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鴿:這個時代的創業者是幸運的
- 發佈時間:2015-05-21 07:08:41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王磊
5月18日,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這個時代創業的人是幸運的。未來,80後、90後裏一定會出現下一代BAT。這一次,他接受了新京報的邀請,擔任“尋找中國創客”活動“創客導師”一職。他説,希望每個創業者都能在創業過程中尋找到樂趣。
“我同意現在有泡沫,但現在中國的股市裏還沒有幾個真正的網際網路公司,所以從這個方面看,還是應該有更多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在國內市場上市。”
談創業環境
現在創業更容易,也更容易犯錯
新京報:你是中國第一個風險投資人,中國的創業環境這些年出現了什麼變化嗎?
熊曉鴿:我是1991年底回國的,IDG搞了中國第一個基金,1993年開始投資,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創業是怎麼一回事。現在舉國上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第二,現在中國已經是全世界風險投資基金最多的(國家)。第三,現在的機會比原來多,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在中國的普及,帶來了很多創業的機會,進入的門檻更低了。
新京報:門檻低指的是?
熊曉鴿:對資金的要求。作為企業來講,最重要的還是生産好産品或提供很好的服務,並且能賣出去。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沒有網際網路,所以傳統行業創業多,那需要投很多錢來做市場推廣與行銷。現在大多是跟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相結合,産品推廣等環節的成本降低很多。中國又是移動手機最多的市場。所以對投資者和創業者來講,在這個時代創業都是很幸運的。
新京報:所以有人説現在中國創業不缺資金和機會,缺的是經驗教訓。
熊曉鴿:成功的總是少數,尤其能夠做大的更是少數。
至於教訓,就是現在創業者可能更容易犯錯誤。因為環境比較熱,所以創業者容易頭腦發熱,每個人都想成為下一個馬雲。其實真要把一個公司做大做強,尤其是發展到一定規模是很不容易的。創業者更多的應該去看看這些榜樣曾經失敗的教訓。
談投資挑戰
一熱鬧了總會有人説有泡沫
新京報:現在是大眾創業時代,似乎不想創業的人就“OUT”了,但也有聲音認為這是浮躁的表現。
熊曉鴿:一熱鬧了總會有人説有泡沫,現在股市也有一些泡沫,都是難免的。我個人認為,不論創業還是投資,太熱了結果不一定好。
新京報:為什麼?
熊曉鴿:做投資永遠要保持一個平和心態,市場越熱越要謹慎,市場很冷的時候反而要多做一點事情。我經常開玩笑説,好的投資人應該逆向思維。就像我們投的比較成功的案例,百度、騰訊、搜狐,都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投的,因為市場冷,大家都非常謹慎,所以對技術看得非常仔細,反倒結果比較好。
新京報:現在投資界有一點不太冷靜?
熊曉鴿:我不能評論人家。對我們而言,投資是一個專業,想成為百年老店,必然會在不同時代遇到不同挑戰。這個時代現在碰到的是新技術,投資者需要有好心態,需要能應變的團隊和策略,需要不斷學習。
新京報:你覺得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有可能成為新的一輪泡沫嗎?
熊曉鴿:我同意現在有泡沫,但現在中國的股市裏還沒有幾個真正的網際網路公司,所以從這個方面看,還是應該有更多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在國內市場上市。
談80後、90後
他們中間一定會誕生新BAT
新京報:現在創業者越來越年輕化了,很多創業者都是90後。
熊曉鴿:美國有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時,90後們正好在學校讀書,在玩這些東西,所以他們成長時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的能力,就是跟移動設備相結合的。他們接受東西速度比較快,更能折騰。
新京報:去年IDG資本宣佈成立一隻1億美元規模的90後創業基金。為什麼要設立這樣的基金?
熊曉鴿:我們內部花了很多時間做了一個90後生態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愛好和80後很不同。
所謂的商業模式,説到底還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痛點和爽點,就是如何讓生活更便捷、更舒適、更有情調、更酷。年輕人有他們的生活規律,“老傢夥”可能根本聽不懂,語言都不太一樣。所以我們決定拿出一億美金專門投這樣的公司,現在已經投了快30個了,都還挺不錯。
新京報:所以你認為90後應該是未來創業的主力群體?
熊曉鴿: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應該是這樣的。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創業英雄。BAT的領軍人物都是60後,他們趕上了PC網際網路的主導技術。80後、90後裏一定會出現下一代BAT這樣的公司。
新京報:你認為好的創業團隊和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熊曉鴿:除商業模式以外,最最重要的是,創業者能不能建立起一個能幹、應變能力和執行能力很強的團隊。
談回國上市
百度、騰訊沒在國內上市是我的遺憾
新京報:你們投的暴風科技,拆解VIE回國上市後,連續拉動29個漲停創造了一個奇跡,帶動現在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想歸國上市。對於網際網路公司的回國浪潮你怎麼看?
熊曉鴿:什麼樣的公司適合在國內上市,什麼樣的適合在國外上市,要看資本市場對公司産品理解的程度。如果百度、騰訊在國內上肯定市值比現在高很多,因為美國股民不用百度、騰訊,但中國股民都要用。這也是我的一個遺憾。
新京報:對投資機構而言,幫助創業者拆解架構難不難?
熊曉鴿:也不難。暴風我們投了兩次,它從初創期到成長期都是IDG資本投的。(拆解VIE)當時我們用人民幣基金買回來,在內部挑戰很大:要是做不好怎麼交代?
新京報:所以你們成立了一個人民幣基金?
熊曉鴿:不是專門做這個事情,但是我們有這麼一個人民幣基金,就這麼做了。
新京報:未來IDG資本在中國的投資,會不會更偏重於用人民幣基金?
熊曉鴿:我們在醞釀新的人民幣基金的募集。總的來説,作為專業基金管理者來説,唯一的目標就是為你的出資人帶來最高的回報,我們會看哪一個更適合在國內上,哪一個更適合在國外上。
■ 創客導師簡介
熊曉鴿
IDG資本創始合夥人。1993年,在他的運作下,IDG首次進入中國,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風險投資。過去20多年間,IDG投資了300多家公司,其中70多家已經上市。包括百度、騰訊、攜程、馬鈴薯等,都曾有IDG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