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創業 > 正文

字號:  

“90後創業”的成功學可信否?

  • 發佈時間:2015-08-13 07:07:28  來源:新京報  作者:劉志權  責任編輯:王磊

  在“風來了,豬也會飛”的網際網路狂歡裏,資本和輿論的縱容,讓年少成名的90後,風光無限躊躇滿志。也許未來泡沫破裂的風險,能夠促使他們反思和警示。

  先説一份關於90後的最近研究報告。調查認為,90後比較有主見,重個人偏好;宅、獨立和奮鬥佔自我評價的前三位;八成崇拜商界精英及政界精英,對“活著就是要改變世界”有強烈認同;七成有意使用即時通訊工具擴大交友圈,包括陌生人;超過半數注重交際對象的“顏值”;八成不在乎加班而列重視待遇、發展前景和興趣愛好。

  再説現在的創投市場。説到現在的經濟結構轉型,就不能不提“網際網路+”,更不能不提“萬眾創新大眾創業”。一方面,人人皆説新三板或創業板,做著“包裝上市+鉅額套現”的暴富夢;另一方面,很多不靠譜的項目,也能獲得不靠譜的投資。因為在投資者眼裏,關心的不是最終産品,而是下一個接棒者。在更為悲觀者眼裏,一個類似于上世紀末的網際網路科技泡沫已經隱約可見。

  上面兩個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是,它們通過“90後創業者”,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更通過孫宇晨、余佳文、馬佳佳、汽車遊俠……這些可以觸摸的形象,構成了這個價值多元化社會的一道獨特風景。

  化學反應在情理之中。每一代際都曾經擁有過激情昂揚的青春。只不過,在經歷了80後的鋪墊之後,90後登臺亮相的方式,更有“于連式”個人野心和恣意張揚。因為年輕,他們天生就具有網際網路的基因,也通過網際網路的教育,更充分地烙上了這個商業時代的印記。

  他們普遍善於侃侃而談講故事,是的,“包裝上市”的一個民間邏輯就是要會“講故事”,歡迎“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眼球經濟;他們的成功哲學簡單明瞭,“真正的牛逼是佔有和支配資源的人”,是的,網際網路上充斥著“成功人士”的現身説法和暴富神話;他們有奮鬥的野心,有“出名要趁早”的焦慮,卻無意于長久的事業,而當下的許多投機資本,正好偏執于“概念”。

  不需要苛責90後,需要看這個社會給他們提供了什麼。“精緻的利己主義”的總結,之所以得到廣泛的認可,是因為説出了這個時代的典型徵象。在“小時代”、都教授、國民老公和國民女婿等所構成的公共神話體系裏,世俗成功以其鮮活的形象衝擊,讓任何關於幸福、價值、倫理的討論,都顯得蒼白和力不從心。而根源,甚至從90年代背景下功利主義的應試教育就開始了。

  我們一方面著力於道德重建,另一方面,創業領域又懸置道德、不斷地製造泡沫和可疑的新偶像;而輿論,基於同樣的商業邏輯,對這些現象非但缺少必要的省察,甚至推波助瀾。我們將腦子活點子多叫創新,我們忽略了在我們的競爭對手如矽谷創新的背後,其實從來都是有人文精神和信仰作為文化基石的。

  在“風來了,豬也會飛”的網際網路狂歡裏,資本和輿論的縱容,讓年少成名的90後,風光無限躊躇滿志。也許未來泡沫破裂的風險,能夠促使他們反思和警示。事實上,這些年已經倒下了許多空手套白狼的“偶像”。但眼下,任何説教和批判,都只能引來他們自負的嘲笑。而在他們身後,許多潛在的粉絲,正夢想著複製他們的成功。

  許多世紀以來人類積累的關於幸福、信仰和人生的思考,並非只是庸人哲學。浮躁的社會,面對誘惑而選擇清醒和堅守,其實更需要勇氣。年輕的90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遲早會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但是,經驗不能只靠慘痛的教訓事後獲得。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讓90後明白這一點?

  □劉志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