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風波不斷 國企管理風格引人事鬥爭
- 發佈時間:2015-12-01 07:29:45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圖片來源:資料圖)
作為國內老牌券商,國泰君安最近可謂風波不斷。
23日上午8點,國泰君安國際于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公司自2015年11月18日開始未能與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閻峰取得聯絡。而閻峰在赴港任職之前,是姚剛的下屬。
同一天上午,其研究團隊兩位首席在網路上公開內訌,內訌主角是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與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
“內訌門”的兩位首席分析師,雙雙出席了國泰君安於11月25日在京舉行的策略會,並分別發表主題演講,但觀點卻不盡相同。當天出席策略會的一位私募負責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同一家機構的兩位宏觀分析師,一位喊‘現金為王’,另一位喊‘熊市結束’,讓客戶感到有點困惑。”
“國泰君安作為國企,管理模式上難免有國企風格。人員機構臃腫、部門職能重疊是大部分國企都有的毛病。”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合夥人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國企的管理風格或許也是國君出現內鬥的深層原因之一。
首席之爭
11月23日上午,幾乎與閻峰失聯的消息同時,網上開始流傳任澤平的一則申明。其在聲明中表示,“以後請不要把任澤平和林採宜兩個團隊並列……既然是不同的團隊,希望還是有所區別,以免客戶誤解我們是一個團隊,之前已經多次造成了客戶的誤解和困擾”。
隨後,林採宜也向媒體表態:“君子不出惡言。任(澤平)博士來的時候我就對他挺好,我們之間工作上交集甚少,也從未有過任何過節,直到目前為止,我對任澤平沒有過任何批評,今後也不會攻擊他的。這是我對此事的個人回應,至於公司什麼態度,請記者們聯繫公司領導。”
一位是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一位是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而矛盾的公開化迅速在圈內蔓延,同時曝出高管失聯,一時間國泰君安被推上風口浪尖。
而翻開兩位內訌當事人的履歷均非常靚麗。任澤平在加盟國泰君安之前一直在體制內,公開資料顯示,1979年出生的任澤平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多次參與國家級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現兼任中國金融4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中國新供給5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等;從事宏觀經濟研究10多年,深刻理解中國經濟,致力於建立打通長期與短期、宏觀與中觀、政策與經濟、實體與貨幣、國際與國內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
1965年出生的林採宜,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金融40人論壇特邀成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專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及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曾在興業證券、長城證券、中國銀聯等單位任職,2011年9月-2013年是國泰君安研究宏觀經濟的首席研究員,2013年至今是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
據了解,內訌的導火索源於某網站發起的“年度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評選”。國泰君安官方推薦任澤平參與評選,但主辦方私下又找到林採宜參與評選,而林沒有拒絕,由此導致一個機構兩個經濟學家參選。
“事情起因是我的手下發資訊幫我和任澤平拉票。任澤平可能誤會,我手下幫我拉票是好心,順便寫上任澤平幫忙拉票也是好心。”林採宜表示,任澤平進國泰君安之後,兩人相互直接交際不太多,自己針對的是理財型客戶,而任澤平更多針對交易型客戶,工作性質不一樣,兩人平時沒有什麼矛盾,自己對他也比較客氣。
兩位首席的專業能力也成為市場比較的對象。“作為一家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幾乎可以説是券商的門面,是機構對外發表經濟形勢判斷、政策解讀的窗口,僅從這一點上來看,林博確實沒有任博做的到位。與任相比,林很少發聲,間或會聽到她對一些政策的解讀,但影響力確實要弱一些。”國泰君安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行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湘財證券一位不便具名的分析師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認為,“但也不能單純以影響力論英雄,宏觀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每個研究者都是基於自己的邏輯來闡述觀點,押對幾次經濟走勢不能代表以後的判斷都會正確,研究能力是需要後續的市場來檢驗的”。
“但如果兩個並列團隊,一個的工作量影響力要大於另一個,但最終卻被相提並論,我相信更有影響力的團隊會有情緒是很正常的。”該分析師表示。
時代週報記者查詢慧博投研資訊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年中,任澤平署名的各類策略研報、週報、點評靠近400篇,而搜索林採宜則無任何記錄。任澤平也在聲明中直接指出,“過去一年,貴團隊是否為公司創造過佣金收入?是否得到過機構投資者的認可?是否在市場各大評選中為公司贏得過榮譽?”
管理之困
而隨著事件發酵,傳言越來越多,其中一條傳言認為任澤平將矛盾公開化的做法,得到了國君研究所所長黃燕銘的默許。對於內鬥的傳言,國泰君安表示兩人紛爭是個人之間的問題,公司方面不予回應也不予置評。而黃燕銘也在近期策略會的致辭中表示:任澤平的宏觀研究、喬永遠(國泰君安一位分析師)的策略研究、林採宜的大類資産配置研究是國泰君安研究體系三足鼎立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一位申萬宏源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公開內鬥獲得研究所所長默認是有可能的。“兩支互相獨立的宏觀團隊起內訌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山頭之爭。而黃燕銘在離開申萬之前與現在國君的情況是有一些類似的,黃之前在申萬負責部分行業,後來申萬空降了陳曉升任總經理,黃被迫出走瑞銀。”
上述人士進一步解釋,“之後黃燕銘再從瑞銀加盟國君,任澤平是黃進入國君後招聘進來的,而林採宜是前任董事長萬建華的老部下,與萬一起來國君的,這樣就形成了兩個平行獨立的宏觀團隊”。
公開資料顯示,在加盟國泰君安之前,林採宜是銀聯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在2002年銀聯成立時就加盟銀聯,已在銀聯任職9年。而萬建華在任職國泰君安之前,曾任銀聯黨委書記,資料顯示,在2001-2007年間,萬建華籌備建立了中國銀聯並擔任中國銀聯的黨委書記、總裁,被業內稱為“中國VISA之父”。
“一個機構兩個負責人,一個機構兩個宏觀團隊,如果理念不合則可能會有一個會被邊緣化甚至架空。如果拿不到主動權,就會成為被邊緣的那一方。可能黃燕銘對這種平行團隊的情形是也是有一些顧忌的。”上述人士認為。
受訪的多位國泰君安人士均對內鬥三緘其口,一位不願具名的國泰君安總部員工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分歧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觀點等,具體的原因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而“觀點不合”在近期召開的策略會上似乎也得到一些印證。11月25日國君的年度策略會上,任澤平和林採宜雙雙出席,觀點卻不盡相同。
林採宜認為宏觀經濟進入通縮時代,現金為王,並建議繼續增持美元及其他現金類資産,房地産低配,但是海外的地産,由其是歐洲的地産可以高配;任澤平則在策略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正在從快速下滑期步入緩慢探底期,增速已接近中長期底部,未來經濟將呈L形,但僅是加杠桿下的弱平衡,金融風險事件將逐步顯露,並預計明年全年經濟增長或達6.5%,伴有1次降息及5次降準。此外,流動性寬鬆、宏觀資産回報率下降將引發金融機構資産荒,A股熊市已經結束了,未來將邁入正常市。
“同一家機構的兩位宏觀分析師,一位喊‘現金為王’,另一位喊‘熊市結束’,兩種不同的觀點先後出自同一家券商,會讓客戶感到有點困惑,到底手頭留現金類資産還是買股票?”當天出席策略會的一位私募負責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國泰君安作為國企,管理模式上難免有國企風格。人員機構臃腫、部門職能重疊是大部分國企都有的毛病。一家券商有首席宏觀分析師又有首席經濟學家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出現這樣公開化的內訌就更少見了,幾乎聞所未聞。”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合夥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任澤平也在申明中寫道,“一家公司兩個宏觀團隊,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因人設事是計劃經濟的闌尾炎。”上述私募合夥人指出,國企的管理風格也是國君出現內鬥的深層原因之一,“低效率、資源利用率低、創新精神不夠等問題,在大部分國企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得到。”
董事會主席閻峰失聯
11月23日上午,國泰君安國際(01788-HK)突然公告,稱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閻峰自本月18日起失去聯絡,並稱董事會已委任副行政總裁祁海英代行董事會主席職務,副行政總裁王冬青將代行行政總裁職務。
有投行界消息指閻峰在回內地時被控制並帶走調查,或涉姚剛及張育軍案,也不排除是協助調查。
閻峰畢業于清華大學,1990年在社科院取得經濟學博士後,1993年加入君安證券,1999年被派赴香港任國泰君安子公司的行政總裁。近期因“涉嚴重違紀”于11月13日被中紀委帶走調查的原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曾于1999年君安與國泰證券合併後出任國泰君安總經理兼副董事長直到2002年,其間數年時間都是閻峰的上級。
閻峰由於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是少見的香港中資券商中長期任職的管理層,國泰君安國際在其帶領下成為香港最大型中資券商之一。閻峰曾擔任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第四屆會長,以及永遠名譽會長,並於2013年被香港政府頒授太平紳士榮譽頭銜。
今年6月,“巨無霸”國泰君安正式登陸A股市場,上市時市值達3000億元。然而上市不到半年,歷經股災、救市及證券業整肅風暴,現在又爆出高管失聯及團隊內訌,可謂風波不斷。
國泰君安國際24日中午召開分析員電話會議,管理層表示,“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閻峰失聯對公司是非常好的一次壓力測試,任何人的單一事件,都不會對公司管理産生重大影響”。話雖如此,23日,國泰君安港股及A股價格雙雙大跌,24日其A股繼續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