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流動性充裕但不會氾濫

  • 發佈時間:2016-03-03 00:26: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張勤峰

  本週降準最終成行,但市場利率波瀾不驚,短期貨幣市場利率僅小幅下行,長期債券利率則不降反升。逾萬億到期逆回購,構成短期內市場利率下行的客觀障礙,但忽略逆回購到期造成的階段性擾動,在外匯佔款趨勢性減少背景下,對衝式降準恐怕也很難給銀行體系流動性帶來顯著的增量。

  分析人士認為,為應對經濟尾部風險,央行貨幣政策在操作實踐中將維持穩健偏松,但匯率波動與資本流動造成的“硬約束”猶存,國內信用擴張、通脹抬頭、地産波動也逐漸成為貨幣政策放鬆的掣肘。未來貨幣政策寬鬆將有度,預計流動性總體無憂但不會氾濫,對市場利率繼續下行空間也不能期望過高。

  2月最後一天,央行宣佈降準0.5個百分點,並從3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測算,此次降準可釋放資金量6000億元左右。得益於降準釋放的大量長效廉價資金,短期流動性偏緊的狀況應聲緩和,唯獨市場利率下行乏力,與降準“巨斧”的名號有些不符。過去兩天,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在小降後重新走穩,7天回購利率仍高於2月中旬水準;中長期債券利率基本未見明顯下行,部分品種如10年國債利率甚至有所上漲。當前債券收益率曲線扁平,長端利率下行空間實際繫於短端,長債表現乏力,與貨幣市場利率有限下行傳遞的資訊一樣,即市場對降準後流動性的看法並不十分樂觀。

  逾萬億到期逆回購,構成短期內市場利率下行的障礙。由於春節後流動性改善不及預期,前期逆回購交易不能順利退出,在到期量巨大的情況下,增量續做逆回購變得愈發難以持續,也始終無法提供穩定的流動性預期,央行通過實施降準,對到期逆回購進行一次性對衝,既緩解了流動性緊張,也為公開市場操作回歸常態創造條件。但替代性的降準導致其對短期資金面的利好刺激大打折扣。

  從較長時間來看,央行逆回購操作基本不影響資金總量,此次降準仍然釋放了可觀的超儲資金,然而,在外匯佔款趨勢性減少背景下,此次降準充其量只能彌補基礎貨幣供給不足造成的流動性缺口,仍然很難給銀行體系流動性帶來顯著的增量。因此,在逆回購到期衝擊消退後,流動性改善的空間可能仍會有限。

  未來流動性能否“錦上添花”,關鍵仍取決於央行貨幣政策放鬆的節奏和力度。此次降準姍姍來遲,雖然表明貨幣政策仍未脫離寬鬆的軌道,但在節奏上呈現出微妙變化仍值得注意。

  2月中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雙雙降至多年低點,顯示中國經濟仍處於反覆探底的階段,經濟下行壓力需要貨幣政策繼續發揮逆週期調節的作用,可以想見,未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再度加大的時候,貨幣政策仍存在放鬆的可能性。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地方存量債務置換,也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預期央行貨幣政策在操作實踐中將維持穩健偏松的取向,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應是最直觀的體現。

  不過,在內外複雜局面下,國內貨幣政策調控日益面臨掣肘,貨幣政策操作似乎正從大刀闊斧式放鬆回歸相機抉擇、靈活微調與定向調控的路徑。首先,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人民幣結束單邊升值、居民增加海外資産配置的背景下,匯率波動與資本流動仍將對貨幣政策放鬆構成“硬約束”;其次,近段時間,國內信貸投放加快、社會融資增長較多,寬信用進程漸入正軌,對經濟的刺激效果或在顯現,貨幣政策是否需繼續大幅放鬆尚有待觀察;再者,季節性通脹壓力尚未見明顯減輕,貨幣政策寬鬆空間暫時受限;最後,近期部分一線城市房地産市場價格上漲較快,鋻於地産行業對貨幣政策高度敏感,地産行業波動加大,也將逐漸制約貨幣政策放鬆空間。

  總之,在多重目標和多種變數約束下,未來貨幣政策操作更可能是縫縫補補,而非一味放鬆,貨幣政策寬鬆有度,央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寬裕的態度明確,但也無意造就流動性過度寬鬆的局面。再考慮到信貸投放、債券發行造成的資金損耗,以及外匯佔款持續減少的不利影響,未來對市場利率繼續下行空間似乎不能期望過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