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海特高新聯手5企業設通航公司 拓展航空産業鏈

  • 發佈時間:2015-10-12 07: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丁舟洋 實習生 侯培洋  責任編輯:楊菲

  國內飛機維修龍頭企業海特高新(002023,SZ)將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了。

  據海特高新10月10日的公告,該公司將聯合5家企業,共同投資設立大洋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洋通用)。其中海特高新出資1.24億元,佔總股本31%,是所有出資方中佔股最多的大股東。而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昌飛)將佔股19%。

  “雖然大洋通用涉及的股東較多,但主導權在於海特高新和昌飛。”海特高新董秘居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公司將主要圍繞直升機機型開展通航業務,經營範圍包括公務飛行、交通巡視、航空攝影等。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認為,昌飛是直升飛機製造商,海特高新是直升機維修商,兩家公司聯手開展航空運營,存在先天的優勢和不足。“在技術和設施設備方面好一些,市場開拓、對航空公司盈利點的挖掘能力會弱一些。”

  海特高新、昌飛佔主導

  今年以來,海特高新頻頻涉足航空維修服務主業以外的航空産業鏈其他環節。

  根據海特高新的公告,該公司將通過兩家全資子公司“海特亞美”和“昆明飛安”,以自有資金1.24億元參股設立大洋通用。大洋通用註冊資本為4億元,註冊地江西,主要從事通用航空服務。海特高新完成該對外投資事項後,將持有大洋通用31%的股權。

  而與海特高新共同出資成立大洋通用的合作方也頗為來頭。包括江西凱文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軍工思波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中亞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及隸屬於巨型國企中航工業集團的昌飛,分別佔大洋通用股權的17%、13%、9%、11%、19%。

  海特高新表示,通過參股設立大洋通用,該公司將深入佈局通用航空産業,符合該公司“同心多元”的發展戰略規劃。即在航空維修、航空培訓、航空新技術研發和製造等領域形成行業領先優勢,同時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拓展該公司的航空産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大洋通用涉及的股東多、背景多元化,海特高新將如何協調或將産生的公司管理理念差異?居平告訴記者,這確實需要股東之間的磨合,而主要的磨合方就在於海特高新和昌飛兩家公司。“新公司的管理和決策由我們和昌飛主導,其他股東主要是起投資和資源整合的作用。”

  之所以選在江西,並與昌飛合作,居平表示,是由於昌飛在直升機製造業務方面優勢明顯,並且在當地有深厚的資源積累,江西省對發展通用航空的政策環境也較好。大洋通用未來也將主要圍繞直升飛機機型開展業務。

  國內通航業務盈利尚難

  以航空維修起家的海特高新,顯然不滿足於僅僅做“飛機保養”。除了主營航空維修,海特高新的業務已拓展到了航空培訓、高端晶片製造、航空金融服務等領域。

  資本市場也對這家公司頗有關注。今年9月,8家機構參與認購海特高新16億元的定增計劃。其中包括投資大佬劉益謙旗下的國華人壽,斥資2億元認購海特高新1000.5萬股,共計持有1.32%海特高新股份,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

  事實上,在我國,與公眾廣為熟悉的公共運輸航空相比,為商務飛行、飛行觀光、交通巡邏等細分業務服務的通用航空遲遲沒有“起飛”,通用航空公司普遍虧損的難題也尚未破解。李曉津認為,低空空域尚未開放,是制約我國通航事業的最大瓶頸。而這項改革何時能推進也未知,況且航空公司投入高、回報期長,通航企業若大舉投資佈局恐有風險。

  對此,海特高新董事長李飚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低空開放後最重要的市場機會不只是買賣飛機,而是推出一系列服務。“對於低空開放,我們很早就已開始佈局,並且可以説我們已站在行業前列。”

  雖然通用航空公司在全國的盈利情況不甚理想,但居平亦在昨日(10月11日)對記者稱,海特高新將根據通航市場的開放過程來推進業務。“通航的市場需求巨大,只是大家還沒感受到。我們不能等市場已經很大了再來做。”

海特高新(002023)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