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T+1”融券交易新規有助防範高頻交易

  • 發佈時間:2015-08-05 02:30:58  來源:新京報  作者:熊錦秋  責任編輯:楊菲

  依託“T+0”的高頻交易,其最終目的或是誤導市場,或是用以探測買家的限價和交易意願,或是為了增加交易所的數據交換負擔,造成資訊擁堵,從而為別有用心的人製造套利機會。

  8月3日晚,滬深交易所對《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進行了修訂,明確規定投資者在融券賣出後,自次一交易日起方可通過買券還券或直接還券的方式向會員償還融入證券;與原來規則相比,修改後的版本增加了“自次一交易日起”這個限制性詞語,也就是説,融券賣出後再買券還券的交易閉環從此前的T+0變為T+1。總體來看,這一規則有利於抑制過度投機、防止市場頻繁大幅波動。

  此前投資者可以在同一交易日內,通過買入標的證券及融券賣出該標的證券,並使用當日買入的證券償還當日融券負債,變相實現日內多次回轉交易。而新規實施後,能夠防止部分投資者利用融資融券業務,變相進行日內回轉交易,防止股票價格異常波動、影響市場穩定運作。

  目前來看,融券交易額總體來説比較小,且集中在300ETF、50ETF等ETF品種上,此前融券T+0機制下,投資者通過融券賣出ETF,再從股票二級市場購入所有股票,按照一定比例兌換成ETF份額還券,可進行日內跨品種套利。此次新規限制此類ETF套利,可減少相關成分股日內價格波動。

  而且,之前由於投資者通過融券業務等於變相實現T+0,有了T+0,高頻交易也就有了依託,也就是説一天之內可以在二級市場來回做多次。高頻交易一般依託電腦程式化交易,由電腦自動套利,最近滬深交易所限制多個賬戶交易,就可能與程式化交易有關,上述融券交易新規等於堵住了T+0漏洞,實際上也等於部分防止了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的一個手法,就是頻繁申報、頻繁撤單,最近被交易所限制交易的一些賬戶,其異常交易行為就是頻繁申報、頻繁撤單,這與國外高頻交易如出一轍。

  比如,2012年10月第一週,美國股市4%的報價都是由一個神秘的高頻交易程式完成,在25毫秒內,集中對約500隻股票報價,先給出200個虛假報價,再刪除;再給出400個,再刪除;週而复始,最終並不完成一個交易。其最終目的或是誤導市場,或是用以探測買家的限價和交易意願,或是為了增加交易所的數據交換負擔,造成資訊擁堵,從而為別有用心的人製造套利機會。

  當然,將融券交易由T+0變為T+1,是否就可以完全可以杜絕T+0機制、並防止高頻交易,這有待進一步觀察。因為ETF套利機制有很多種,比如,若ETF價格低於凈值時,由於T日買入的ETF份額T日可贖回,投資者買入ETF後,可向基金公司申請贖回,獲得所有股票,然後將這些股票在二級市場上賣出,獲取收益。此類套利行為無需利用融券做空機制同樣可以實現T+0效果。

  此外,有些投資者一直呼籲實行股票交易T+0以及取消印花稅,但高頻交易所依託的兩個必要條件,一是交易成本低、二是T+0交易制度;目前T+1條件下,有些機構還採用種種手法以此實現變相T+0、然後再利用電腦進行程式化高頻交易,這已經形成不小問題。假若取消印花稅降低交易成本,又匆忙實行T+0交易制度的話,那麼A股市場的高頻交易更是防不勝防,而且機構高頻交易就不僅限于跨市場套利,股市普通投資者也會成為高頻交易直接套利對象。

  因此目前來看,印花稅不能取消、必須維持起碼的交易成本,此外,維持T+1交易制度也很有必要,這都有利於防範高頻交易危害。

  熊錦秋(財經評論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