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頻繁收購而屢獲資本市場關注的新華醫療,正在遭受被收購資産業績承諾不達標的困擾。
新華醫療近期發佈的《關於收到部分業績承諾補償款的公告》顯示,新華醫療于2014年收購的成都英德生物醫藥裝備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成都英德”)業績,2015年未達到承諾額度。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英德2014年的業績就未達到承諾目標。此外,新華醫療此前收購的上海遠躍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躍藥機”)2015年度業績承諾也沒能達標,僅實現當年業績承諾金額的87.52%。換言之,在兩年內,新華醫療所購標的的業績承諾三度落空。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2011年,新華醫療確定三大戰略:以技術創新為主的創新戰略、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為主的品牌戰略、以內涵式發展和收購兼併並舉的擴張戰略。此後,新華醫療走上擴張之路,長春博訊、威士達、遠躍藥機、成都英德都被收入其囊中。新華醫療董事長趙毅新在曾對媒體表示:“新華醫療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正是得益於高效推進了資本運營。我們堅持一手抓實體經營、一手抓資本運營;一手抓規模擴張、一手抓規範管理。”
實際上,在新華醫療大舉收購中,最直接的效果便是業績的增長。財務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華醫療的大舉並購使得公司業績逐年增長。2011年至2014年,新華醫療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7.72%、52.26%、41.86%、40.9%。
然而,這種增長卻並沒能持續到2015年。財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首次出現下滑,下滑幅度為13.97%;即便到了今年,新華醫療的業績狀況也不樂觀。今年一季報顯示,新華醫療凈利同比下滑46.38%。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華醫療正被收購後的整合問題所困擾,“收購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整而不合’,整合是慢功夫,不僅需要良好的管理團隊,還要企業文化的融入,這都需要時間。新華醫療應該協調好收購與整合的關係,放慢收購步伐”。
對於諸多疑問,6月7日,中國經濟網記者曾致電新華醫療證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幾年裏,公司收購的長春博訊、威士達,業績都是超標完成。成都英德業績未達標主要是受國家GMP政策影響較大。今年成都英德的業績會有所好轉。
爭議不斷 新華醫療高溢價拿下成都英德
新華醫療收購成都英德,這場收購需追溯到兩年前。在當時的輿論中,這是一場充滿爭議的收購。
2014年4月19日,新華醫療發佈公告稱:公司將以發行股份和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英德生物85%股權,作價約3.7億元。同時配套募資不超過1.23億元,用於支付上述收購的現金對價。
此次收購的評估增值率為263%。賣方承諾,英德生物在2014年至2017年對應的扣非後凈利潤不低於3800萬元、4280萬元、4580萬元和4680萬元。
對於這起溢價不菲的收購,新華醫療的股價並沒有一飛沖天,相反其股價遭遇了滑鐵盧。2014年4月21日,新華醫療復牌,股價跌停,其後幾個交易日公司股價接連下跌。
在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之所以用腳投票,就是因為不看好新華醫療的高溢價並購行為。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至2013年,英德生物銷售收入分別為0.61億元、1.97億元、3.19億元,2012年和2013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25.59%與61.53%。
據《華夏時報》報道,長江證券析師張月鳳認為“這種高速增長已經不可能持續,而且英德生物對未來的預測也是如此。”根據英德生物預計,2014年至2018年,其收入增長率分別達到1.72%、2.70%、7.69%、5.25%和2.94%,將處於低速發展態勢。
上述報道指出,2011年1月17日,衛生部發佈了《藥品生産品質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根據規範,自新版藥品GMP實施之日起,新建藥品生産企業、藥品生産企業新建(改、擴建)車間應符合新版藥品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産企業將有不超過5年的過渡期,並依據産品風險程度,按類別分階段達到新版藥品GMP的要求,其中血液、疫苗等無菌製劑要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GMP認證。這直接造成部分血液製品生産企業和人用疫苗生産企業考慮到新版GMP認證時間緊迫,設備、工程改造工作量大,提前同英德生物簽署了相關的設備和工程服務合同,從而導致2012年英德生物業績的大爆發,也提前透支了公司未來的盈利增長。沒有了新版GPM的“東風”,英德公司高速增長的神話也將不復存在。
事到如今,成都英德已經在2014年、2015年的業績承諾上不“及格”。除了成都英德外,新華醫療此前收購的上海遠躍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躍藥機”)2015年度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4697.5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4375.80萬元,當年業績承諾金額為5000.00萬元,實現數低於承諾數人民幣624.20萬元,實現當年業績承諾金額的比例為87.52%。
新華醫療密集擴張背後:收購增厚業績
新華醫療的收購擴張之路是從2011年開始的,那一年新華醫療確定了三大戰略:以技術創新為主的創新戰略、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為主的品牌戰略、以內涵式發展和收購兼併並舉的擴張戰略。
緊接著,2012年7月20日,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收購49名自然人合計持有的長春博迅75%股權。
在長春博訊的收購工作完成後不久,新華醫療再次發力拿下一家藥企。2013年2月20日,新華醫療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華佗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與何鞠誠、梁景新簽署《股份出售及購買協議》。根據該協議,華佗國際以人民幣3.843億元的價格受讓何鞠誠及梁景新持有的香港威士達醫療有限公司各30%股份。
收購長春博訊、威士達後,新華醫療在體外診斷佈局上逐漸完善。此後,新華醫療又將收購目標轉向制藥設備領域。
2013年12月3日晚發佈公告稱,新華醫療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3.53億元的價格購買遠躍藥機90%股權。
2014年4月19日,新華醫療再次宣佈收購事宜: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成都英德生物醫藥裝備技術有限公司85%股權。
實際上,在新華醫療大舉收購中,最直接的效果便是業績的增長。財務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華醫療的大舉並購使得公司業績逐年增長。2011年至2014年,新華醫療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7.72%、52.26%、41.86%、40.9%。
然而,在公司營收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危機也慢慢逼近。2011年至2015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産收益率分別為13.17%、12.43%、12.02%、11.42%、6.67%。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一位私募人士認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産收益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雖然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在迅速擴大,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卻在下滑。
實際上,新華醫療業績的高增長卻並沒能持續到2015年。財報顯示,2015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首次出現下滑,下滑幅度為13.97%;即便到了今年,新華醫療的業績也尚未看到扭轉乾坤的跡象。2016年一季報顯示,新華醫療凈利同比下滑46.38%。
北京鼎臣醫藥諮詢負責人史立臣則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近年來,新華醫療收購步伐很快,這可能導致其對收購企業‘消化不良’。收購容易整合難,整合要面對的問題太多了,涉及內部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新華醫療應該放慢擴張步伐。”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2日訊(記者臧允浩)日前,以頻繁收購而屢獲資本市場關注的新華醫療,正在遭受被收購資産業績承諾不達標的困擾。
新華醫療近期發佈的《關於收到部分業績承諾補償款的公告》顯示,新華醫療于2014年收購的成都英德生物醫藥裝備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成都英德”)業績,2015年未達到承諾額度。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英德2014年的業績就未達到承諾目標。此外,新華醫療此前收購的上海遠躍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躍藥機”)2015年度業績承諾也沒能達標,僅實現當年業績承諾金額的87.52%。換言之,在兩年內,新華醫療所購標的的業績承諾三度落空。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2011年,新華醫療確定三大戰略:以技術創新為主的創新戰略、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為主的品牌戰略、以內涵式發展和收購兼併並舉的擴張戰略。此後,新華醫療走上擴張之路,長春博訊、威士達、遠躍藥機、成都英德都被收入其囊中。新華醫療董事長趙毅新在曾對媒體表示:“新華醫療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正是得益於高效推進了資本運營。我們堅持一手抓實體經營、一手抓資本運營;一手抓規模擴張、一手抓規範管理。”
實際上,在新華醫療大舉收購中,最直接的效果便是業績的增長。財務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華醫療的大舉並購使得公司業績逐年增長。2011年至2014年,新華醫療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7.72%、52.26%、41.86%、40.9%。
然而,這種增長卻並沒能持續到2015年。財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首次出現下滑,下滑幅度為13.97%;即便到了今年,新華醫療的業績狀況也不樂觀。今年一季報顯示,新華醫療凈利同比下滑46.38%。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華醫療正被收購後的整合問題所困擾,“收購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整而不合’,整合是慢功夫,不僅需要良好的管理團隊,還要企業文化的融入,這都需要時間。新華醫療應該協調好收購與整合的關係,放慢收購步伐”。
對於諸多疑問,6月7日,中國經濟網記者曾致電新華醫療證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幾年裏,公司收購的長春博訊、威士達,業績都是超標完成。成都英德業績未達標主要是受國家GMP政策影響較大。今年成都英德的業績會有所好轉。
爭議不斷 新華醫療高溢價拿下成都英德
新華醫療收購成都英德,這場收購需追溯到兩年前。在當時的輿論中,這是一場充滿爭議的收購。
2014年4月19日,新華醫療發佈公告稱:公司將以發行股份和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英德生物85%股權,作價約3.7億元。同時配套募資不超過1.23億元,用於支付上述收購的現金對價。
此次收購的評估增值率為263%。賣方承諾,英德生物在2014年至2017年對應的扣非後凈利潤不低於3800萬元、4280萬元、4580萬元和4680萬元。
對於這起溢價不菲的收購,新華醫療的股價並沒有一飛沖天,相反其股價遭遇了滑鐵盧。2014年4月21日,新華醫療復牌,股價跌停,其後幾個交易日公司股價接連下跌。
在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之所以用腳投票,就是因為不看好新華醫療的高溢價並購行為。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至2013年,英德生物銷售收入分別為0.61億元、1.97億元、3.19億元,2012年和2013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25.59%與61.53%。
據《華夏時報》報道,長江證券析師張月鳳認為“這種高速增長已經不可能持續,而且英德生物對未來的預測也是如此。”根據英德生物預計,2014年至2018年,其收入增長率分別達到1.72%、2.70%、7.69%、5.25%和2.94%,將處於低速發展態勢。
上述報道指出,2011年1月17日,衛生部發佈了《藥品生産品質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根據規範,自新版藥品GMP實施之日起,新建藥品生産企業、藥品生産企業新建(改、擴建)車間應符合新版藥品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産企業將有不超過5年的過渡期,並依據産品風險程度,按類別分階段達到新版藥品GMP的要求,其中血液、疫苗等無菌製劑要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GMP認證。這直接造成部分血液製品生産企業和人用疫苗生産企業考慮到新版GMP認證時間緊迫,設備、工程改造工作量大,提前同英德生物簽署了相關的設備和工程服務合同,從而導致2012年英德生物業績的大爆發,也提前透支了公司未來的盈利增長。沒有了新版GPM的“東風”,英德公司高速增長的神話也將不復存在。
事到如今,成都英德已經在2014年、2015年的業績承諾上不“及格”。除了成都英德外,新華醫療此前收購的上海遠躍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躍藥機”)2015年度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4697.5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4375.80萬元,當年業績承諾金額為5000.00萬元,實現數低於承諾數人民幣624.20萬元,實現當年業績承諾金額的比例為87.52%。
新華醫療密集擴張背後:收購增厚業績
新華醫療的收購擴張之路是從2011年開始的,那一年新華醫療確定了三大戰略:以技術創新為主的創新戰略、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為主的品牌戰略、以內涵式發展和收購兼併並舉的擴張戰略。
緊接著,2012年7月20日,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收購49名自然人合計持有的長春博迅75%股權。
在長春博訊的收購工作完成後不久,新華醫療再次發力拿下一家藥企。2013年2月20日,新華醫療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華佗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與何鞠誠、梁景新簽署《股份出售及購買協議》。根據該協議,華佗國際以人民幣3.843億元的價格受讓何鞠誠及梁景新持有的香港威士達醫療有限公司各30%股份。
收購長春博訊、威士達後,新華醫療在體外診斷佈局上逐漸完善。此後,新華醫療又將收購目標轉向制藥設備領域。
2013年12月3日晚發佈公告稱,新華醫療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3.53億元的價格購買遠躍藥機90%股權。
2014年4月19日,新華醫療再次宣佈收購事宜: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成都英德生物醫藥裝備技術有限公司85%股權。
實際上,在新華醫療大舉收購中,最直接的效果便是業績的增長。財務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華醫療的大舉並購使得公司業績逐年增長。2011年至2014年,新華醫療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7.72%、52.26%、41.86%、40.9%。
然而,在公司營收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危機也慢慢逼近。2011年至2015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産收益率分別為13.17%、12.43%、12.02%、11.42%、6.67%。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一位私募人士認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産收益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雖然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在迅速擴大,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卻在下滑。
實際上,新華醫療業績的高增長卻並沒能持續到2015年。財報顯示,2015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首次出現下滑,下滑幅度為13.97%;即便到了今年,新華醫療的業績也尚未看到扭轉乾坤的跡象。2016年一季報顯示,新華醫療凈利同比下滑46.38%。
北京鼎臣醫藥諮詢負責人史立臣則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近年來,新華醫療收購步伐很快,這可能導致其對收購企業‘消化不良’。收購容易整合難,整合要面對的問題太多了,涉及內部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新華醫療應該放慢擴張步伐。”
(責任編輯:閻明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