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網志“打賞”3天流水26萬元 或僅是噱頭
- 發佈時間:2014-08-15 08:13: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湯婧
近日,新浪微網志啟動了“打賞”功能的公測,同時小範圍測試“付費閱讀”功能。微網志上的自媒體作者開通打賞功能後,所發佈的文章末尾會出現打賞按鈕,讀者則可以根據對文章的喜愛程度,向作者支付一定的費用。
眼下,有600多個自媒體微網志號開通了打賞功能。據悉,8月8日至8月11日三天內,開通打賞和付費閱讀的微網志號,多多少少都有進賬,累計的流水超過26萬元。
與打賞同步推進的還有付費閱讀模式。在這一領域,一些股票投資類的自媒體收益頗豐。針對A股投資的自媒體“林奇看盤”,推出的訂閱價格為每年2400元,目前已獲得近10萬元的收入。而提供美股投資內容的“BT美股手紀”, 訂閱年費設置為5888元,目前獲得了8萬多元的收入。
不難發現,打賞與付費閱讀功能的推出,讓自媒體人獲得了更加靈活的變現方式,進一步顯示出“粉絲經濟”的消費特徵。這種直接的變現,也推動著自媒體更頻繁地生産優質的內容。但值得關注的是,微網志此次對參與打賞和付費閱讀的賬號設置了一道門檻,即只有粉絲量在500萬以下、月均閱讀量超過300萬的個人認證用戶,才能加入這項計劃。
在新媒體觀察者魏武揮看來,微網志此舉是為了籠絡一批垂直行業的中小V意見領袖。眼下,大批自媒體人紛紛在微信開設公眾號,並漸漸疏遠了微網志平臺。微網志則試圖用打賞的方式,“拉回”這群活躍的意見領袖,推動其繼續將微網志作為輸出窗口。
“之所以設置粉絲數低於500萬的門檻,是怕大V搶走流量。”魏武揮稱,“如果相應資源投放給了大V,那麼中小V就很難獲得眼球,從而難以産生收入,最終不利於微網志生態的建立。”
即便如此,微網志能否就此重新奪回關注度,仍是未知數。一個明顯例子是,不少微網志上的自媒體人同時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假使其在微網志和微信上發佈的是相同的內容,那麼粉絲為什麼不選擇在微信上閱讀,而要上微網志呢?換言之,如果微網志上的內容缺乏獨家性,那麼微網志平臺上基於內容的打賞和付費閱讀就成不了氣候。與之相應地,微網志對作者的吸引力也會下降,這個“故事”很難自圓其説。
另一廂,人們上微網志很多時候是為了“看新聞”,微網志上的內容也大多是和新聞事件相關的時評。在魏武揮眼裏,這種專業的新聞時評和網路小説不同,屬於“非虛擬文字”。事實上,人們很少會為非虛擬文字付費或打賞。
儘管已有微網志玩家從付費閱讀中受益匪淺,但這與其發佈的內容本身有很大關聯。用魏武揮的話説,付費閱讀也要看行當,新聞、IT評論等內容與人的財富和生活沒有密切關係,收費也比較難。而股票投資、理財等內容直接關係到財富增減,因而有人願意買單。“實際上,從事股票諮詢行業,月入八九萬並不算多。”
魏武揮本人曾經在部落格上開設過打賞功能,“但兩年下來才收到了1000元左右。”在他看來,大部分用戶閱讀完後都不會付費,只有少部分人會支付5元、10元。“如果要打賞個幾百元,那讀者得對你崇拜到什麼程度?基本不可能。”
再以電商自媒體人龔文祥為例,據了解,其通過新浪微網志平臺自動投放的廣告所獲取的月收入達9000多元,佔自媒體總收入的比重在80%至90%。他還曾試著在微網志上賣貨,如果發一條微網志成交100單,那麼就能分得1萬元左右的收入。相比之下,發一條長達6000字的長微網志,龔文祥獲得的打賞收入還不足2000元。
從這個角度看,打賞等模式能讓自媒體收入變得多元化,但仍無法佔據主流。至少就當前來説,它們還難敵自媒體傳統的廣告變現渠道,更多地像是一種噱頭,或者説,是一種“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