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科技 > 家電 > 正文

字號:  

周子學:硬體所創造的價值在軟體中體現

  • 發佈時間:2015-08-07 09:40:50  來源:中國網科技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2015年8月6日,由中國電子資訊行業聯合會主辦,奧維雲網(AVC)承辦的“2015中國網際網路+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圍繞: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消費産業的發展新模式、新思路等主題展開智慧討論,不僅有政府部門相關領導、行業專家、學者與會,還吸引資訊消費領域的相關企業積極參與。

  中國電子資訊行業聯合會秘書長周子學在會上發表講話,以下是其演講實錄:

  周子學:各位領導,各位代表上午好。今天我們在這裡開這樣一個“網際網路+”的創新大會。今年國家最高的領導,無論是“網際網路+”也好,很多人説是咱們行業裏人提出來的,但最後變成領導的講話就把它統一起來,變成了當今時代最強的一個號召。

  我在這裡想跟大家一起討論的還是資訊産業本身,因為這個産業的深入性,肯定會涉及到其他的産業。“網際網路+”實際上從資訊這一頭去看其他的各行各業跟資訊的關係,也就是説我們上下一致的看法是從這頭往那頭,那就是過去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説法,就是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或者帶動其他産業。實際上其他的産業到底對資訊化也是有互動的,所以也有從內部去看,比如也有人提出來應該是“+網際網路”這樣的説法,這裡面有很多的例子。比如説傳統金融+資訊化,這就是把傳統産業放在前面,主動地提升自己,轉型的這樣的概念。也有從資訊化這一頭去改造傳統行業,比如説網際網路金融就是把網際網路放在前面,網際網路金融就是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所以我覺得這兩個概念應該是沒有説非得從這頭看還是從那頭看過來的問題。

  但是你原來從事的行業,對這個行業更熟悉的人可能從自己的行業出發來認識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站在一個比較錯誤的立場上來看,不管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我們都要整合、發展、創新,都要從這個點出發。這就是我講之前我的一點認識。

  兩個方面:

  第一,網際網路發展的歷程和趨勢。

  第二,網際網路+下資訊産業創新的特徵和路徑。

  中國現在是網際網路最大的國家了,我們現在的網民接近人口的一半。智慧手機也已經追上來了,也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智慧手機肯定對應的是移動網際網路。設想一下美國的人口的一倍相當於,毫無疑問我們是網際網路大國。

  我們可以把網際網路的發展做一點簡單的階段性的切分的回顧。我記得當年還是電子工業時代,當時是胡啟立先生到美國訪問回來以後,我感覺他有一個非常強大的使命,就是説現在國際上出現了互聯問的技術,我們中國一定要跟上,否則會落後。他曾經説過讓我記憶猶新的話,他説哪怕一個企業,一個研究所,假如説我們不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不把這樣的大事抓住那我們就可能會丟掉中國的重大的機遇。所以那個時候是90年代中期,應該説中國的網際網路就是在這個時候,可能是1994年左右,先是在教育行業,當時還是把它看作一個科研、一個科技,一個教育需要研究的事情。然後後來才有當時説的“金橋工程”,這個沒有完全做下去。再後面就是真正大規模的網際網路,起步的時候是90年代中期,1994年。

  到現在21年,21年第一代我們是跟著一起走的,第一代它是一個門戶網站在中國的出現,這個時候沒有交互。到了第二代才實現了每個用戶各自在自己的電腦,開始還都是臺式機,後來有筆電,在這上面自己創造資訊,用戶已經會提供資訊了,出現了這種交互。

  第三個比較明顯的進步的時候就是移動網際網路。實際上這個就是最近,也就是七八年的時間,才進入到現在還在進行中的第三代的所謂的網際網路時代。

  今天我們提出“網際網路+”實際上是一個更前衛的展示,也可以有人把它理解成是第四個網際網路發展的階段,叫做4.0或者什麼,這些都可以進一步討論。這個時候就是現在從上倒下,或者從下到上依次提出“網際網路+”,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所以我們這樣的一個現實和前景可以預料網際網路資訊産業、資訊化會在未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也有人説第二代固定網際網路時代是幾萬億的産出,移動網際網路就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再到網際網路+全面推進,再發展幾年從經濟上來説就更加不可估量。

  也有人這樣總結,網際網路在前期主要是消費網際網路。到了“網際網路+”再往前走這樣一個時代可能會在各個行業融合,會産生不僅僅是消費,但人類最後還是要都從最終來看,都是為我們人類提供消費。但是在消費什麼東西?必然有一個産品,有一個生産的過程,那個生産的過程要是沒有用資訊化的話顯然也是不行的。所以在目前的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結合很成熟,在物流、商務、消費領域人們用得最多,但是在生産領域不能説沒有,但是還有很大空間。以後會在生産、産出這個領域可能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這個也不僅僅是工業的産出,可能也包括其他的農業,其他的為人服務的醫療等等,包括服務業。

  假如舉幾個典型的例子,比如工業後生産製造會在“網際網路+”的模式下,會出現智慧設計和個性化設計等等一些特徵。在物流,會出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趨勢,實際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這個東西後面會説到,已經形成了現代商務和物流融合在一起的一些巨頭,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企業。

  在金融方面我剛才也説到了,網際網路金融在同步地發展。我沒記錯的話,兩三個星期前已經有一個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國家的指導意見了。我印象中工信部也是參與其中,是我們一起做的,工信部一起參與做的。因為工信部管網際網路的技術、網路的安全保障這些領域,就是往前延伸的監管。網際網路金融這個領域,以這個指導意見為標誌,實際上國家已經進入一個規範的往前推進,從另一個意義上已經有自主這樣的一個時期了。這樣我們就有一個對比,就是原來的金融和現在的網際網路金融,這個是很典型。假如説其他的傳統金融,比如説傳統産業+資訊化,就是我剛才説的,這樣是它從自己的角度理解。但是網際網路金融確實是從網際網路這一頭有一定意義上的來做顛覆的特徵。我們也看了一些來自於金融行業的一些專家的演講什麼,他們還是更側重於從金融的角度去看網際網路。所以實際上這個就是有一個角度的問題,但是我們不管它,因為各自有各自熟悉的知識,不管各自從哪個地方走,有一些東西是本質性的,我覺得是隨後必須要去達成共識的。

  比如像網際網路金融這個事,它跟傳統金融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比如成本低、效率高、資訊完備、服務中小企業更好,這是網際網路金融顯著的特徵。跟傳統的比起來就有很大區別,我這個地方還是想從這個地方再闡述一下我已經説過多次的觀點:網際網路金融假如模式沒有創新,走到傳統金融的路上去了,也就意味著走向。舉一個例子P2P,假如P2P還是走到需要安保這樣的路上去的話,這個P2P我用黃先生的話,是次的。還有非常經典的對金融的理解,P2P假如説跟傳統金融一樣那就是騙子,千萬不要上當。P2P之所以是P2P就是因為它跟傳統金融不一樣,因為傳統金融是什麼?本質上是要誠信,不認識的人為什麼把錢借給你?就是是需要你肯定可以還錢的信用,這種信用你我之間怎麼建立起來?那銀行對你是不是相信他也不知道,不知道怎麼辦?你要借現金,那你用不動産做抵押,這是抵押。或者沒有抵押你去找一個我認為信得過的第三方給你擔保,這就是傳統金融。P2P假如也走到這裡還講什麼P2P,還講什麼網際網路?那就是傳統金融了,沒有意義了。

  P2P為什麼可以做到信用可信?實際上今天參加會的,比如説我們自己也建平臺了,會議方一會兒發言的企業,他們自己已經有平臺。比如最典型的阿里巴巴來説,它在做電子商務的時候,在做平臺的時候,已經記錄了許多人在這上面的誠信記錄。這些人不認識,有的人有閒錢,有的人需要錢,這個平臺就可以給需要錢的人和有錢的人進行撮合。因此他這個信用夠的話就不需要擔保也不需要抵押,這就是P2P。P2P是建立在清晰、對稱的大平臺上才能做,一個小企業去做P2P除非建立在借用或者寄託在一個大的平臺上,比如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平臺,否則一個小企業怎麼做P2P?這就是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性東西,我覺得這個是明顯的區別。

  因此網際網路金融、新金融跟傳統金融是很嚴格區分的,之所以是網際網路+金融,而不是金融+網際網路就是因為它是有顛覆性的。總結一下,現在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些趨勢。

  第一,硬體所創造的價值在軟體中體現。

  第二,網路連接使價值從産品走向雲。

  第三,商業模式從産品轉向服務。主要從網路上來看。

  這樣的趨勢一點也不是説我們要削弱傳統的行業,好象這麼一看,或者這麼去理解的話,乃至於自媒體也好,都非常熱的這些,好象都比較浮躁。好象中國都在談網際網路,最後我們不需要傳統産業一樣。我們跟德國對比一下,人家是工業4.0,因為它有非常紮實的,非常雄厚的原有的産業基礎,因此它在這個基礎上升級,所以説它提出來的是工業4.0。實際是傳統産業的價值,無可厚非。從網際網路角度看傳統産業,+傳統産業的時候我們也要同樣避免只看到網際網路不看到傳統産業,這個也不行。就是網際網路本身,誰構建了網際網路,這個網際網路是不是最先進的,網際網路還有提升空間嗎?這個肯定也要傳統的製造業、軟體業去給它構建起來。所以硬體創造的價值在軟體中體現,不是説硬體就沒有用。

  網路連接使價值從産品轉向雲,雲好象虛了,但是雲下面的基礎設施還有,雲只是一種想像,它其實是在網路空間中談是存在的,好象是虛擬的,但它實實在在是人工的,不是天上自然間的雲,是資訊海洋裏産生的一個概念,這是一個人工海洋。用任正飛先生的話,就是鐵皮構建出來的,就是資訊管的管道,在管道裏我們看不到邊了,所以在資訊海洋我們看不到邊,資訊變成海洋,但海洋還是有邊,邊是管道。這個做管道的就是不可或缺的。像小米沒有自己的製造,那像富士康這些企業能成功嗎?同樣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是整個生態鏈、産業鏈的概念。

  我想簡單講的第一個,也是我回顧歷史中説過的觀點。第二個談到“網際網路+”,資訊産業創新的特徵和路徑。第一是特徵,第二是路徑。

  從過去來看發展主要要靠一些要素、生産要素,比如説人、財、物,特別是物佔比重更大一些。資金可以轉化成物資,現在的創新其實越來越靠人,靠人來做,靠技術進步,確實是一個明顯地改變。像總書記説的為改變者近,為創新者強,為改革創新者勝。

  現代創新表現有非常多的特徵,借助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開放性。

  這裡用了一些麥肯錫的數據,它這樣評價中國,是2010年的時候。它設計了一個詞,叫iGDP,資訊經濟佔GDP的比重,2010年中國是3.3%,那個時候還落後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到2013年就到4.4%了。假如現在把C2C算上已經超過7%,超過七國所有的國家,這是一家之言。從它的分析中看到我們中國的網際網路進步確實非常大。這個數據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我們中國在世界上的網際網路企業中佔的席位就可以看出來,確實我們這幾個大的網際網路企業非常提氣,對中國形象在國際上打造了非常正面的形象,這樣的産業是一個人口紅利反映,中國有這麼大的人口的確也是很符合産業發展的現實。但是也有其他的大國並沒有像中國這樣的速度,比如印度,所以各國有各國的國情,資訊産業發展中我們中國曾經非常羨慕印度的軟體業,從硬體製造、軟體開發,走到軟體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比印度落後很多,那個時候是打包,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但是現在在網路形態出現以後,現在我們中國又往前走得比較快一些,很可喜的現象。網路的構建,網路的建設是不是中國産業提供?是不是資訊産業做強了?做強了才有網路安全是安全的,所以我們也不要自信地説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很多、很大、很強,我們的製造業和軟體業沒有上去就説資訊産業做強了,不是這樣的概念。這是我們大的網際網路企業,像阿里巴巴都在努力地把它構建基礎設施的目標指向中國的本土産業,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以前我也分析過,我在之前有很大一個原因在講是因為網際網路我們要採取冷思維,我覺得網際網路精神,它有它的精神實質。網際網路的加速可以帶來免費、平等、共用等等這樣的網際網路精神,打破了資訊不對稱,降低成本,促進勞動生産力,促進産業進一步細化,這是它的本質。這樣一來它就有一些創新的改變,從工業時代,從單一的走向網際網路+時代,有三種非常典型的類型。但是我這種歸納也是一家之言,是不是有更好的我也希望向專家學習。

  現在新的特徵表現為三種:

  第一是産業鏈、第二是平臺式,第三是生態式,這三個後者比前者更有前景,或者説更艱難。産業鏈式創新工業時代就開始了,平臺式是有網際網路才出現。這就是我對這三種創新的,我最關心的理解。

  産業鏈式的創新,就是通過産業鏈上下游,這是一種縱向的,或者另一種就是同一個層面的,我跟你是同行,你做不下去我做得很好,那就是咱們互相融到一起整合,這樣的一種整合以後形成了新的商業模式,這個就是産業鏈式創新,例子很多我不展開説。

  所謂平臺式創新是因為有了網際網路産生以後,它們借助與發達的資訊、技術和網路平臺,以整個網際網路資源為主的這樣的一種平臺構建的創新。這種創新有很好的靈活性、開放性,企業可以短時間以低成本整合資源,例子也是非常多。

  第三種就是生態式的創新,這種創新難度最大,也是最有成功的希望。這種創新大的舉例可以舉比如説電信的標準,這個就是一種生態式創新,這種創新從電信標準的這種創新,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移動通訊從第一代模擬技術到數字,到第三代。我們現在用的是三代、四代之間,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制定標準的五代技術。這樣的創新圍繞標準,這個標準帶來的整個産業鏈,整個市場環境,這個市場環境包括政府、法律等等,也包括比如説製造業的環境,物流、技術這些。這種方式是不是就是生態?所謂生態從農業角度理解,這個地方為什麼不長樹,這個地方為什麼不長這種樹?就涉及到水、氣侯,土地肥沃的元素等等的因素,全部是一體的,這就是生態。那沙漠不長樹不長草因為它缺水,表面地層乾燥,沒有水,植物沒有辦法生存,所以是缺元素。所以生態式創新就是像自然生態一樣的,要有這樣一個環境,這個環境是人創造的,比如硬環境、軟環境,硬環境是技術、人才成長的環境等等,所以要有這樣的生態式的環境才能構成這個創新的成果,這個創新難度最大,參與者也是最多,不僅僅有經濟界,也有政府,還有市場其他領域,這樣的明顯的特徵。

  這三種特徵用什麼路徑實現?這三種創新一個比一個更難一些,但一個小企業,或者不管它是一個大企業再往前走的創新的路上,不見得每一個都是生態式創業,有的就是産業的整合,這是機遇和你的實力,和目前你所處的問題。所以創新是不斷走的,你用什麼模式走什麼路子去創新就是路徑問題。路徑問題也不是新的,從方法論,從理性高度去理解還是不外乎分工理論和整合。

  分工是大家越做越細,把這個項目扯開了以後,打開它的裏層認真分析,去尋找那個細分的領域。整合恰恰是走到一起,就是大家一起,比如説生態鏈式創新,一家不能完成,你要集合大家的力量,所以要融合、要整合,所以這兩個分工不同。從分工角度理論其實非常古老,它是從一百多年前的馬克思就談到分工理論,這一百多年來西方經濟學也有在分工理論學的建樹,但是我們從這個理論角度看分工可以降低成本、鼓勵技術創新、提高交易效率,或者降低成本,最後推動經濟。這是分工理論告訴我們的。現在的創新路徑這一條不可缺少。

  我們面對一個創新環境的時候,我們把項目細分,尋找到一個自己獨有的角度,這個角度進去的時候自己有優勢。我把這樣一個市場假如我自己可以做我就自己做,假如説自己不能做就要聯合別人。找到切入點,成功希望就很大了,做成了就是第一,在這個細分市場裏。這個細分市場裏假如説是大市場就是大企業,這個細分市場是小眾市場,那在小眾市場也是第一。所以你是不是可以做大企業決定於你這次的創新前景如何,是大市場還是小市場,實際就是這樣。

  有一句話非常好,叫我們去整合別人,説明我有能力也有實力,我被別人整合説明我有價值。所以被別人整合也不能説無能或者就完蛋了,其實企業並購這些現象是一種常態,比比皆是。在這種生態裏可能是被別人並,可能是並別人,這是看我們是有能力還是有價值。價值更大並購可能是成功,被並購也是成功的事情,我要有能力整合別人的時候,多少整合別人的蛇吞象的成功案例。聯想買IBM的時候,聯想相對小得多,而且做得方法很好,所以也是很成功,現在走到今天。當然過程也比較艱難,總之是成功。所以聯想已經可以整合它,那IBM有IBM的優勢,當年整合過來它還用IBM的品牌,説明它的品牌還是有價值的。我覺得我們在尋找創新路徑的時候實際上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