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滬港通路遇程咬金 券商推跨境收益互換籠絡私募

  • 發佈時間:2014-11-27 08:38: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娟娟

  滬港通開通已經8天,但並未迎來預期中“大軍揮師南下”的火爆場面,這其中雖有A股因降息連續上漲的原因,但中國證券報記者也發現,港股通其實還面對著一個強勁的對手——跨境股票收益互換業務。這一來自券商的新業務,正在掠奪私募等機構的芳心。私募透露,這一業務相比于滬港通,投資更自由,杠桿更高,交易佣金很低,成本更低廉。

  “比滬港通爽多了。”有私募人士介紹,私募僅需在內地支付固定成本,便可以由對手券商的境外子公司出資,投資私募指定的海外股票,相當於曲線“融資”。據悉,目前已有多傢俬募正在考慮通過這一渠道投資香港市場。

  優勢明顯私募情有獨鍾

  “我們明年會加大對港股的投資,但是不會通過滬港通。”滬港通開啟的第5天,北京某知名私募總經理介紹,“正在與券商洽談,打算通過收益互換來做。”

  所謂的“收益互換”,全稱是“跨境股票收益互換”業務,主要由券商提供,其大致流程是:私募與券商簽訂跨境收益權互換的場外協議,然後每年向券商支付固定成本,便可以在券商的海外子公司開戶 ,實現海外股票配置。在這一過程中,私募支付的固定收益,是用來交換指定的股票收益,所以稱作“收益互換”。

  私募人士介紹,這種另類的融資方式,相比港股通,優勢更明顯。

  首先是實現了資産的自由配置。“通過收益互換,想投什麼投什麼。美股 、港股、 大宗商品隨意配置。”這位總經理介紹。而目前港股通僅有268隻股票可投資,這268隻股票僅佔港股的15%左右。

  其次,可以放杠桿。目前,由於港股通股票不屬於內地市場的 融資融券標的範圍,因此投資者暫不能就其進行融資融券交易。但是在跨境收益互換業務中,私募可在內地券商處繳納 保證金 ,根據其資質不同,券商可以為其提供不同的杠桿。

  “在合作之前,證券公司會對我們進行信用調查,比如考察資産管理規模、業績穩定性、註冊資本金規模等等,然後確定可以給我們的杠桿,以及互換的利息是多少。”香港某知名對衝基金董事總經理透露。該對衝基金,5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高達20%。近期,這家境外對衝公司打算在境內與某大型證券公司發行一隻投資海外的人民幣産品,採用的便是“跨境收益互換”這一途徑。

  該總經理透露,由於是首家與內地券商合作的境外機構,首次拿到的杠桿不高,但是利息非常低,僅在5%左右,而且,由於支付固定利息,交易佣金也非常低。

  另有內地私募透露,自己拿到的利息是9%,但是杠桿則達到1倍左右。“9%不算貴,由於幾乎沒有佣金且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總體算下來比滬港通划算多了。關鍵是配置自由,而且有杠桿。”該私募人士表示,“港股有很多投資機會,比如在研究A股時港股有時會有相應的標的,確定性其實比較大。我們以往用自營資金炒港股,在不放杠桿的情況下也時常有機會翻倍。”

   虛擬出海匯率風險敞口縮小

  值得關注的是,在跨境收益互換過程中,私募的本金是虛擬出海,因此匯率風險敞口大大縮小。

  前述私募 基金公司老總介紹,在此業務下,券商境外子公司用來配置私募指定股票的收益,來源於其自有資金。而私募在內地繳納的保證金,並不需要真實“出海”,而是仍然留在境內。

  假設某私募名義本金1億元人民幣投資于港股,當年收益10%。如果是直接投資,無論是通過 QDII還是港股通形式,這1億元人民幣都要承擔匯率波動風險。但是如果採用跨境股票收益互換業務,則僅僅是最終實現的1千萬元收益需要承擔匯率波動風險,從而縮小了匯率風險的敞口。

  據悉,目前,已有多傢俬募正在考慮通過這一渠道投資香港市場,去年業績名列前茅的某私募以及上海某大型知名私募也已在與券商洽談中。

  利潤可觀基金公司欲分羹

  券商人士介紹,“收益互換”屬於場外衍生品業務,2013年6月以來至今已有9家券商取得相關業務資格,包括 中信證券 、銀河證券 、 光大證券 、中信建投 、 招商證券 、 中金公司等等。

  但是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上述多傢俬募了解到,跨境股票收益互換屬於券商收益互換業務中的創新業務,目前開展的券商並不多。

  “這對公司的自有資金實力要求相當高,而且這種創新對體制要求也很高。”一位券商人士介紹,“這需要展開這項業務的券商香港業務多,香港子公司的資金實力也很強。”

  記者聯繫了一家相關證券公司,該公司的這塊業務規模是券商中最大的,但是其相關部門表示現在還不能接受採訪。該券商一位內部人士介紹,目前已經發行了相關産品。不過這一業務還不對散戶開放,對參與機構的要求也較高。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還有多家券商在嘗試跨境股票收益互換,但是成功案例不是特別多。

  不過,該人士認為,未來這一領域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據悉,由於利潤可觀,部分基金公司也在考慮申請開展這一業務。目前,至少已有15家基金公司在香港設立了子公司,但是目前僅有券商可申請收益互換業務資格,因此基金公司還不能掌握産品設計與定價權。“未來這一領域肯定會放開。”該人士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