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4日訊(記者 張炳君) 以“創新成長·見證中國力量”為主題的2016中國新三板發展論壇(秋季峰會)于10月30日在北京召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國泰君安副總裁陰秀生等多名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新三板流動性低迷等問題並不影響市場向好發展,這些問題將隨著制度完善、市場成長等逐步得到解決。
用發展眼光看三板 流動性低是市場發展中正常現象
針對新三板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賀強表示,股價暴漲暴跌、交易量低等,都是新三板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隨著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強化資訊披露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陰秀生指出,部分舉措有利於改善新三板流動性:一是推出大宗交易方式,這是做市商獲取做市股票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改善新三板流動性。二是引入私募機構提供做市服務,將有助於活躍交易市場。
陰秀生坦言,破解新三板流動性問題,需要市場參與者懷著包容、積極的心態,券商要加強新三板的研究、輿論要多宣傳新三板的正能量。新三板市場需要長期的培育,從頂層設計、法規完善、監管政策制定等方面著手。只有基礎工作做好了,新三板才能規範發展起來,新三板才能真正實實在在為實體經濟服務。
九鼎投資總經理康青山則從另外的角度解讀了流動性問題,他認為,新三板流動性差跟A股市場相關,目前A股市場正在調整,去杠桿、去泡沫的情況下,投資到新三板上的資金有所減少。
康青山指出政策紅利釋放速度低於市場預期也是造成流動性不佳很重要的原因。伴隨著流動性的不佳,一些新三板的估值也在下降。但是康青山表示對於新三板中長期的展望,抱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
做市商制度改善市場流動性 但並不令人滿意
論壇上,中國網財經聯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共同發佈了《2016新三板市場發展報告》(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4年做市商系統正式上線,新三板的流動性迎來系統性的改善。做市商制度引入前,新三板僅能協議轉讓,市場交投蕭條,2013年8月25日至2014年8月24日的區間成交金額僅為46.22億元; 2015年全年新三板成交量278.91億股,成交額1910.62億元,分別是2014年22.82億股和130.36億元的12.23倍和14.66倍。做市商制度實施後市場流動性逐漸改善。
新三板整體流動性的改善更多來自於做市板塊的貢獻。截至2015年底,5126家掛牌企業中,有1115家參與做市轉讓,佔比為21.74%;做市轉讓成交量123.56億股,成交額1106.75億元,分別佔總量的44.30%和57.93%。
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是為了增加市場流動性,雖然目前的做市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可是由於投資者的委託並不能直接配對成交,而只有與做市商才能成交,這實質上形成了一種做市商對證券報價的壟斷局面,從而引發了交易監管難度大、市場透明度低以及市場操縱行為等諸多弊端。
《報告》指出,從2016年的數據來看,新三板流動性問題依然嚴重。2016年1月至9月,新三板新增掛牌企業近4000家,企業掛牌熱情仍然居高不下。但相應的成交金額並沒有相應增長,換手率呈現波動下降趨勢,流動性仍然是制約新三板發展的一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優質新三板掛牌企業(擬)申請IPO,與市場流動性堪憂、轉板政策不明不無關係。如果流動性長期低迷,將逐漸影響新三板的融資功能和定價功能,進而影響到新三板服務中小企業的戰略定位。
分層改善流動性有一個過程 掛牌企業要做好內核
《報告》提出,2015年11月24日,備受矚目的新三板分層預案正式公佈,市場成交量再度上揚,但上揚週期較短。表明分層最提升市場流動性有一定作用。業內人士認為,分層對流動性作用並不明顯。
天星資本創始人王駿指出,實際上分層現在已經展現改善流動的作用了,並不是特別明顯而已,這需要一個過程。他表示,新三板分層意義重大,分層是為了新三板市場的分類管理和改革。分層後,採用不同的交易制度,進一步地去通過交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進市場流動性的改善,進而提高融資。
作為一家掛牌企業,中海陽董事長趙萌表示産業政策的推動以及新三板政策的推動,會對於流動性有一定的觸動作用。但對企業來講,最關鍵的是目前情況下,一定要做好企業內核。趙萌認為,一個穩健蓬勃發展的企業形象,能夠有效地傳遞給投資人和資本市場,只有這樣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才能使金融機構增加對新三板市場的信心。趙萌認為,掛牌企業做到了以上要求,新三板流動性將會得到穩定、健康良性的改善,新三板流動速率也會有效地實現。
(責任編輯: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