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和一顆種子的約會
和一顆種子的約會
盛夏黃昏的一場微雨中,
第一次觸摸呼和塔拉的微風,
那位原間奔走的男子,像極了與這片土地相依相棲的農民——
我叫他“草原創傷修理工”。
這片綠草如茵的“萬畝草原”,內蒙古70週年大慶的主會場,
如今被稱為“青城後花園”的地方,
能夠想像嗎?10年前,這裡曾是採礦挖掘留下的一片荒廢棄地。
3000余份鄉土植物種質資源、3.3萬份植物標本、百萬份土壤樣本,
收藏在“小草諾亞方舟”,
可以為祖國大地受傷的“身體髮膚”體檢、披綠。
“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片草坪,卻種不出一片草原”,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採訪自稱為“小草”的王召明董事長他説的這句話,
曾作為我採訪稿的標題,
今天在這裡欣然發現,也印在了百草園展廳的墻上。
草原生態修復的過程,
遠比它遭受破壞的過程漫長而艱難,
正是需要這種一步步行走于原野間、生發于泥土裏的努力和踏實。
為了和一顆“種子”的約會,
度過了“腳下有泥”的一天,
向內蒙古這棵微小也偉大、細密也強悍的“小草”致敬!
8月4-5日,
行走呼和塔拉萬畝草原蒙草“百草園”“草博館”,
小記
【相關閱讀】:
從黃沙瀰漫到草木豐茂,從滿目瘡痍到山清水秀,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內蒙古各族人民以日益蓬勃的鬥志,讓廣袤大地綠起來、美起來。其中,生態修復龍頭企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像一棵棵小草,面對著巨大的生態挑戰毫不退縮,一顆顆微小的種子,在昔日的荒蕪之地上紮根、成長,遼闊成一片片“萬畝草原”。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致力於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系統,是一家在生態大數據和種質資源體系支撐下致力於環境治理修復的科技型生態企業。
為保障北疆生態修復“有種子可用、有植物適用”,蒙草依託先進的種質挖掘技術和野生植物馴化技術,幾乎走遍了北方大部分乾旱半乾旱地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草原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近2萬平米的種子庫裏收錄了中國植物數據資訊2.7萬種,保存鄉土植物種質資源3000余種,5000余份,標本3.3萬份,與此同時還收集了土樣100萬餘份,為中國打造了一座“小草諾亞方舟”。
同時,蒙草生態通過大數據技術對一些關鍵的生態環境指數量化統計,實現“草種業+大數據”的生態應用。通過大數據為環境體檢,找病因、開方子、缺什麼補什麼因地施策;通過草種業的鄉土化選育,針對不同區域的“草原、荒漠、礦山、濕地、森林”等環境治理,改良水土、選播種子,系統而長效的做生態修復。
目前蒙草生態已經先後實施完成了呼和浩特至包頭大青山前坡100多公里的“山水林田湖草”示範區探索實踐,呼和塔拉荒廢棄地人工模擬天然草原建植,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礦、烏海礦山排土場、科爾沁沙地治理,烏拉蓋退化、沙化、鹽漬化草原生態修復以及巴彥淖爾鹽鹼地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修復項目,總結形成一系列的國家和地方標準。
在修復生態的同時,蒙草還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以産業扶貧、生態扶貧,使生態大數據從生態修復的應用擴展成為內蒙古指導農牧民“生産、生活、生態”的“導航平臺”,不僅修復一方生態,更惠及每一戶牧民,為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做出貢獻。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
——感受一顆種子蘊含的力量——
【大梅看草原】
熱愛草原,走進草原。
大梅——王金梅,來自科爾沁草原,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草原頻道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連續10餘年參與全國兩會上會報道工作,采寫報道百餘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參與國家民委、全國政協民宗委對民族地區的考察調研,通過新聞報道、委員提案等各種形式,多年持續關注草原生態保護、草原文化傳播。個人體驗式報道專欄“大梅看草原”行走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各草原地區、牧區深處,走進牧民身邊,以感性也詩意的視角,分享草原美景、體悟草原文化、倡導生態保護,分享草原兒女的草原故事。
中國網草原頻道聯合《中國綠色時報》·林草新聞推出“大梅看草原”系列微視頻,帶大家走進草原、關注草原。
【相關閱讀】
(文字/配音:王金梅,攝影:陳睿玨 賀椿,剪輯:查森,編輯:蘇文彥 阿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