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企業急求買殼 A股市場殼價格水漲船高
- 發佈時間:2015-10-12 07:34:04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楊菲
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借殼上市事件逐漸增多,今年呈爆發之勢。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初至10月10日,A股上市公司發生借殼事件共55件,其中披露金額事件共48件。這個數字直追去年全年發生的借殼上市71件。
三類企業是借殼主力
借殼上市的火爆或與註冊制預期推遲有關。財富證券高級經濟師、策略分析師龔濱告訴記者,《證券法》修改二審延遲,意味著原定最快今年推出的註冊制亦將延遲。“何時推出註冊制還是個問號,市場中的上市公司殼資源又一次凸顯投資機會。”他説。
同時,首次公開發行(IPO)的暫緩也讓殼資源價值再度為市場關注。證監會今年7月3日公示的排隊資訊顯示,不包括28家已拿到發行批文但暫緩發行的公司,當前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共計607家。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IPO大門緊閉,那些想上市而不能上市的企業只能借殼,繼續玩垃圾股炒殼重組的遊戲。
曾參與《證券法》修訂的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對記者表示,在目前IPO暫緩的情況下,借殼上市企業主要有3種:一是已經做好上市準備,前期為了IPO花費大量成本的公司;二是公司規模較大,資金缺口較大,而項目急需資金的公司;第三種是前期在海外退市,已完成私有化的中國概念股公司。
近日欲借殼回歸A股的巨人網路,就是一家已在國外退市的中概股。10月9日,停牌近1年的世紀遊輪發佈公告稱,公司重新選定了重組交易標的,與上海巨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史玉柱簽訂《重大資産重組意向框架協議》,擬向巨人網路全體股東非公開發行股份,購買巨人網路100%股權並配套募集資金。巨人網路“二次上市”之路正式開啟,如果借殼順利的話,其有望成為首家回歸A股的遊戲類中概股。
“雙頭董事會”血拼
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現綠地控股)、商業大王黃茂如借殼成商集團……今年A股市場的借殼浪潮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了解到,要實現借殼上市通常有3種途徑。一是通過現金收購,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借殼後便能很快進入角色;二是完全通過資産置換或股權置換,實現殼的清理和重組合併,容易使殼公司資産、品質和業績迅速發生變化;第三種則是前兩種方式的結合使用。
實際上,大部分借殼上市都是採用以上這些方式。近期宣佈以457億元借殼七喜控股的分眾傳媒,即是擬通過重大資産置換、發行股份以及現金支付購買資産及配套募集資金,實現借殼上市。
就在借殼火爆之時,借殼重組的大戲也已由“線上”的豪擲千金蔓延至“線下”暗地爭奪。九龍山、東方銀星、西藏藥業等,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公司股東圍繞控制權的爭奪戰,而控制權的背後,爭的還是“殼公司”。
以東方銀星為例,今年8月27日,豫商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發起召開東方銀星股東大會,改選公司董事會。而就在前一天,在另一股東方:東鑫公司主導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已選舉出新一屆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雙方持股比例皆為29.99%,形成雙頭董事會格局。此前,為了爭奪公司控制權,兩大股東還公開互斥對方的違法違規行為。
根據東方銀星半年報,其上半年虧損超百萬。顯然,各方控制權之爭是奔著殼資源而來。同樣陷入雙頭董事會風波的九龍山,今年上半年虧損3018萬元。最近訴訟纏身的*ST新梅,也有陷入雙頭董事會的風險,上半年營收不理想,虧損1588.99萬元,同比下降59.93%。然而,糟糕的業績並不妨礙股東們為了殼資源殺紅雙眼。
一位不願署名的仲介機構人士告訴記者,通過現金收購、資産置換或股權置換實現借殼上市,往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精力。通過不斷買入股票等簡單粗暴的舉牌控股方式實現借殼,速度更快,花費的資金也更少。於是,那些市值規模偏小、股權結構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小以及經營業績差的殼公司,就成了爭奪控制權股東們青睞的資源。
賣殼價格飆升
一邊是為了搶殼源明爭暗鬥,另一邊則是主動賣殼套利。證券時報記者發現,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至少21家公司披露了賣殼公告。
“以前賣殼的公司很少主動披露賣殼資訊的,這樣做畢竟會有些掉價。而主動這樣做的,往往是某些經營困難,或者有其他難言之隱的公司。”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今年賣殼走俏,或許也與一度水漲船高的行情有關。
對於大股東而言,賣殼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不僅所持有股權價值會暴漲,還能額外收入數億元的賣殼費用。上述投行人士稱,A股上市公司的殼價格昂貴且持續走高,以往賣方提出的殼費並不驚人,但如今已經上升至數億元。“去年有的公司借殼費已升至4個億,今年的殼費有增無減。”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金元證券投行部總經理管小銘告訴記者,殼資源的價格主要受市場和政策影響而變化。比如,今年上半年預期要推進註冊制,殼就變得不太值錢。現在IPO暫緩,殼的價格又開始飆升。“殼價主要還是跟著政策走的,未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戰略新興板推出,殼的價值和價格也將出現變數。”他表示。
將估值套利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當屬分眾傳媒。近日,曾被稱為“中國傳媒第一股”的分眾傳媒宣佈借殼宏達新材。令人咋舌的是,改頭換面的分眾傳媒作價高達457億元。根據宏達新材的重組方案,分眾傳媒100%股權的評估值為496.32億元,減去基準日後應對外支付的股份轉讓款及分紅款39.14億元後,其價值為457.18億元。經各方協商,分眾傳媒100%股權作價457億元。這意味著,分眾傳媒刷新了A股借殼案的估值記錄。
與主機板市場的熱力十足相比,新三板市場則冷靜得多。“目前新三板的殼費在1000萬到2500萬元左右。”一位熟悉新三板業務的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對此,管小銘表示,新三板的掛牌模式是註冊制的雛形,其殼並不值錢。“新三板的殼能賣到1000萬都不一定,目前市場行情不太好,流動性有待改進。”他説。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殼資源仍然會得到市場青睞。”財富證券分析師龔濱説,去年高層決定推出股票發行註冊制時,曾有市場人士預言中小盤價值將逐步歸零。現在看來,A股市場殼資源價值不但不會歸零,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火爆。而新三板殼資源價值趨降,也與其上市條件更為寬鬆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