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移動醫療尚處“萌動期” 參與者各尋路徑佈局

  • 發佈時間:2014-08-20 08:42: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今年以來,蘋果、谷歌、三星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智慧健康平臺,不過相關佈局更多地是戰略性卡位,而移動醫療在平臺層,即底層數據的收集環節,仍處於探索為主的混戰階段。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徐志鵬認為,眼下若談行業格局為之過早,不同廠商以“探”為特點的各自佈局態勢還會延續一段時間。但隨著時間沉澱,業內最終會形成寡頭壟斷局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與多位從業者和行業分析師對話了解到,儘管移動醫療産業處在起步階段,不過在混戰中,産業鏈上的一些參與者已開始有意識地通過合作互補來尋求破局,其中帶有移動網際網路基因的創業型公司對此更為積極主動。比如春雨醫生不做硬體,反而通過與可穿戴設備商和醫院等合作,開拓數據監測、解讀和行為干預服務;糖護科技與醫療器械行業的上市公司合作,共同研發硬體産品等。

  現狀:平臺商各自為營

  艾媒諮詢的 《2012-2013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移動醫療行業的參與者主要包括醫療設備製造商、系統整合商、軟體方案商和通信運營商等多角色。

  今年上半年,國外科技巨頭如三星、蘋果和谷歌相繼推出了智慧健康平臺,即三星SAMI、蘋果HealthKit、谷歌GoogleFit。去年年底,國內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之一的百度推出了dulife平臺。頻頻得到科技巨頭助力的移動醫療産業一時間方興未艾。

  面對業內缺少強大的平臺整合方的現狀,徐志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這是眾多行業在發展前期都會出現的情況。上述平臺方相繼做出戰略佈局,便可視作是科技公司對健康管理體系的“佔位”,因為大數據是移動醫療最具價值的地方之一。

  在他看來,國內外IT企業搭建平臺的思路其實類似,不同的是,國內企業有更強的本地資源,國外企業對國內的資源和情況不夠熟悉。但是,在産品和軟體設計上,國外企業卻佔有優勢,國內企業短期內無法與之抗衡。

  徐志鵬表示,現階段國內移動醫療産業的特點是圍繞可穿戴設備這一切入口,進行一系列的嘗試,儘管有硬體技術積累的醫療器械廠商也開始涉足,但“産業鏈整體還很不成熟”。從用戶層面看,對移動醫療的認知度大多還停留在對新生事物産生好奇的淺層次。因此,該産業要探索出成熟的商業模式還需時間。

  講到大數據之於移動醫療的意義,春雨醫生CEO張銳強調,移動醫療一切以數據為本,可分為數據採集、數據監測與數據干預三個方向。蘋果、谷歌和三星等智慧健康平臺相當於數據的接收、傳輸管道,只有負責數據解讀與行為干預的服務商讀取這部分數據時,數據才能産生價值,用戶粘性才有可能提升。

  “數據整合是對於商家而言的,用戶並不太在意由誰來負責數據整合,用戶在意的是服務。”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春雨醫生副總裁畢磊從用戶的角度換位思考,點出各平臺方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將體現在服務上,能否滿足用戶需求是制勝關鍵。

  徐志鵬認為,短期內各廠商按自己的標準分頭髮展的態勢不會改變,這會導致兩種不利情形:一,消費者即用戶對相關智慧硬體乃至移動醫療産業的認可度會受到影響;二,平臺方過多會造成數據收集過於分散,無法實現大數據分析。

  樣本一:不做硬體的春雨醫生

  在軟體服務商層面,春雨醫生可視為一個樣本。

  今年4月,春雨醫生推出“空中醫院”功能,所有服務的項目和價格均由每個醫生自己決定,春雨醫生只提供價格指導建議。

  徐志鵬認為,該收費方式的出發點是緩解我國醫療資源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索價值。但需注意的是,如果發展漸成規模,或將面臨政策管控上的風險。

  不過,如此“自定義”的定價方式,則有可能將線下醫療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癥結“延續”到線上平臺。張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的確會造成部分醫生忙不過來,部分醫生諮詢量少的不均衡情況。

  採訪中,張銳把螢幕轉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發展脈絡圖:以春雨醫生APP作為主産品,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自診+問診的框架體系。此基礎上,發展工具、地方和分科三類APP。

  張銳稱,現在春雨醫生上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先是在2012年年初,嵌入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40萬病例樣本庫。之後,在2013年10月,基於平臺自身的用戶數據,上線了“智慧健康搜索引擎”。

  據其介紹,對於蘋果、谷歌和三星等平臺方的健康數據,通過優化介面,可“具備隨時接入的能力”。但是醫院院墻裏的數據體系EMR

  (ElectronicMedicalRecord,即電子病例),因涉及各種利益關係格局,目前接不進來。

  據了解,春雨醫生目前的收費方式以問診、空中醫院和會員制三種為主。談及商業模式,畢磊略帶幾分為難地表示,春雨醫生目前談不上有完整的商業模式,只是正進行一些商業上的嘗試。基本的商業化邏輯是面向用戶推出醫療諮詢的個性化服務,然後讓用戶為此支付一定的費用。但他強調,移動醫療的價值所在是讓更多的用戶享受到基礎醫療服務,因此,“並不把它定位為春雨醫生未來的商業變現模式”,後期還會尋找更多的商業模式來覆蓋相應的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5月,某電商平臺出售九安電子血壓計時,贈送了春雨醫生的診療季卡。

  畢磊回應道,通過與九安醫療的上述合作,春雨醫生再次明確了發展方向——不會做硬體,而將以一系列的數據支援服務挖掘用戶的深層次需求,隨之開展精準行銷。

  在他看來,移動醫療産業鏈的參與者眾多,能否出現優秀的智慧硬體産品、數據整合平臺,並通過數據反饋給用戶有價值的醫生建議,都是形成産業鏈條閉環的必要因素,不太可能有某一家能把全部環節都做到極致。因此眼下最需要的是參與者都把自己的一塊兒業務做好。

  據悉,春雨醫生還在嘗試與可穿戴設備廠商、虛擬運營商、醫院、醫療機構等合作。但畢磊直言,目前智慧健康可穿戴設備面臨共同的困境,比如數據能精確到何種程度,以及相關數據是否能被醫生認可。在他看來,“醫生自由化才能激活整個市場”,未來借由移動網際網路,該平臺主要調動的將是醫生個體而非醫院。

  樣本二:聚焦糖尿病的糖護科技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糖尿病地圖集(第6版)》顯示:2013年,全世界有8.3%的成年人,即3.82億人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接近5.92億。而在現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46%的患者即1.75億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未診斷,“大量糖尿病患者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出現並發癥”。

  糖護科技即是將自己的業務半徑定位於糖尿病領域。糖護科技創始人兼CEO李承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目前常見的幾種慢性病裏,糖尿病是比較強調自我管理的疾病。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並定期復查,日常的飲食和運動情況都會直接影響其相關指標。考慮到糖尿病目前已出現低齡化發展趨勢,結合糖護科技的移動網際網路基因,用戶定位較相符,並且可形成健康管理閉環。

  同時,作為首款獲得國家食藥監局(CFDA)認證的智慧血糖儀,糖護科技于去年7月向CFDA遞交醫療器械許可證申請,最終在今年2月拿到了證書。

  記者在糖護士手機血糖儀的産品包裝和硬體機身上都發現印有上市公司三諾生物的商標。據悉,後者是糖護科技的投資方之一。

  對於雙方的合作關係,李承志透露,血糖儀的特點是一種儀器適配一種試紙,該智慧血糖儀用的是三諾生物的試紙和生化演算法,“大家有利益基礎在裏面,相當於幫三諾生物銷售試紙。”同時,産品的研發和銷售工作由雙方共同承擔,製造與生産則完全交由三諾生物負責。

  他稱,三諾生物在OTC渠道(非處方藥渠道)的推廣能力較強,因此線下銷售交給三諾生物做,雙方會按一定的比例分成。糖護科技則把精力主要放線上上渠道。與春雨醫生商業邏輯不同,糖護科技瞄準了“設備+應用+服務”的多維定位。李承志對此表示,涉足移動醫療産業有一高一低兩道門檻。首先,從獲取用戶的角度看,儘管開發APP的門檻較低,但用戶暫未形成下載移動醫療APP的習慣。其次,通過硬體採集數據後,如想通過人機智慧的方式,根據用戶數據提供個性化反饋,還需尋求和接觸門檻較高的科研醫療機構、醫院等權威方合作。因此,硬體相當於一塊“敲門磚”,不僅能在用戶之間推動口碑傳播,還能在同上述機構合作時增加一些砝碼。

  他隨後表示,人機智慧可視作是一種獲取數據的手段,在此基礎上,用戶還應考慮尋求線上或線下渠道的問診。此外,由於該平臺的發展目前在“起步期”,用戶粘性還有待提高。下一步會結合移動網際網路的社交屬性,建立社區等模組,在用戶與用戶、用戶與醫生之間建立互動。

  至於盈利情況,李承志直言,“目前當月還不能持平”。他稱,目前除了通過B2C方式獲取利潤,也會通過B2B2C方式,經由向中間經銷商提供軟硬體“工具”,賺取儀器銷售費用和試紙等耗材差價,不過糖護科技未參與服務費分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