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6-02-27 00:26:1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鵬

  “供給側改革”成為了當下中國越來越熱的一個詞彙,曾經備受冷遇的供給學派經濟學終於開始走向前臺。在國內介紹供給主義、供給側改革的相關書籍中,滕泰、范必等著的《供給側改革》是系統性和權威性皆佳的一本,不僅總結了他們近幾年從供給側出發所做的思考和探索,同時標誌著中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派已成氣候。作者認為,中國過去20多年總需求管理有很多教訓值得總結。回歸供給側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應該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重啟增長新模式。

  我國意欲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注重總需求管理向注重總供給管理過渡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而問題之所在也是答案之所出。作者認為,受凱恩斯主義需求刺激的學説影響,以及貨幣主義對中國通貨膨脹的治理邏輯,在20多年的總需求管理過程中,宏觀調控確實刺激過經濟增長,也平抑過通貨膨脹。但由於經濟本身非常抽象,需求管理的節奏難以準確把握,再加上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預判不足,造成中國經濟運作的波動並未有效熨平反而被階段性放大。“凱恩斯主義所信奉的投資、消費、出口,都不是財富的源泉,也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而是價值實現的條件,是企業生産出産品後能不能賣出去的影響因素;貨幣主義所看重的貨幣因素,更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也只是間接影響需求的因素而已。如果能換個角度從供給面分析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放開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就別有一番天地了。”

  作者進一步指出,只要放鬆供給約束就可以提高經濟短期的增長率,而只要解除供給抑制,就可以提高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受到高稅收、高融資成本、高行政成本、高壟斷、高管制等供給約束,只要通過減稅、降低融資成本、放鬆壟斷、減少管制等措施放鬆供給約束,就可以提高經濟的短期增長率。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在人口與勞動、資本與金融、資源與産權、技術與創新、制度與分工等五個方面存在供給抑制,只要通過放鬆對人口生育和人口流動的抑制,提高勞動供給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減少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供給效率,降低資金成本;減少土地供給抑制,優化土地供給結構,降低地租和資源成本;推動産權改革,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創新抑制,降低技術成本……就可以提高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

  不難看出,我國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無論是供給約束還是供給抑制,“短板”不僅非常多而且也非常明顯。同時,也表明受凱恩斯主義影響下的總需求管理的確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供給側改革成為了解決問題唯一且必須的“救命稻草”。從美國經驗來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總統裏根上臺後,以供應學派作為理論基礎,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措施,被證明可行有效,比單純的需求側刺激富有遠見而且影響正面深遠。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産成本。事實證明,“裏根經濟學”取得了最終所有人都受益的帕累托累進式的成功。等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克林頓總統執政時期蕭規曹隨,也是以推動供給面增長為目標的,創造了美國經濟繁榮的新時代。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能否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供給側改革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説都是關鍵和不可或缺的。與國外相比,中國供給側改革不單純限于經濟領域的問題,需要有足夠的意願和非凡的能力全面推動供給改革、提高供給效率、創造供給秩序,才能引領和走出新常態。本書作為中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派的最新和正宗的研究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引和參考價值不言而喻。

  書名:《供給側改革》

  作者:滕泰 范必等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