有節制;即使是為京東開放電商介面,也都不是全部,而只是針對部分用戶展現,這也解釋了即使擁有了微信一級入口,京東的移動端的表現也並未出現原本預想的爆炸性增長;早就被傳聞的朋友圈廣告也一直堅持到了今天才嘗試推出……

  之所以走得如此謹慎和緩慢,主要是因為張小龍和他帶領的微信團隊一直信奉著“少即是多”和“用戶至上”的理念,擔心商業化過度或者不當會影響用戶體驗,當然,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家裏不差錢”。

  在騰訊公司公佈的財報中,並沒有列出來自於微信收入的具體數字,只是在遊戲、廣告等收入項下有所提及,但相比騰訊整體規模來説,微信的收入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騰訊的整體移動營收佔比也只有15%,而大部分應該來自於手機QQ。據記者了解,現在騰訊整個的大盤子中,微信這個比重還是比較小的。而且至今馬化騰也並沒有給微信盈利KPI(企業關鍵績效指標)。

  但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微信的商業化悄然提速,畢竟在這一年裏,阿裏、百度都已經開始在O2O(線上線下的融合)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生態打造上開始發力,“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當然是不好的,更不能真的把已經握在手中的“一手好牌給打爛了”,而讓馬雲的調侃成真。

  先是2014年5月,騰訊正式宣佈成立微信事業群(WXG,WeiXin Group),成為騰訊係七大事業群之一,張小龍出任總裁,外界將此解讀為微信商業化進入“深水區”的標誌。在這次架構調整中,最受關注的是微信支付團隊的整合,原來由財付通主管的微信支付和“微生活”團隊都併入了張小龍麾下。有了強大的支付,才會有有效的商業閉環,這一整合的目的顯而易見。

  2014年8月,微信正式公佈了“微信智慧生活”全行業解決方案,旨在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商業模式“移植”到微信平臺上,並提供了打車、購物、醫療、酒店、零售等數十個行業的標準解決方案,涉及服務能力包括:移動電商入口、用戶識別、數據分析、支付結算、客戶關係維護、售後服務和維權、社交推廣等。

  2014年10月,微信又公佈了“微信公眾平臺”全新的開放計劃,在這個計劃當中,微信免費向開發者和合作夥伴開放了多個重要資源和能力的介面,希望搭建更大的舞臺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微信的懷抱。

  今年1月底,微信開始內測朋友圈廣告,並在最新的微信6.1版本中強化了O2O功能,同時開始提供“朋友圈搜索”功能,這也是被期盼已久的殺手級功能。

  一系列的動作之後,微信的商業化佈局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一方面將既有的優勢開始逐步變現,朋友圈廣告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會員服務(免廣告)無疑都是肥碩的現金牛;另一方面微信也並不會把盈利模式局限于廣告、遊戲和電商這些傳統的打法,這些方式雖然立竿見影,但也未免傳統、粗暴。

  在決定推開微信商業化之門的時候,微信就勢必面臨著商業化開發和用戶體驗之間如何實現平衡的課題,而騰訊找到的“簡單且美”的方式是連接一切,打造一個微信生態圈。當微信已經佔據了人們絕大多數的移動網際網路時間,它自然就有能力超越單純通訊工具的屬性,接管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更多事情。這才是一招能夠贏下未來的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