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退市制度能給A股市場帶來多少利好

  • 發佈時間:2014-10-21 07:5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一向“只進不出”的A股市場或將進入退市時代:10月17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了《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退市意見》),文件自發佈之日起30日後生效。

  《退市意見》將退市分為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兩者分別又細分成7種情形和20種情形。在強制退市的20種情形中,包括了“上市公司因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或者披露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等內容。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過去儘管也有退市規定,但執行效果並不好,此次《退市意見》對資本市場實現優勝劣汰,提高市場有效性有所幫助;同時,也利於上市公司主動確定和實施發展戰略,增強市場競爭力。

  退市制度意義何在

  長期以來,A股市場只進不出、鮮有退市的現狀一直是國內資本市場的頑疾。此次《退市意見》從7月徵集意見到正式發佈,市場關注度一直很高,被業內評價為是對上市公司退市“動真格的”舉措。

  業內大量分析指出,該意見的發佈,標誌著新一輪資本市場退市制度開始步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多家分析機構指出,《退市意見》出臺還會利好藍籌股。

  “退市制度對股市的影響短期內很難預測”。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對上述預測並不認同,他認為,退市制度的意義在於國內證券市場向市場化又邁進了一步。

  他告訴記者,在市場化更加充分的條件下,好公司更願意在內地上市。市場進步了,吸引力才會上升。退市的落實有利於抑制對重組股、虧損股的過度炒作,引導市場價值投資理念,促進市場穩定發展。

  對於這樣的判斷,很多網民也同郭靂一樣做出了審慎預測。在一家網站所做的“新一輪退市制度啟動,對股市影響如何”的調查中,有62.1%的網民認為“不會有實質性影響”,只有14.1%的網民認為“利好,將刺激股市短期走強”。

  在多數業內專家看來,退市制度實施在短期內對股市利好並沒有直接關聯。其意義在於,對整個國內A股市場換入新血液,淘汰劣公司。

  首創證券研究部經理王劍輝就向媒體表示,期待監管部門在實踐中能夠用有效可行的手段保證制度的初衷得以實現,能減少乃至杜絕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通過建設暢通的退出通道,增強上市公司的上進心。”

  退市制度將遏制“殼資源”

  實際上,退市的相關規定早在2001年就已經有了。當年,證監會發佈《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就明確連續3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將面臨退市的可能。此後,2003年4月4日,滬深兩交易所發佈《關於對存在股票終止上市風險的公司加強風險警示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建立了“退市風險警示”(*ST)特別處理制度,對可能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殊處理。

  但遺憾的是,被強制退市的公司數量很少。迄今為止,我國證券市場累計只有78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退出市場交易。尤其在2001至2007年之間,更是沒有一家企業退市。

  在郭靂看來,由於A股實行的是審批制而非註冊制,所以上市公司的殼資源仍是稀缺資源,退市、特別是主動退市難以實現。也正因為上市公司的殼值錢,那些連續3年虧損面臨退市風險的垃圾股通過重組,可以達到摘星摘帽的目的(即去除*ST)。

  如此一來,很多股民去投機,炒短線。不少股民表示,現在是業績好有發展前景的股票沒人買,恰恰是靠炒作、包裝上市的公司股票追炒者多,少數股民從中有些收益,大部分股民卻都被緊緊套牢。

  “退市制度的實施對投機、炒短線將會起到遏制。”郭靂告訴記者,以往退市制度不嚴厲時,公司臨近退市時,大家都覺的退市不會來真的,對公司還有起死回生的預期,吸引投機偏好比較強的股民買入,因為公司一旦重組,就等於摘帽了,這樣的話價格肯定會有一個反彈,可以去投機炒反彈。

  這也使得本應優勝劣汰的退市制度幾乎形同虛設,大量績差股、垃圾股在股市大行其道,投機者惡意“炒小”、“炒差”的現象屢禁不止。

  “這次退市制度來真的話,那些炒小、炒差的股民將會受到波及”,郭靂説,所以,這次證監會在《退市意見》中提出來,證券交易所對強制退市公司股票設置“退市整理期”。為防止部分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散戶以投機為目的參與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明確要求證券交易所應當建立投資者適當性制度。

  “設立退市整理期和適當性制度,主要就是想把投資者引導趨於理性,因為明確這次退市就是真的退市了,如果你再去買進的話,是需要自身承擔風險和損失的。”郭靂提醒股民。

  退市制度與註冊制相互呼應

  對於這次證監會發佈《退市意見》的目的,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是與註冊制的出臺相互呼應的配套措施。財經評論員宋清輝就指出,完善退市制度,是推進註冊制改革的重要配套制度安排,是註冊制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

  郭靂也表示,我們對資本市場批評最多的是難進難出,上市申請的審核時間很長,標準高,很難獲得發行的審核許可。另一方面,實際退市又很難落實。

  “所以改革要從兩方面去做,一邊是正在討論的註冊制,以後把核準的體制,逐漸向註冊制過渡,與此同時,市場放開以後,怎麼去維護市場紀律,退市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做到有進有出,才能保障市場活力,好的公司才會佔主導,這是一個退市意見出臺的基本背景。”郭靂告訴記者。

  這次《退市意見》的亮點還在於,明確了公司主動退市的環節。但眾多業內人士並不看好國內有多少公司能做到主動退市。

  “退市、上市都比較自如進行,企業才會自己選擇,但現在公司上市發股仍然是審核制,一旦退市,再想上市就要等很多年才能重新申請上市,公司在做出主動退市的決定的時候,就有顧忌。”郭靂説,雖然從公司戰略角度來説,可能退市是個好的選擇,但想到再次重新上市會很困難,肯定不會做這個選擇,這也就是説為什麼殼資源會一直存在。

  “在成熟資本市場,退市本應該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它是證券市場成熟的一種標誌”。宋清輝此前撰文指出,在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是市場自主選擇結果,並不是公司好壞的評判標準。

  在他看來,強制退市或自主退市,都屬於常態化現象。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因經營不善、業績下滑退市的事時有發生。如果有企業能接盤,讓上市公司、接盤企業和投資者都能受益,也是監管部門樂見的。

  以美國為例,1995年至201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有3052家公司退市,納斯達克有7975家公司退市。其中,多數為主動退市,如2003年至200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年均退市率6%,約1/2是主動退市,納斯達克年均退市率8%,主動退市佔近2/3。

  “為什麼美國會做出主動退市?”郭靂分析,他們無非處於這樣的考慮,要麼就是公司的發展戰略調整了;要麼就是覺的公司股價被低估了,回購是有利可圖的;要麼就是以進為退,我再尋求更好的上市機會,等時機好的時候再上;或者到適合自己的場所去上,比如從美國下來到香港上,或者從香港下來到大陸來上。進和退能夠順暢了,市場才能回歸決定地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