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3天失去27億元機構籌碼
- 發佈時間:2015-07-06 06:14:49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恒
金融股崛起往往被分析人士作為牛市後期的主要標誌,大盤兩周連續暴跌後,一直處於合理估值區間的金融股、尤其銀行股仍是各方重點關注的對象。6月26日,股災當日,著名財經專家向小田就以“雖然我滿倉被套,但今天依然找朋友借錢抄底,把持倉再買了一倍,現在我持有200股民生銀行”調侃股民,然而卻側面反映了,各方在大盤整體下行時對金融股的信心。
上周,基金公司在金融股上亦動作不斷,《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微網志微信:證券日報微基金)記者觀察發現,國泰君安證券、廣發證券兩股均可見機構席位動作的身影。
國泰君安於2015年6月18日發行,被譽為五年來規模最大IPO,其發行價為19.71元。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共49隻基金獲配國泰君安,按照19.71元的發行價計算,動用資金規模達5504.1億元。獲配數量最高的是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混合,獲配數量686.31萬股,平均單只基金資金規模為112.33億元。
國泰君安6月26日上市,首日收盤價28.28元,漲幅43.99%,然而當日龍虎榜數據並無機構席位上榜。7月1日至7月3日,國泰君安因連續3個交易日收盤價漲幅偏離值累計20%登上龍虎榜。三日間,國泰君安由最高點37.37元跌至3日收盤的29.60元,跌幅達20.79%。而三日間,賣出金額最大的前4名均為機構專用席位,其中賣出金額最高席位賣出11.89億元,佔總成交比例2.60%,4個機構席位共賣出26.94億元,而買入前5名並無機構席位現身。上週末國泰君安收盤價仍大幅高於發行價,然而數據顯示,部分中簽基金或已離場。
中信證券6月30日發佈的報告認為:長期受益資本市場改革邏輯未變,短期驅動因素見頂。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和轉型壓力倒逼資本市場改革,直接融資崛起重新劃分金融利益格局,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組織者是最大的受益者,長期邏輯並未改變。短期來看,A 股雖有降息、降準政策救市,但由於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現,去杠桿趨勢不可逆轉,換手率和兩融餘額將進入下行通道,中信證券將行業盈利增速預測由143%調整至98%,強週期的證券行業一旦盈利驅動因素環比向下,難有超越市場的表現,維持行業“中性”評級。該股風險因素有三,分別為:股票市場大跌、佣金率下行超預期、交易量萎縮。
機構離開金融IPO“巨無霸”,去了哪?7月3日,廣發證券共10次登上大宗交易榜,而機構專用兩次現身買方,其中1個機構席位買入28425.00萬元,另1個機構席位買入49953.75萬元。
據《證券日報》記者觀察發現,上周收盤廣發證券以5.56%的跌幅收于19.36元,已跌至2014年12月2日(當日收于19.76元)以來的最低點。一眾金融股中,廣發證券罕見地“半年沒漲”,其可能的補漲或已引起關注。據中銀國際證券上市券商2015年半年報預測報告顯示,廣發證券位於第二季度凈利潤預計增長前列,站上國際舞臺的廣發證券業績表現突出,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信用類業務基數小、自營業務增長快和新三板業務帶來的業績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