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紀錄片裏中核鈦白治"僵"記:參與企業家曾雙目噴血

  • 發佈時間:2016-01-28 09:21:29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隨著A股昨日走出“V型”反彈,中核鈦白(002145.SZ)也大漲了7.27%,最終收報于13.57元。可能不少股民都買過這只甘肅省第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票,但應該很少有人知道中核鈦白曾幾近退市、之後又艱難轉型的曲折故事。

  2016年將是國企重組與清退産能年,對於當前面臨轉型的企業來説,中核鈦白破産重整的故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這個故事去年已被拍成了國內首部企業改革案例紀錄片:《絕境求生》。

  “我退休的時候就想以視頻口述的方式記錄企業改革的案例。記錄當下就是記錄歷史,今天我們在看的一戰、二戰紀錄片都是70年前、一百年前的人留下的素材,因為當時的人有這個意識。中國的企業改革是怎麼過來的?微觀的改革累積起來決定整個國家的變化,應該把這些記錄下來,既是留給後來人看的,也是為當下的企業改革提供借鑒。”紀錄片總策劃、國企改革親歷者、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今年經濟的五大任務: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在去産能的攻堅戰中,‘僵屍企業’首當其衝,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它們會是資産重組還是産權轉讓、關閉破産,每一種選擇都很難,但這一切在《絕境求生》中都能看到,並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看過《絕境求生》的東北一家國企的李總告訴本報記者。

  老字號國企的困境

  據不完全統計,在不同場合看過《絕境求生》試播的觀眾達數千人,包括專家、企業經營者、學生。

  “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在改革過程中,《絕境求生》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中核鈦白曾有過的輝煌、迷茫、跌宕起伏,我們同樣也有過。”李總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絕境求生》的故事從一位白髮老者推開中核鈦白的大門開始,隨著“咯吱”一聲,塵封的歷史瞬間在四野茫茫的風塵中打開,一輛大卡車載著新中國第一代核工業生産科研人才駛向荒涼的河西走廊西部……

  上世紀80年代,中核四〇四進行“軍轉民”結構調整,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成了我國第一座萬噸級鈦白粉廠——中核四〇四總公司鈦白粉分廠。該項目屬精細化工行業,是填補國家空白、替代進口的新建項目。1993年,鈦白粉項目建成投産。

  1999年,國家實施“債轉股”政策,中核四〇四總公司鈦白粉分廠成為第一批債轉股企業,並完成了公司制改造。2001年2月23日,由中核四〇四總公司、中國信達資産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等五家法人股東共同發起成立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8月3日,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甘肅省第一家中小企業板上市企業。

  但由於經營管理問題,産量達不到設計産能,中核鈦白一度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因連續虧損面臨退市。曾經讓人羨慕的中核鈦白員工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自己在哪工作,甚至有員工的子女在學校遭到歧視與嘲笑。

  “看到這部分時很難受。我們雖然不是上市公司,再難也不至於退市與破産,但老字號一路走過來也不容易。1993年,經批准,在原先賓館基礎上改制組建了股份公司,其中職工股佔20%。但國內老字號70%勉強維持現狀,20%面臨長期虧損,只有10%能夠盈利。在大環境下,我們生存也難,産品本身品質沒問題,但業務模式單一,企業包袱也很重。”李總説。

  記者近期採訪的另一家國企,是西部化肥肥料行業內的老大,但目前也面臨著巨大壓力。“我們的産品現在市價是每噸2600多元,單是稅收就近千元,沒辦法,誰讓我們是老大哥呢?很多社會責任你得扛著。整個行業産能過剩,今年國際國內競爭又更為激烈,如果國際對手打價格戰,我們該如何面對?我現在是沒有休息日的,都在思考這些問題。”50歲就已有白髮的該國企老總表示。

  破産清算不是唯一選擇

  有困惑的並不限于上述兩位老總,對於看過紀錄片的人士來説,《絕境求生》就像是一面鏡子,尤其是“僵屍企業”應該好好看看。

  簡單來説,“僵屍企業”就是名存實亡的企業。這些企業由於種種原因不能産生經濟效益,但還存在企業形式,依賴放貸者或者政府的支援而生存,被網友稱為“扯後腿企業”。

  雖然究竟有多少家“僵屍企業”不好説,但相關部門曾統計過“殼企業”的數量,基本可以反映“僵屍企業”的大致情況。不過,這一數據至今未公開。

  曾有公開報道稱,某省目前仍保留的國有“殼企業”達830戶。它們一無有效資産、二無生産經營活動、三無償債能力,只留下人員和債務包袱,這些企業涉及職工16.5萬人,而其拖欠各類債務的具體數額,更無從統計;另一大省則初步確定了448家“僵屍企業”。

  2012年以來,滬深兩市有266家上市公司扣除非正常損益後連續三年虧損,完全依賴政府補助或出售資産粉飾報表,佔上市公司總數的10%左右。

  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這266家公司可以選擇資産重組或轉讓産權,而選擇關閉破産可能是最簡單的做法。對於當時艱難的“中核鈦白”而言,同樣如此。

  “現在很多人對企業破産的理解更多還停留在2007年前的《破産法》的概念,最為簡單的理解是破産就等於進了‘太平間’,誰都可以消停,財務專家也可以拿筆服務費了事。”在國外為企業做金融服務的某集團合夥人路光明告訴本報記者。

  但財務專家許美徵第一次進入中核鈦白後感觸頗多,“中核鈦白的員工多為核一代的後代,如果破産,這些職工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絕境求生》中,剛毅的許美徵淚水滾落。

  “我們2007年頒布了一個新的《企業破産法》,這個《企業破産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美國聯邦《破産法》引入了重整概念,這是國際慣例。也就是進入破産程式後有兩條道,或者破産清算,或者破産重整。如果企業沒有價值就破産清算,企業有價值就可以破産重整。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花旗銀行和通用汽車公司都經過破産重整,現在它們不是好好的嗎?”周放生表示。

  紀錄片裏的許美徵就像是中醫,為中核鈦白“診脈”後,認為只是“重感冒”,可以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進行重整。

  2012年7月27日,中核鈦白第二次債權人會議和出資人組會議召開。周放生當時也在現場,他見證了債權人如何表決通過了中核鈦白的重整計劃。

  兩家民企先後重整中核鈦白失敗,民營企業家李建鋒最終成功入主。但擺在李建鋒面前的是破敗的工廠、冷漠的工人,更換老舊設備時還引發職工不滿、政府調查。對一些職工來説,回到一個“金飯碗”的體制或許更為現實;而政府的一點點不信任也會讓李建鋒對未來動搖信心。

  最為艱難的是,如何説服大股東讓步、讓能夠得到一定償付的債權人同意重組、讓職工配合、讓股價平穩、讓政府放心……所有壓力曾讓這位民營企業家雙目噴血,晚送醫院20分鐘就可能沒命了。

  最終,中核鈦白重整計劃得以執行,礦區工行和礦區建行兩家銀行共獲得70%的清償款,近1200名職工不但重新就業,而且領取了平均每人10萬元的身份置換補償金。債權額在600萬元以下的160家小額債權人清償比例達到70%,近1200名職工就業實現了職工隊伍穩定、工作條件改善,中核鈦白徹底擺脫了退市、破産命運。

  “僵屍企業”的兩種心態

  紀錄片《絕境求生》為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提供了一個真實、可借鑒、可操作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案例。“最終能夠有這樣的結果是最好的,因為沒有輸家。”周放生認為。

  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僵屍企業”的處置問題;不僅提出了處置僵屍企業的路徑與目標,而且明確了處置“僵屍企業”的基本原則:重組救活為主、破産退出為輔。

  更有消息指出,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與國務院國資委正在就“僵屍企業”處置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和討論制定相關政策舉措,預計將會儘快出臺政策文件,建立健全處置機制,併為順利推進“僵屍企業”處置設立專項基金。

  “無論政策如何推進,‘僵屍企業’本身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並不高,‘拖延症’是要命的。”路光明表示。

  路光明所接觸的“僵屍企業”存在兩種心態:一是“靠著”,這些企業要麼由基層政府管理,每年撥付一筆財政資金給職工發放救助款,補齊社保費用,要麼是大型國企的二三級企業,有利潤時吃利潤,無利潤時吃資産;二是“耗著”,一些産能過剩的企業在陷入困境時,都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抱有希望,盼望競爭對手們在寒冬的煎熬中逐一死去。

  這樣的心態使得針對“僵屍企業”實施的並購重組很難推進。目前我國處置“僵屍企業”的主要措施有並購重組、託管經營、扶持發展、破産退出四種,而並購重組主要是“破産重整”,是一次性整體解決“僵屍企業”問題的重要方式。不過,採取並購重組來解決“僵屍企業”問題的前提是,企業現有資産和資源仍具有一定價值,而且對並購主體來説存在進行資源與資産整合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的空間。

  無法持續經營的企業採取退出市場,只要按照四種方式解決就好,關鍵是具有並購重組條件的企業的積極性不高。

  “中核鈦白能夠有這樣的結局,是大股東、進駐民營企業、財務專家、地方政府、債權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取與舍之間找到各自的平衡。一個偏僻的西部企業都能這樣,資源等各方面比當初中核鈦白都要強的企業難道就不能找到這種平衡嗎?”李總表示。

中核鈦白(002145)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