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否認遭架空 易到用車啟動國內上市計劃
- 發佈時間:2016-03-04 07: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李航
近日,來自樂視的彭鋼、孫可空降易到用車分別擔任易到用車總裁、易到用車投融資副總裁,業界紛紛猜測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是否已被“架空”。3月1日,周航領導兩位新下屬親自向媒體釋疑,如過往一樣,整個溝通會就是周航的個人演説,當舞臺的燈光由暗變亮之時,周航的輪廓從模糊變得更清晰,嘴形變化也在加速。
他用“天翻地覆”來形容樂視以控股的方式投資易到用車三個月來的變化,完成近10億元的充值額,新增30多萬司機,訂單增速越發加快,直至目前突破了每日50萬單,訂單數量相比去年樂視入股前已經翻了4倍多倍。
周航告訴記者,易到用車將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升級,並推出生態專車,徹底顛覆人們對於專車的現有認知,並宣佈易到用車將準備啟動國內上市計劃,要做中國共用經濟第一股。
記者了解到,生態專車項目正是由剛加盟的彭鋼主導。“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儘快推出生態專車,全力幫助易到實現更高的目標。需要説明的是,周航仍然對易到用車擁有決策權,”據彭鋼透露,生態專車的正式推出和落地會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與此同時,原樂視控股高級投資總監孫可擔任易到用車投資副總裁,正是為了幫助易到用車順利上市。
樂視入股易到100天的變化
去年10月份樂視投資控股易到用車,緊接著在11月底易到用車啟動了“充多少贈多少”的活動,使訂單量開始一路強力反彈。幾個月來,通過運營和市場手段的雙管齊下,易到用車已經一掃去年上半年的頹勢。“隨著現在日訂單突破50萬單,行業格局已經非常充分的改寫了,”周航表示。
根據根據易觀智庫發佈的《中國專車市場趨勢預測報告》,去年第一季度,易到用車以8.4%專車服務訂單量位列第三位,隨著神州專車上線後期大金額推廣活動,到2015年第二季度,易到用車被神州專車超過退居第四,且易到用車在專車市場活躍用戶覆蓋率從第一季度的17.5%降至2.7%。目前專車市場已經形成了滴滴一號專車以87.2%的使用率穩居第一,Uber後起直追,神州專車、易到用車等憑藉各自優勢佔據部分細分市場的穩定格局。
去年10月19日,周航在發給員工的內部郵件宣佈完成D輪融資,樂視汽車戰略投資易到用車,獲得70%的股權。“易到用車和樂視在合作的這100天中發生了一些變化,”周航告訴記者,行業燒錢大戰在繼續,倒逼雙方想做進一步的商業模式創新。
樂視控股CEO賈躍亭此前曾表示“易到用車要做生態專車”,到底何為生態專車呢?周航表示,易到生態專車提出的口號是“極致産品、生態體驗、顛覆價格”,即將推出的生態專車將會是專車和樂視硬體産品、內容産品以及其他各個子生態完美融合、充分化反,會創造出全新的用戶體驗和價值。目前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創新方案和研究成果,相應的技術開發也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上半年推出易到生態專車
實際上,易到生態專車口號與樂視一貫的産品理念“奢侈科技、完整生態、顛覆價格”非常相似。周航表示,以往易到用車是小而美或者比較小資的企業文化,而這樣的企業文化已經難以適應現在的市場競爭,樂視向來是以瘋狂大膽激進的風格著稱,這正是易到用車所欠缺的。
“彭鋼和孫可是我多次向賈躍亭要來的,樂視以前那些大型活動幕後操盤者都是彭鋼。”周航表示,需要把易到用車原有的氣質與樂視氣質融合在一起,這樣使得易到用車團隊變成一支更有戰鬥力的團隊。
在2月28日樂視年會上,賈躍亭曾宣佈,2016年易到用車的目標是生態專車模式初步形成,每日訂單數達到100萬,增加運營車輛100萬輛,突破100萬名司機,力爭年內超越Uber中國。“100萬絕對不是我們的最高目標,”周航表示,現在我們的日訂單突破50萬單,平均客單價應該是Uber的4倍以上,“我們對友商的超越,首先一定會體現在GMV上,即營業額上。這是我們定得很重要的一個目標。”
彭鋼表示,易到生態專車的正式推出和落地會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幫助易到用車在刺刀見紅的專車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實現更高速的增長。
“生態專車就是我們今年的戰略目標,”周航表示,樂視有另外一支隊伍做“零派樂享”,今年一定會在電動汽車分時租賃上有所作為,我們會在今年一個合適的時期把這個業務合併,在易到這樣一個大入口、大平臺條件下,為用戶提供一個更全面的汽車共用服務。
易到選擇國內上市
隨著易到用車業務重新走上正軌,周航開始考慮企業上市的事。“易到用車將通過拆除VIE結構,準備啟動國內上市計劃,力爭成為中國共用經濟第一股。易到用車現在的股權結構是最清晰的,僅包括控股股東樂視、攜程和創始團隊三部分,只要拆除了VIE結構,就可以在國內上市,”周航表示,選擇在國內上市,一是因為國內資本市場更懂易到用車的商業模式,二是監管機構非常歡迎像易到用車這樣新的概念上市,特別符合現在“網際網路+”方向。
原樂視控股高級投資總監孫可加盟易到用車正是為了加速公司上市步伐。孫可向記者表示,以前網際網路企業大部分出國去上市不是簡單的因為資本市場的好與不好的原因,而是國內上市有一些條件上的限制,“現在中國政府鼓勵萬眾創新,也對諸多的限制進行了放開,所以我相信很多有情懷的企業還是願意為國內上市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