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A股“二八分化”呼喚更多期指産品

  • 發佈時間:2014-11-03 00:31:0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進入7月以來,A股市場經歷了一輪牛氣沖天的上漲,上證指數從2000點一線,到10月31日已突破2400點大關,達到2420.18點,漲幅超過20%,領漲同期全球股市。與此同時,金融期貨市場的改革步伐加快,降保證金、擴持倉限額等舉措不斷出臺,市場效果良好,社會反映積極。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措施雖然及時,但還不過癮,也不能滿足市場與日俱增的風險管理需求。”業界呼籲,在市場出現大規模行情的同時,應儘快推出更多股指期貨産品,比如中證500股指期貨、上證50股指期貨,推進股指期權、迷你期貨等産品設計,以符合當前市場和投資者避險需求。同時進一步優化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以便進一步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

  二八分化 避險工具受限

  “我的股票賬戶利都是創業板股票,我上周想要對衝這些股票的風險,但滬深300股指期貨又是上漲的,這讓我很為難。”一位營業部大戶王先生對記者表示,滬深300指數漲幅達到1.6%,而中小板指下跌0.2%,創業板指下跌0.82%,出現了明顯的“二八分化”。

  “像上週五這樣的行情,就實實在在體現出股指期貨産品不夠用。”王先生説。不少業內人士也反應,隨著市場行情的逐漸展開,後期大盤股、中小板、創業板之間可能出現分化,光有一個滬深300股指期貨,顯然是滿足不了風險管理的需求了。

  自2010年4月16日上市以來,滬深300股指期貨市場交投活躍。上市至今,總成交5.29億手,總成交金額391.5萬億元,日均成交48.79萬手,日均成交金額3606億元。從單個産品的交易量來看,滬深300期指已成全球第四大股指期貨産品。股指期貨上市前後對比來看,滬深300指數波動率下降了40%,漲跌超過2%的天數分別下降了59%和59%。股市波動極值範圍大幅縮小,上市前後四年間滬深300指數單日最大漲跌幅比上市前分別下降了45.96%和31.73%,系統風險明顯下降,單邊市特徵顯著改善。

  “這段時間市場的走勢已經可以證明,股指期貨不會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現在正是推出更多産品,滿足各種風險偏好投資者的有利時機。”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滬深300股指期貨單一品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從國外的股指期貨的發展歷程來看,股指期貨品種也經歷了從單個逐步到多個品種的延伸。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還開發了迷你股指期貨等品種。目前中金所滬深300股指期貨運作已達四年,交易量業已位居世界前列,以其在定價效率、運作效率、風險控制有效性、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多方面的表現來看,市場已相當成熟穩定,推出各板塊的股指期貨新品種時機已然成熟。新“國九條”強調要逐步豐富股指期貨品種,為股票市場發展完善提供新契機,必將推動股指品種體系的完善,將極大滿足市場需求,進而幫助投資者有效對衝股票市場風險。

  廣發期貨副董事長肖成表示,當前應該進一步豐富股市上不同板塊對應的指數,比如中小板指數期貨指數、創業板指數期貨指數等。

  “可以考慮優先推出反映中小企業股票指數走勢的中證500指數期貨,一些基金公司、ETF等也有避險的需要。”東證期貨高級顧問方世聖説。

  與此同時,專家表示,大的趨勢更應該是由各類仲介機構提供更豐富、更個性化、更針對性的理財産品,特別是具有穩定收益與較低風險的結構化産品,為散戶提供間接投資和分享發展的渠道。“但要提供豐富的産品,也必須有一個基本的産品序列為前提。”

  期權、迷你産品需求強烈

  作為重大的制度創新,期權備受市場關注,不僅可以更加靈活的化解轉移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風險的工具,還可以充分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個性化需求。據了解,目前股指期權已經完成倣真交易、做市商、會員單位的測試工作。

  有業內人士表示,場內期權産品的推出將使金融機構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容易地構建結構化産品和相關的ETF産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幫助結構化産品獲得市場認可。在歐美成熟市場,金融機構普遍使用期權開發結構化産品,大量的結構化産品和ETF滿足了投資者多層次收益和避險的需求。

  以美國股指期權市場為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編制了基於S&P500指數備兌看漲期權策略的Buy-Write Index(BXM),主要用於衡量通過持有S&P500指數的股票現貨組合併每月賣出一個看漲期權所獲得的收益水準。該指數一經推出就獲得投資者的歡迎,市場機構紛紛推出了和該指數相關聯的結構化産品和交易所掛牌産品。其中,PowerShares S&P 500 BuyWrite Portfolio是此類産品中最大的一個,資産規模已接近10億美元,2012年該産品相對S&P500指數的超額收益基本保持在10%以上,獲得市場認可,滿足了相當一部分投資者的需求。我們可以借鑒海外經驗,由機構推出豐富的結構化等理財産品,滿足各類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化零為整,發揮機構的專業特長,代散戶投資避險,幫助客戶實現資産的保值增值。

  除了對期權抱有較高期待之外,多數業內人士還呼籲推出包括迷你股指期貨、外匯期貨、利率期貨等。

  “由於現存的股指期貨乘數太大,不能夠完全滿足中小投資者的投資避險需要,可以考慮推出股指迷你期貨。”胡俞越表示,“目前股指期貨這個大合約已經成功站穩腳跟,此時推出小合約,兩者並行不悖。”

  迷你型期貨合約作為期貨標準合約價值的一部分,在保留期貨交易杠桿特徵的同時,僅要求較低的保證金和交易費用,從而縮小了投資者參與成本。針對中小投資者,迷你期貨合約在節約交易成本的同時,可提高投資者交易的靈活性,使投資者可對其投資組合進行細小調整,以便於滿足風險管理需要和投資需求。

  據了解,目前香港地區的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美國的標普指數期貨都已經推行大合約與小合約並行,且大合約規模一般為小合約的5倍。此外,從運作情況來看,小合約表現更加活躍,也比較適合中小投資者參與。

  適當性制度期待優化

  自去年證監會發佈《關於建立金融期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規定》以來,圍繞“將適當的産品銷售給適當的客戶”思想,允許“有資金、有知識、有經驗”的客戶參與金融期貨交易,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有效阻止了中小散戶盲目參與,保護了客戶的合法權益。

  自適當性制度自實施以來,已經取得不少“接地氣”的效果。肖成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針對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予以正確引導;其二、逐步優化市場投資結構,自股指期貨上市以來,機構客戶、專業機構客戶參加交易佔比已經明顯得到提升;其三、可以成為市場監管力度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的出發點,為其充分揭示風險。

  “適當性制度自實施以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一些對市場認識不清、盲目參與期貨交易的投資者進行適當的保護。”方世聖表示。

  不過,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更多有經驗、有風控能力的投資者也希望更多地使用股指期貨,這也對當前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提出了優化的需求。

  “股指期貨推出時,由於合約規模較大,要求50萬元開戶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股指期貨的不斷下挫,50萬可用資金硬門檻顯然不再適用,這樣不僅限制了部分中小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也限制了市場規模的發展,也制約了市場流動性。”胡俞越表示。

  肖成認為:“動態調整股指期貨資金參與門檻是有必要的。”隨著參加金融期貨投資者風險意識的逐漸提高、高凈值客戶增加以及財富的不斷積累,不同投資者對參與股指期貨的門檻也提出了不同要求。並舉例説明,股指期貨硬性參與門檻為50萬元,將一些有多年交易經驗、已經充分認識市場風險但資金不足的投資者拒之門外。

  不過,也有聲音認為,動態調整股指期貨參與門檻不切實際,會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由此,方世聖建議,可以適當降低參與資金的門檻。並建議去證券營業部做投資人資金量的調查,分析投資人賬戶資金情況,進而再確定合適的參與股指期貨資金門檻。

  “50萬元的股指期貨開戶資金門檻太高,30萬元、20萬元甚至更低資金門檻要求都是可以的,讓金融創新的成果惠及更多投資者,進而進一步提高金融期貨市場運作效率和資源配置能力,但前提是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胡俞越還建議,不只是股指期貨、國債期貨以及未來即將推出的期權都可以適當地調低參與資金門檻要求。

  胡俞越同時建議,在保證投資者有公平投資機會的基礎上,可以在資産管理等涉及期貨投資的創新産品上標明風險級別,充分揭示期貨交易特徵和風險,引導市場將恰當的産品賣給適合的投資者。

  此外,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期貨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專業化市場,對參與者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降低可用資金硬門檻的同時,也應注重提高投資者經驗、知識方面的參與要求,以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議有關部門可組織投資者進行金融期貨基礎知識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規定投資者投資經驗要求,以引導客戶深入了解股指期貨産品特點,了解市場風險,進而推動投資者審慎參與。”胡俞越説。

  “可以在適當調整股指期貨資金參與門檻情況下,將原本在綜合評估滿分中佔據一半分數的財務狀況進行適當下調,並適當提高相關投資經歷、基本情況等方面的要求。”肖成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