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三板 > 要聞 > 正文

字號:  

新三板交易制度弊端漸現 券商或利用壟斷抬價謀利

  • 發佈時間:2015-07-09 10:36:08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自4月7日達到巔峰之後以來,新三板兩大指標性指數集體開始跳水,在暴跌之下,新三板現存壟斷性做市制度的缺陷正在被慢慢的放大。改革交易制度,加快做市商擴圍,正慢慢成為市場的共識。

  壟斷之憂

  機構券商認為,在選擇做市商制度時,競爭性做市商制度是國際主要資本市場的一致選擇,而我國的做市商制度仍然是壟斷性做市。

  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26日,新三板的做市企業數量超過了300家,但做市商僅為75家,這意味著每個做市股票的數量不到4家,與其所對標的納斯達克平均每只股票20家做市商相比遠遠不足。

  由於做市商資質的限製造成券商壟斷做市業務,而這種壟斷一方面造成券商跟不上掛牌企業爆炸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也讓做市商有機會利用壟斷地位進行謀利,從而侵害其他投資者的權益。

  券商指出,在壟斷的地位中,券商做市動機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獲利方式從原本的雙向報價價差變成了存量股權升值,因此做市商開始抬升股價。“這從新三板掛牌股票動輒上百倍的每日漲幅和90%以上的每日跌幅中就可見一斑。”

  混合交易制度大勢所趨

  所謂的混合交易制度,包括競爭性做市商制度和“報價驅動”+“指令驅動”制度兩大板塊,在交易成本、效率性、穩定性和透明度等方面均優於壟斷性做市商制。

  民生證券指出,國內新三板的“協議+做市”交易轉讓制度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場外市場交易制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異。國際成熟資本市場均已經摒棄了單一的交易制度,而轉向混合型交易制度。

  包括倫敦、紐約、東京、香港等場內市場以及納斯達克、台灣場外交易市場等均採用競爭做市+連續競價的混合交易制度。

  民生證券認為,從短期內新三板要形成競爭性做市商格局,長期內要全面走向混合交易制度。

  從短期來看,建議儘快擴大做市上範圍,既有利於及時引入市場流動性“活水”,形成競爭性做市格局。在做市商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每只掛牌股票的做市商數量將進一步增加,使得市場由壟斷性做市制度向競爭性做市制度逐漸過渡。

  長期來看,競價交易已經提上了記事日程,意味著新三板將邁向混合交易制度。“當前股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買盤稀缺,這是單一的指令驅動交易模式的“天然缺陷”,而做市商由於不斷進行雙邊報價已提供流動性,具有非常強的補充意義。”

新三板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雪 萊 特 5.58 10.06%
2 新天科技 11.84 10.04%
3 紫光股份 80.14 10.01%
4 麥達數字 13.43 9.99%
5 賽為智慧 18.52 9.98%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科斯伍德 8.35 -4.35%
2 中環裝備 14.12 -3.81%
3 長園集團 17.19 -3.54%
4 上海鋼聯 74.30 -3.19%
5 長春高新 178.38 -2.83%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