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看草原丨草原上的蒙古長調何以驚為“天籟”,如此動人?

發佈時間:2019-07-17 19:38:51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一片蒼茫草原,一匹蒙古馬,一位哼著長調悠然晚歸的牧人,就足以讓你的世界時光停滯、思緒飄遠。

【微視頻】草原上的蒙古長調何以驚為“天籟”,如此動人?

一片蒼茫草原,

一匹蒙古馬,一位哼著長調悠然晚歸的牧人,

就足以讓你的世界時光停滯、思緒飄遠。


草原的神奇魅力,

永遠和它的這一種神秘聲音相關,

被稱為“天籟”的蒙古長調,何以如此動人?


這些天我行走草原,

一直在用眼睛看草原,

今天,我要用耳朵聽草原。


位於東烏旗的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

兩座簡易的蒙古包裏飄蕩著令人著迷的天籟之音,

它似乎從遙遠的千年走來,又像是從你的心間升起。


這一種令人著迷的旋律,

總是悠悠蕩蕩、不疾不徐,

它跟你素不相識,卻仿佛懂你的全部情緒——惆悵、歡喜。


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烏珠穆沁的草原歌者,

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僅有8歲,

一位快樂地哼唱著《金翅鳥》的哈拉木吉告訴我:“我的長調是爺爺教的。”


這些樸素也精湛的歌者,

有的一生都沒有走出過草原,甚至不認識音符,

但他們卻唱出了風與雲的自在、天與地的遼闊、滄桑輪迴的人生況味。


一位帶著白色禮帽、茶色墨鏡、言語不多的老者,

與都市歸來的“草原百靈鳥”烏英嘎用蒙古語交流著,

講者溫和、聽者安靜——像一幅靜默的草原油畫,溫柔而動人。


走出蒙古包,心間那一縷好奇似乎找到了答案,

那一曲動人的蒙古長調,生發于草原大地,傳蕩于遙遠天際,

它不是學來的,而是草原兒女的血脈基因和信仰裏——傳承來的。


(7月6日,行走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寶力格蘇木

聆聽“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老中青幼長調歌者“草原天籟”蒙古長調

小記)

【相關介紹】

長調,蒙古語“烏日汀道”,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歌唱藝術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畜牧業生産勞動中所創造,在隆重的儀式場合及傳統節慶、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時歌唱的民歌體裁,在中國蒙古族聚居區以及蒙古國和俄羅斯布裏亞特、卡爾梅克廣為流傳。建國後,蒙古族長調登上專業舞臺,進入高校課堂,形成了民間與專業雙渠道傳承的格局。2005年,蒙古族長調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016年7月29日,“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在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東烏旗政府和東烏旗長調協會等單位指導支援下,由著名蒙古族長調歌唱家、國家二級演員、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東烏旗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查幹夫組織發起,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莫德格,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西拉呼和套格套呼、潮爾道傳承人溫都蘇等參與指導,在錫林郭勒盟東烏旗原寶力格蘇木正式成立。

查幹夫,1975年參加烏蘭牧騎,演唱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已有40多年曆史,為了保護和弘揚珍貴的烏珠穆沁長調,經過多方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採訪當地老一輩民間歌手,挖掘、蒐集、整理失傳的長調民歌,為青少年舉辦長調傳習班,培養新一代長調歌手,開展義務演出活動。2016年7月份至今,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舉辦了多場長調傳承培訓班,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當地牧民的文化生活,也為古老的蒙古長調發揮著傳播、傳承的重要作用。

走進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








【大梅看草原】

熱愛草原,走進草原。

大梅——王金梅,來自科爾沁草原,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草原頻道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連續10餘年參與全國兩會上會報道工作,采寫報道百餘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參與國家民委、全國政協民宗委對民族地區的考察調研,通過新聞報道、委員提案等各種形式,多年持續關注草原生態保護、草原文化傳播。個人體驗式報道專欄“大梅看草原”行走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各草原地區、牧區深處,走進牧民身邊,以感性也詩意的視角,分享草原美景、體悟草原文化、倡導生態保護,分享草原兒女的草原故事。

中國網草原頻道聯合《中國綠色時報》·林草新聞推出“大梅看草原”系列微視頻,帶大家走進草原、關注草原。

【相關閱讀】

大梅看草原丨走進牧區深處,探尋蒙古馬精神

大梅看草原丨我行走千里,只為聽你的呼吸

大梅看草原丨我在草原聽天籟

大梅看草原丨我在草原撿牛糞

大梅看草原丨他們,把草原搬到了北京

大梅看草原丨錫林郭勒草原綠了(視頻)

大梅看草原丨草原上也有“珍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