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董少鵬:中國股市被提前設置了一個“風暴按鈕”

  • 發佈時間:2015-07-17 03:00: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董少鵬  責任編輯:楊菲

  對於6月下旬至今的股市大調整,很多人歸因于“杠桿資金”的進退;並且,很多人對杠桿資金退出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做了推演,認為極端時會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貸款清盤、國有銀行崩盤。杠桿資金究竟在前期行情中發揮了多大作用?是不是去除了杠桿資金的股市才沒有風險?杠桿資金究竟該如何定性?對這些問題,亟待有所説明。

  首先,始於2014年7月下旬的上漲行情,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當中,廣大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對改革抱有良好的預期所産生的。在2014年7月之前,我國股市持續低迷接近七年,銀行股市盈率低至4倍左右,這樣虛脫的市場是不健康的。因此,行情上漲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即使沒有杠桿資金,股市也會上漲。

  但另一方面,創業板在2012年末就開始上漲,至2014年7月已經實現股指翻番,之後繼續瘋漲,必然積累嚴重泡沫。而不理性資金的聚集,首先是在創業板上。

  第二,杠桿資金被“廣義化”、“貶義化”,正常融資活動受到無端質疑。

  在筆者看來,任何商業活動都需要借貸和融資,這本身不是一個問題。比如房地産開發商,靠借貸蓋了房子去賣,但沒有“杠桿房地産”這個詞;大型商場靠借貸進貨售貨,也沒有“杠桿商場”這個詞;汽車製造商靠借貸生産和銷售,也沒有“杠桿汽車廠”這個詞。美國股市的市值相當於其GDP的150%,這是一個常態,但是沒有人説美國是“杠桿美國”。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卻是,早在去年7月,我國股市主機板市場行情剛剛啟動時,“杠桿牛市”一詞就被造出來了。在隨後的行情演進中,這個詞的作用巨大:一是持續引發公眾對於行情性質的質疑;二是嚴重混淆了正常融資活動與非法融資活動的差異,損害了金融市場穩定。

  以“中國證金公司+證券公司”為主要模式的場內融資融券業務自2011年11月全面推行,經過幾輪稽查,證明總體是健康有序的。而針對形形色色的場外配資活動,監管者也採取了相應措施。

  筆者認為,對於場外的所謂“配資”活動,不管是多少倍的配資,首先應該看資金是否有合法來源;其次必須實行實名制;第三必須要求借貸雙方公平協商,簽署合法合同。在此基礎上,借貸雙方應該風險自負。如果借貸雙方依法定程式確定了融資合同,借方將所融資金投資于股票市場,就不應該受到什麼非議。

  第三,要高度重視股市輿論的“議題設置”問題。

  所謂“議題設置”,就是通過對某一問題予以反覆多次強調,引導社會公眾突出地議論這一話題。比如針對中國匯率政策,美國在2003年前後,就設置了一個“中國操縱匯率”的議題。美國的政客們經常利用這一議題演出“雙簧戲”。先是議員聯名致信其財政部,要求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財政部煞有介事地審議,然後向中國喊話施壓;中國一般要有所回應,美財政部就推遲發佈所謂“匯率政策報告”。這貌似的妥協,其實是事先設置談判程式、對中國彈性施壓的戲法之一。

  去年以來,美國又設置了一個新的議題:美聯儲會不會在“聲明”中去掉“有耐心”這個詞彙。美聯儲每隔一段時間就放放風,引導媒體不斷議論、揣測一番,把一個金融決策問題、宏觀調控問題炒作成提升到聖旨的程度,實在令人唏噓。

  筆者認為,“杠桿牛市”也是一些人給中國股市設置的議題,理由是:在2014年7月時,股市中的融資比例不大,並且對於合法合規融資活動,應當依法保護,無需戴上這樣一頂帽子。把融資活動不加區分的戴上“杠桿”的帽子,混淆了是非。

  第四,關於“改革牛”,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先有改革,後有牛市;二是,“改革牛”也有投資風險;三是,最終要有可兌現的利潤。

  “改革牛”指的我們看好、維護好改革和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但這不意味著股市操作就沒有風險。通過改革,企業的利潤會穩步提升、結構性分佈;改革牛最終會變成經濟牛、制度牛、市場牛,預期要變成現實。這才是對改革牛的全面理解。所謂“國家造一個牛市”的説法,是完全的曲解。只要扎紮實實抓經濟,扎紮實實抓改革,扎紮實實抓民生,股市自己就會牛。

  綜合以上四點,筆者要強調的是,各方都要尊重市場,也要充分重視輿論對於市場的正反作用,加強中國股市的輿論建設,提高中國股市的輿論環境品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